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安。’‘小安老师,你好!’”10月27日,全球首款进入课堂教学场景的全尺寸仿生机器人,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科学教育课上正式“开讲”。这标志着由合肥本土企业研发的尖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迈出从实验室走向讲台的关键一步。
“小安”老师作为助教走进课堂。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小安。’‘小安老师,你好!’”10月27日,全球首款进入课堂教学场景的全尺寸仿生机器人,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科学教育课上正式“开讲”。这标志着由合肥本土企业研发的尖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迈出从实验室走向讲台的关键一步。
当天下午,科学教育课堂气氛活跃。课程内容为《设计我们的乐器》,身高1.4米、拥有拟人化形态的机器人“小安”作为助教,与授课教师默契配合,共同引领孩子们探索声音的奥秘。
面对学生“想知道更多打击类乐器”的提问,“小安”眨眨眼睛,微笑应答:“好的,编钟、鼓、铃钹……”随即,大屏幕同步播放各类打击乐器的演奏视频,让孩子们直观辨识音色差异。在小组设计乐器的环节,学生们完成的“乐器设计方案记录单”经过“小安”用视觉系统逐一扫描记录,将在课后给予智能评价。
“‘机器人老师’的引入,是成为激活课堂、辅助教学的新质生产力。”项目研发方、无论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安”科学教育机器人自今年4月立项,目前已完成研发并进入测试阶段。
其核心技术在于搭载了34自由度的灵巧硬件组件,并集成了公司自主研发的表情生成系统与人格定制引擎。这使得“小安”不仅能实现与儿童的情绪同步互动,更具备专业科学教师的引导能力,可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深度学习。
着眼未来,“机器人老师”有着清晰的进阶路径。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相关负责人透露,“机器人老师”初期担任助教、活跃课堂氛围,中期将实现独立完成部分教学任务,最终目标是构建覆盖课前课后的智能系统化教学体系,为教师减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刘小容/文 罗浩宇/摄
来源:合肥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