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茬莴笋作为秋季露地及设施栽培的主流叶用茎用蔬菜品种,其商品价值核心依赖茎秆的完整性与商品性状。茎裂病是秋茬莴笋栽培期的典型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茎秆膨大期至采收前,表现为茎基部或中上部纵向开裂(裂沟深1-3cm、长5-15cm),严重时伴随横向裂纹,开裂处易感
秋茬莴笋作为秋季露地及设施栽培的主流叶用茎用蔬菜品种,其商品价值核心依赖茎秆的完整性与商品性状。茎裂病是秋茬莴笋栽培期的典型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茎秆膨大期至采收前,表现为茎基部或中上部纵向开裂(裂沟深1-3cm、长5-15cm),严重时伴随横向裂纹,开裂处易感染软腐病、菌核病等病理性病害,导致商品率骤降30%-60%。秋茬莴笋茎裂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品种特性-环境胁迫-栽培管理”三者叠加的结果,其中土壤水分剧烈波动与养分供给失衡是核心诱因,针对关键诱因落实精准防控措施,是保障秋茬莴笋优质丰产的核心环节。
一、品种选择:筑牢茎裂防控“先天防线”
品种的抗裂性由遗传特性决定,是预防秋茬莴笋茎裂的基础前提。秋茬栽培环境兼具“前期高温干旱、中期昼夜温差大、后期低温寡照”的特点,需优先选择茎秆粗壮紧实、表皮韧性强、对环境胁迫耐受性高的抗裂品种,从源头降低茎裂风险。
1. 优先筛选抗裂性明确的品种:根据秋茬栽培模式(露地/大棚)选择适配品种,露地栽培可选用“寒盛莴笋”“三青莴笋”等茎秆肉质致密、表皮厚且弹性好的品种,此类品种在土壤干湿交替时,茎秆细胞膨压变化平缓,不易因表皮与内部肉质生长速率失衡开裂;设施大棚栽培(秋延后)宜选用“冬帅莴笋”“紫叶抗裂莴笋”,其不仅耐低温,且茎秆维管束发达,能增强表皮与肉质部的结合度,减少裂秆概率。
2. 规避高感裂品种:严禁选用茎秆空心、肉质疏松、表皮薄的品种(如部分早熟小茎型“本地小莴笋”“夏选莴笋”),此类品种在秋茬茎秆膨大期,一旦遭遇水分或养分骤增,内部薄壁细胞快速吸水膨胀,表皮无法同步延展,极易在3-5天内出现纵向裂秆。
3. 注重品种适应性验证:新引进品种需先进行小面积试种(1-2畦),观察全生育期(尤其茎膨大期)对当地秋茬气候(如秋雨频次、昼夜温差)、土壤条件的适应性,确认抗裂性稳定后再规模化种植,避免盲目引种导致大面积茎裂。
二、土壤与定植管理:构建抗裂“生长基础”
秋茬莴笋根系浅(主要分布在20-30cm耕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定植密度敏感——土壤板结会导致根系吸水吸肥不均,定植过密则植株间竞争养分,二者均会加剧茎秆生长失衡,诱发茎裂。需通过预处理土壤、科学定植,为根系创造稳定的生长环境,间接保障茎秆发育均衡。
(一)土壤预处理:聚焦“保水保肥+疏松透气”
1. 前茬清洁与土壤消毒:前茬若为十字花科蔬菜(如甘蓝、萝卜),需彻底清除残株、杂草,避免残体腐烂释放有害物质影响根系;每亩撒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腐熟生石灰20kg,旋耕入土(深度25-30cm),既能杀灭土壤病原菌(减少裂秆后二次感染),又能调节土壤pH值(莴笋适宜pH6.0-7.5,酸性土壤易缺钙,加重茎裂)。
2. 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羊粪/牛粪3000-4000kg+生物菌肥50kg,混合均匀后深翻(30cm以上)。腐熟有机肥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避免雨后积水、旱时失水过快),生物菌肥能促进土壤中钙、硼等中微量元素活化,减少因元素固定导致的吸收障碍(钙不足会导致茎秆细胞壁发育脆弱,易开裂)。
3. 起垄规格适配秋茬需求:采用高垄栽培(而非平畦),垄宽80-90cm、垄高25-30cm、沟宽30cm,若为大棚栽培可缩小至垄宽70cm、垄高20cm。高垄能提升耕层透气性,避免秋雨季节垄面积水(根系涝害会导致吸水骤减,转晴后浇水易引发裂秆),同时便于后期精准浇水(沿沟灌,避免直接冲淋茎基部)。
(二)定植管理:把控“密度+时机+护根”
1. 精准控制定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定密度,大茎型品种(单株重500g以上)每亩定植2800-3200株(株行距30cm×60cm),中茎型品种(单株重300-500g)每亩定植3500-4000株(株行距25cm×55cm)。密度过高会导致植株间光照不足、通风差,茎秆为争夺空间快速徒长(肉质疏松),且根系竞争养分导致钙、硼吸收不足,裂秆率提升15%-20%。
2. 选择适宜定植时机:秋茬莴笋定植需避开“高温干旱期”与“低温来临前”,华北地区适宜定植期为8月下旬-9月上旬,长江流域为9月中旬-10月上旬,此时日均温稳定在18-25℃(莴笋茎膨大适宜温度15-20℃),定植后缓苗快,根系能稳步生长,避免因缓苗不良导致后期吸水吸肥失衡。
3. 带土定植保护根系:育苗期采用营养钵或穴盘育苗(避免裸根移栽),定植时保留完整土坨(土坨直径8-10cm),定植深度以“土坨与垄面齐平”为宜,不可过深(埋住生长点易导致茎基部腐烂)或过浅(根系外露易干旱)。根系完整可保障定植后吸水吸肥稳定,减少因根系受损导致的“先旱后涝”型裂秆。
三、水肥管理:破解茎裂“核心诱因”
秋茬莴笋茎裂病80%以上与水肥管理不当直接相关——干旱后突浇大水(茎秆细胞从失水皱缩骤转为吸水膨胀,表皮破裂)、氮肥过量+钙硼不足(茎秆徒长且细胞壁脆弱)是两大核心诱因。需遵循“均衡供肥、平稳供水”原则,实现水肥与茎秆生长节奏精准匹配。
(一)水分管理:“平稳供给+按需调控”,杜绝剧烈波动
1. 分生育期精准浇水:
- 缓苗期(定植后1-7天):保持垄面土壤湿润(含水量60%-70%,手握成团不散),每天早晚沿沟轻浇小水(忌漫灌),促进根系扎土,此期缺水会导致缓苗慢,后期遇水易裂;
- 莲座期(缓苗后至茎膨大前,约20-25天):适度控水“炼根”,土壤含水量保持55%-60%(手握土团轻捏即散),每亩每次浇水15-20m³(沟灌至垄高1/2处即可),间隔7-10天1次,避免叶片徒长(叶片过旺会与茎秆争夺养分,导致茎秆发育弱);
- 茎膨大期(茎粗达3cm至采收前,约25-30天):此期是茎裂高发期,需保持土壤含水量稳定在65%-75%(土表不发白、不积水),每亩每次浇水20-25m³,间隔5-7天1次,若遇秋雨(单日降雨量超20mm),需及时挖沟排水(12小时内排净垄沟积水),雨后转晴不可立即浇水,需间隔2-3天(待土壤含水量降至60%以下)再轻浇小水;若遇持续干旱(连续7天无雨),不可一次性浇大水,需分2-3天逐步补水(第一天浇1/3量,第二天浇1/2量,第三天浇足),避免茎秆细胞膨压骤升。
2. 浇水方式优选:采用“沟灌+滴灌”结合,莲座期以沟灌为主,茎膨大期改用滴灌(滴头间距30cm,流量2L/h),滴灌可使水分缓慢渗入耕层(20-30cm处土壤含水量均匀),避免大水冲淋导致的土壤表层湿润、深层干旱,或根系局部吸水过量;严禁采用“大水漫灌”(尤其茎膨大期),漫灌会导致茎基部积水、根系缺氧,同时使茎秆底部吸水过快,诱发基部裂秆。
(二)养分管理:“控氮+补钙+增硼”,均衡供给不失衡
1.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除前文所述有机肥外,每亩配施三元复合肥(15-15-15)50kg+过磷酸钙(含钙12%以上)30kg+硼砂1kg,均匀撒施后与土壤混合(避免肥料集中烧根)。过磷酸钙提供的钙元素可增强茎秆细胞壁强度,硼砂能促进钙的吸收运输(缺硼会导致钙在根系积累,无法输送至茎秆),二者配合可降低因“钙硼协同缺乏”导致的裂秆。
2. 追肥:分3次精准追施,杜绝“重氮轻中微”:
- 第一次追肥(缓苗后7天,莲座期初期):每亩追施尿素10kg+硫酸钾5kg,随水冲施(或滴灌),促进叶片生长但不徒长;
- 第二次追肥(茎膨大初期,茎粗2-3cm):每亩追施高钾复合肥(10-8-22)20kg+硝酸钙15kg,此期茎秆开始快速膨大,高钾可促进光合产物向茎秆运输,硝酸钙(水溶性钙)能直接被吸收,避免茎秆因钙不足导致表皮脆化;
- 第三次追肥(茎膨大中期,茎粗5-6cm):每亩追施硫酸钾10kg+硼肥(螯合态硼,吸收率高)500g,随滴灌施用,硼肥可增强茎秆表皮与肉质部的结合力,减少“表皮生长慢于肉质”的开裂风险。
3. 叶面补肥:茎膨大期(尤其遇干旱/多雨后),每隔10天叶面喷施1次0.3%硝酸钙溶液+0.2%硼砂溶液(每亩用药液30-40kg),连续喷施2-3次。叶面补肥可快速补充钙硼(根系吸收受阻时的“应急措施”),重点喷施茎秆中上部及叶片背面(气孔多,吸收快),避免漏喷茎基部(易开裂部位)。
四、环境调控与田间管理:减少“胁迫诱发”裂秆
秋茬莴笋茎膨大期易遭遇“高温骤降”“强光直射”“田间郁闭”等环境胁迫,这些胁迫会间接打乱茎秆生长节奏,叠加水肥问题诱发裂秆,需通过针对性调控降低胁迫影响。
(一)温度与光照调控(设施栽培为主,露地辅助)
1. 大棚温度管控:秋延后大棚栽培(10月下旬后),当外界日均温低于15℃时,白天关闭棚膜(保持棚内温度18-22℃,利于茎膨大),夜间开启通风口(留10-15cm缝隙,避免棚内温差过大导致茎秆细胞收缩膨胀频繁);当棚内温度高于28℃(正午),及时拉开棚膜两侧通风(降温至25℃以下),高温会导致茎秆表皮老化过快,后期遇水无法延展而开裂。
2. 露地遮阴与覆盖:9月上中旬(定植后至莲座期)若遇持续高温(日均温超28℃),可搭建1.2m高遮阳网(遮光率40%),避免强光直射导致叶片蒸腾过旺、根系吸水不足(干旱胁迫);茎膨大期(10月)采用“稻壳/碎秸秆覆盖”(每亩覆盖量200kg),覆盖厚度3-5cm,既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含水量稳定),又能降低雨后土壤板结(提升透气性),同时避免浇水时泥土溅到茎基部(减少裂秆后病菌感染)。
(二)田间精细化管理
1. 适时中耕划锄:缓苗后至茎膨大前(每10-15天1次),进行2-3次中耕,中耕深度5-8cm(避免伤根),重点疏松垄面表层土(破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下扎(根系深则吸水范围广,减少局部干旱/积水影响);茎膨大期停止中耕(避免碰伤茎秆),改用人工拔除杂草(杂草争夺水肥,易导致茎秆养分不足)。
2. 合理整叶:莲座期后(叶片达12-15片时),摘除植株底部3-4片老黄叶(病叶、残叶一并摘除),保留10-12片功能叶即可。老黄叶光合作用弱,且遮挡通风(导致茎基部湿度高),摘除后可提升田间通风性(降低病害风险),同时使养分集中供给茎秆(避免叶片与茎秆争肥),减少茎秆因“养分分散”导致的发育不均裂秆。
3. 及时采收:秋茬莴笋采收需“适时不延迟”,当茎秆粗度达8-12cm(品种不同标准不同)、顶端叶片与茎秆平齐(“平口期”)时,3-5天内完成采收(早收则产量低,晚收则茎秆木质化、纤维增多,且易因生长过满开裂)。采收时用刀从茎基部3-5cm处切断(避免掰扯导致茎秆断裂),采收后及时清理田间裂秆植株(避免病菌传播)。
五、裂秆后应急处理:降低损失+阻断传播
若田间出现少量茎裂植株(发生率低于5%),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避免裂秆范围扩大及二次病害感染:
1. 轻度裂秆(裂沟浅<1cm、无腐烂):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0.3%硝酸钙溶液”混合涂抹裂沟(每天1次,连续2天),既能预防细菌感染,又能补充钙元素促进裂沟愈合,涂抹后可保留植株继续生长(采收时切除裂沟部分,不影响商品价值)。
2. 重度裂秆(裂沟深≥1cm、伴随软腐/霉斑):立即拔除病株(带离田间深埋或烧毁),在病株穴周围撒施“生石灰+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每穴生石灰50g+药剂10g),杀灭土壤中病原菌;同时对全田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天1次,连续2次),阻断病害传播至健康植株。
3. 调整管理措施:发现裂秆后,立即暂停浇水(若土壤干旱,仅沿沟浇1/4量小水),同时叶面喷施“0.2%硼砂+0.3%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逆性),排查裂秆原因(若为浇水过多则加强排水,若为缺素则补施钙硼),避免同类问题重复诱发裂秆。
秋茬莴笋茎裂病防控的核心逻辑,是“预防为主、综合调控”——通过品种选择规避先天风险,以土壤与定植构建生长基础,靠水肥精准供给破解核心诱因,用环境与田间管理减少胁迫影响,最终实现“茎秆生长节奏与环境条件、养分供给同步匹配”。实践中需结合当地秋茬气候(如秋雨频率、降温时间)、土壤类型(如沙壤土需多保水,黏土需多透气)灵活调整措施,才能将茎裂率控制在5%以下,保障秋茬莴笋的商品品质与种植效益。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