摘要:用大白话说,就是她上去那一刻,票根本就不是自家人稳稳拿着的。要把整个局面说清楚得按时间倒着说:10月21号国会正式把她推上去前,10月15号她就在外面忙着拉票。那几天她一个一个去见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和日本维新会。立宪那头,领头人野田佳彦态度很硬,
高市早苗上台当了日本首位女首相,但自民党的日子并没有因此好过,反而更乱了。
用大白话说,就是她上去那一刻,票根本就不是自家人稳稳拿着的。要把整个局面说清楚得按时间倒着说:10月21号国会正式把她推上去前,10月15号她就在外面忙着拉票。那几天她一个一个去见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和日本维新会。立宪那头,领头人野田佳彦态度很硬,基本上是在逼着来,不给便宜;国民民主虽有些共同点,但在修宪这些大事上分歧明显,谈不拢。最后能谈下来的,只有维新会——算是现实里最能站队但又最不靠谱的盟友。
维新给的条件很有“辣味”,一次性甩了12条要求出来,内容触及政治献金制度的大刀阔斧改革、减少众议院席位比例这种会改变选区格局的东西,还要临时免征食品消费税等短期刺激措施。高市其实没多少选择,只能做出让步,和维新签了个支持协议。但维新很明确地说,不进内阁,只做“扶一把手”的临时盟友,想走就走,不留后路。
党内的人事安排更是把裂缝撕开来。高市刚当自民党总裁,公明党见面礼貌打招呼后只说“下周启动联合执政谈判”——一句官方套话。麻生派马上把85岁的麻生太郎推出去当副总裁,麻生的妹夫鈴木俊一被安排当干事长,还把萩生田光一放去当干事长代行。萩生田后来被曝办公室里藏了2728万日元现金,还有和统一教有牵连的传闻。公明党这边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在故意刺激他们,像是把旧账往外翻。
10月4号公明党和自民见面后不久,公明党立了三个底线,高市只答应了其中两条,把关于政治献金那条搁到“党内程序再谈”。10月10号再谈时,公明党追问具体改革方案,高市还是含糊其词。公明党受不了,直接宣布退出长期联盟。公明党宁可放弃像国土交通大臣这样的关键位置,也要和自民党撇清关系。两党26年的合作就这么断了,自民党在选票上的确失去了实打实的一块票仓。
把时间线再往前拉一点,能看见更深的背景。石破茂那次接手的内阁本来就脆弱,短短一年内,自民党在众参两院都丢了多数,这种双料下滑三十多年来少见。麻生太郎在9月坐不住,10月3号公开喊要提前选总裁,10月7号大多数议员同意提前选举,石破只好让位。那次党内有九个人竞争,派阀结构在博弈中被重新洗牌或瓦解,最后只有麻生派还保住点影响力。高市在那轮竞争里算运气好一点,没打到太强劲的对手,又拿到麻生派的支持,才最终当上自民总裁。
再把镜头拉得更远,岸田文雄时代其实是这一连串动荡的起点。岸田靠安倍、麻生等人支持上台,安倍一直想复出,但在一次刺杀事件中被山上彻也杀害。这件事之后,关于安倍及其圈子的各种问题像被戳破的蜂窝一样接连冒出,岸田频繁改组内阁也没缓过来,最后选择下台。安倍在早些年曾出手把高市推到首相争夺战里,作为分散保守票的一枚棋子,用来压制那时民调更高的河野太郎。结果高市第一轮就出局,后来安倍又把票转向岸田,形成新的权力分配。
把这些事拼在一起看,自民党的问题不是换几个人名牌就能解决的。冷战后遗留下来的派阀体系还在,长期靠执政惯性维持,没有做根本性改革。安倍遇刺后,党内没有一个能把各方力量稳住的人,麻生派又在权力博弈里格外强硬,很多利益纠葛和旧账在这段时间被放大。内部丑闻、派阀争斗、与公明党磨合失败、被迫和维新会做这种“搭把手”的交易——这些叠加起来,把高市上台时手里的牌变得相当糟糕。
回到眼前的具体动作和后果:为了凑到229票让她上台,自民党在很多原则问题上做了妥协。和维新会的12条里,关于政治献金要引入第三方审查是其中一条,自民党口头答应了,但维新不进内阁,这种承诺很容易变成空文。公明党一走,自民党在每个选区平均少了大约2万张票的“人情票”,估算下来可能损失29到32个众议院席位。这还不算之前已经丢掉的56席位,按这个趋势,立宪民主党有可能反超成为众议院第一大党。
另外那些人事任命也很敏感。把麻生太郎和鈴木俊一推到核心岗位,是麻生派在巩固力量,但同时也触动了公明党和中间选民的神经。萩生田的问题更是加速裂变:办公室现金、与统一教的牵连,这类新闻在选民之间传播不利于自民党形象。公明党靠着拿到国土交通等部门来维持地方票源,这次他们宁可放弃位置,也要和自民党保持距离。
这些连锁反应还在延续。眼下高市背后的支持基础不稳,和维新会的协议是脆弱且短期的桥梁。国会上多数席位的缺口意味着她想推的法案,很可能在投票关头被卡住。党内外互信已经受损,选民基础也在流失。接下来几周,她要把一批重要法案提交国会,还得同时和公明党、维新会以及在野党周旋,这里面有政策调整的细节、时间表、和谁负责推案的分配问题,处理不好随时会引出新一轮争端。
在实际运作层面,看起来就是这样几件事要同时并行:一是对维新那套改革承诺要不要、怎么实现,牵扯到法律条文、选区再划分、政治献金审查机制的具体流程;二是要不要重新和公明党谈,哪怕是把部分职务和资源让步给他们,想要把断开的关系缝回来并不容易;三是内阁里那些被推上来的人,能不能在立法和舆论上撑住阵脚,避免再被对手放大旧闻。每一项都不是小事,都是实打实的要账。
说白了,这局像是一场牌局:手里的牌薄弱,能靠的盟友又随时撤手,桌上的筹码在流失。短期里,高市能不能把法案推进并保持政务正常运转,取决于接下来几次关键投票的结果和她对各方利益的平衡能力。接下来几天,国会里会拉票,会谈判,会有媒体盯着每一个细节,每一次人事变动、每一条妥协都会被放大来衡量她能撑多久。
来源:聪明的孔雀yleN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