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存量竞争下,我国炼化行业的挑战与出路在哪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0:15 1

摘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到2025年我国原油的一次加工能力要控制在10亿吨。

经过最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炼化行业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到2025年我国原油的一次加工能力要控制在10亿吨

目前全国产能已经接近政策红线,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9.55亿吨,2025—2030年我国新增炼油产能预计约5800万吨。

所以从宏观上看,我国的炼化产能扩张已接近尾声,总量已经逼近政策上限。

最近10年不管是民企、外企还是央国企,新增产能都属于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行业集中度也在持续提升

截至到2023年底,千万吨级炼厂就有33家,其综合炼油能力占我国总炼油产能的52.4%

整个行业的资源和国家的政策,都在向大型企业集中,头部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都非中小独立炼厂可比。

供给侧:产能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

2024年开始,国内炼化行业的新增产能,增速明显放缓,整体行业市场表现偏弱

大宗基础化学品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前几天的文章里已经说过。

按照最新数据,预计今年全年乙烯、丙烯、对二甲苯的总产能会超过市场总需求量。

区域产能布局高度集中,沿海的七大炼油基地,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高达1.36亿吨,占全国的14.6%。

乙烯产能为564万吨,占全国的28.7%。

对二甲苯产能2350万吨,占全国的53.4%。

需求侧:消费结构加速转型,需求结构在分化

根据全球权威机构IEA的预测,203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可能降低到3.6亿吨。

2025—2026年化工用油需求量,年均增速约为3~4%。

高端化工新材料,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高性能工程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需求量会持续的增长

这些材料的中低端产能,国内可完全自给自足,但是高端料还严重依赖进口。

总之在需求上,成品油已达峰回落,化学品结构逐步分化,供需矛盾日趋严峻

原油价格,受国际不稳定因素影响很大

2025年这大半年,全球原油的基本面偏弱,国际油价中枢值略有下降

从历史数据上看,因为原油价格中枢值的下降,化学品的价差有所改善,特别是烯烃相关产品。

成本的优化,在改善盈利状况

原油价格的降低,下游化工板块的成本得到小幅改善,民营大炼化的盈利弹性略有释放。

还有就是国内煤炭的价格也略有降低,炼厂的燃动成本也得到了改善。

具体到企业上,恒力的煤耗比2024年同期节约了11.74亿元,浙石化节约了8.24亿元。

还有些以煤作原料的化工企业,生产成本的改善也比较大。

1、结构性供需矛盾问题

目前结构性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是烯烃下游产业链,如聚乙烯,聚丙烯,EVA,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丙烯酸等。

还有化工新材料行业,如ABS,PBAT,尼龙66,聚碳酸酯等也面临风险。

目前也大约只有28种产品,产能利用率高于75%,大部分大宗产品产能利用率低于75%。

行业整体情况就是,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中低端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2、产业链的韧性也是不足的

我国炼化行业总体产业确实非常大,全球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行业龙头并不多,与整体行业体量并不相符。

有产业,没龙头,集而不群。

有很多的大型炼化一体化,大型大宗通用化学品。

但是下游精细化工行业,因为产品多而分散的特点,很多装置产能都很小,很多都是万吨级千吨级甚至百吨级的,市场容量也不大,大型企业介入的并不多。

所以产业链内部的协同严重不足,跟大型炼化配套的下游企业小、散、弱,很难形成强而有力的产业协同。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产业链“两头在外”,所谓两头就是上游的原料、工艺包、关键设备技术下游就是高端材料的核心技术,这些受制约还比较严重。

除了所谓上游和下游,其实还有游,就是服务生产的操作系统,工艺优化软件,工艺设计软件,生产管理系统等等各类软件技术,更是依赖国外产品。

3、“双碳”目标,压力很大

炼化行业是碳排放量特别高的行业,大约能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

我国整个化工行业的能源来源主要是煤炭和天然气,绿电和氢能使用率不高。

原料结构更是偏重于石油和煤炭,轻质原料和生物原料用量严重不足。

政策要求,2025年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行业,要30%以上的产能达到标杆水平

未来中长期,我国炼油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强度,需要大幅的下降。

我国炼化行业规模扩张的时代结束了,正处于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期。

产能逼近上限,需求结构从单一到多样,行业更急需转型。

产能布局上要优化,产业链协同要提升,技术创新更要提速,高端化、绿色化、可持续化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