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757年就被砍死,为何安史之乱还熬7年?肃宗才是“帮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6:13 1

摘要:757年正月,洛阳宫城的密室里,安禄山被亲生儿子安庆绪派来的太监李猪儿一刀剖开腹部,临死前只来得及嘶吼“家贼难防”。消息传到长安,百姓涌上街头燃放爆竹,以为这场持续一年的浩劫终于要结束。可谁也没料到,直到763年史朝义自缢身亡,战火还在中原大地烧了整整六年。叛

757年正月,洛阳宫城的密室里,安禄山被亲生儿子安庆绪派来的太监李猪儿一刀剖开腹部,临死前只来得及嘶吼“家贼难防”。消息传到长安,百姓涌上街头燃放爆竹,以为这场持续一年的浩劫终于要结束。可谁也没料到,直到763年史朝义自缢身亡,战火还在中原大地烧了整整六年。叛军首领死了,叛乱为何反而愈演愈烈?答案藏在三代唐朝皇帝的“神操作”与叛乱集团的疯狂接力里。

这场葬送大唐盛世的战乱,从来不是安禄山一人的独角戏。当叛军从“一人独大”变成“群雄逐鹿”,当朝廷从“平叛良机”变成“自毁长城”,八年战火便成了无法逃脱的宿命。

安禄山的死不仅没掐灭战火,反而让叛乱陷入更疯狂的内斗与反扑。这群靠刀枪起家的武夫,用“弑父杀兄”的方式完成权力交替,每一次更迭都让叛军变得更加凶残。

安庆绪接手时,叛军看似陷入困境:李光弼、郭子仪在河北战场连破叛军,切断了洛阳与范阳老巢的联系,哥舒翰死守潼关让长安固若金汤。可安庆绪的狠辣远超其父,他立刻调集洛阳周边所有兵力,对潼关发起车轮战,甚至不惜用俘虏充当“肉盾”。

更关键的是,他拉拢了安禄山麾下最善战的部将史思明。这个契丹族出身的猛将,手握范阳精兵,早在安禄山起兵时就独自率军攻克常山,战斗力比安庆绪嫡系还强。

史思明的崛起堪称叛军的“续命符”,759年,他以“替安禄山报仇”为名,在邺城之战中大败唐军后,转头就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史思明的军事才能甩安禄山几条街:他在嘉山之战中曾以少胜多,把李光弼的唐军打得丢盔弃甲;接手叛军后,他制定“先取河东,再围长安”的战略,一度攻陷太原,直逼关中门户。

《资治通鉴》记载,史思明麾下的“曳落河”骑兵,全是契丹、奚族勇士,“一人可当唐军十人”,连回纥援军都忌惮三分。

即便史思明在761年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依然保持着战斗力。史朝义虽然资质平庸,但叛军经过多年征战已形成“兵油子”群体。他们大多是河北边军出身,常年与契丹、突厥作战,早已脱离土地,打仗成了唯一谋生手段。

对这些人来说,投降唐朝可能被清算,继续叛乱反而能抢掠生存,这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让叛军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安史之乱能拖八年,最该背锅的是唐朝皇室。从唐玄宗到唐代宗,三代皇帝用一连串“窒息操作”,亲手葬送了至少三次平叛良机,把能打的名将逼得走投无路。

唐玄宗的“潼关之败”是第一个大坑,756年,安禄山刚攻占洛阳,名将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本可凭借天险拖垮叛军。可宦官边令诚进谗言,说二人“畏敌不战”,唐玄宗竟二话不说就砍了两位名将的脑袋。

更荒唐的是,他随后强逼养病的哥舒翰率20万新兵出战,结果在灵宝峡谷中了叛军埋伏,18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门户洞开。当时李光弼、郭子仪已在河北截断叛军后路,就等潼关守军坚守待援,唐玄宗这一刀,直接把“瓮中捉鳖”变成了“放虎归山”。

唐肃宗李亨的“猜忌杀将”更致命,他在灵武即位后,表面重用郭子仪、李光弼,实则处处提防。759年邺城之战,唐军集结九节度使二十万大军,本可一举消灭安庆绪。可肃宗既不设主帅,又派宦官鱼朝恩监军,导致将领们各自为战。

决战时,鱼朝恩瞎指挥强令全军出击,结果被史思明的五万骑兵冲得大败,二十万大军溃散如鸟兽。战后,肃宗还把责任推给郭子仪,罢了他的兵权。名将仆固怀恩见此情景心灰意冷,后来干脆勾结吐蕃反叛,成了唐朝新的祸患。

唐代宗的“姑息养奸”则为战乱收尾埋下隐患,762年,唐军借回纥兵收复洛阳,代宗为尽快结束战争,对投降的安史旧部实行“赦免政策”,不仅不剥夺兵权,还让他们继续镇守河北。

于是李怀仙当卢龙节度使,李宝臣当成德节度使,田承嗣当魏博节度使。这三人手握重兵,税收自理,子孙世袭,成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史称“河北三镇”。虽然安史之乱名义上结束了,但藩镇割据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唐朝从此陷入“打不完的叛乱”。

唐朝平叛的最大尴尬是:自己的兵打不过叛军,借来的兵比叛军还能抢,这种畸形的军事格局,让平叛变成了“饮鸩止渴”。

安禄山的叛军本就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麾下18万边军常年与契丹、奚族作战,骑兵配备重甲马槊,战斗力远超内地久疏战阵的禁军。

开元年间范阳节度使兵力达9.14万人,比安西、北庭两镇兵力总和还多,这样的“王牌军”反叛,唐朝根本无兵可挡。更要命的是,府兵制早已崩溃,唐朝只能临时招募流民当兵,这些新兵连弓都拉不开,面对叛军的冲锋只能四散奔逃。

为了扭转战局,唐肃宗不得不向回纥借兵,可这借来的“救兵”实则是“豺狼”。757年回纥太子叶护率精兵支援,肃宗竟与其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收复洛阳后,回纥大军大肆抢掠三日,府库被搬空不说,百姓连衣服都被抢光,只能用纸裹身蔽体。

762年代宗再次借兵,回纥又索要十万匹绢帛作为酬劳,朝廷没钱,只能克扣百官俸禄凑数。这种“以民为代价”的平叛,让百姓对唐朝失去信任,甚至有人转而支持叛军,形成“越平叛越乱”的死循环。

更致命的是,平叛过程中唐朝把西北边防军全调回中原,导致吐蕃趁虚而入。763年安史之乱刚结束,吐蕃就攻占长安,代宗仓皇出逃,还是郭子仪用“空城计”忽悠吐蕃撤军。此时的唐朝早已顾此失彼,平了安史之乱,丢了河西、陇右数十州,军事上彻底陷入被动。

战争打的是钱和粮,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经济命脉早已断裂。从江南到关中的漕运被叛军多次截断,长安粮价飞涨,朝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平叛自然成了“慢动作”。

唐朝的财富中心在江南,长安的粮食、钱财全靠大运河漕运供应。可叛军占领洛阳后,控制了汴水航道,漕船根本无法北上。天宝年间江南每年运到长安的粮食达400万石,安史之乱爆发后骤降至几十万石,长安一度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直到764年刘晏改革漕运,重新疏通河道实行分段运输,江南粮草才得以运抵关中,而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快结束了。

叛军则靠着抢掠维持补给,他们占领河北、河南后,把官仓粮食洗劫一空,还强迫百姓缴纳“贼税”,甚至抓壮丁充军。史思明在范阳囤积了大量粮草,即便与安庆绪内斗,也不愁后勤供应。而唐朝军队却经常断粮,759年邺城之战中,唐军因缺粮士气低落,刚接战就因饥饿溃散,二十万大军竟被五万叛军打败,堪称军事史上的笑话。

经济上的崩溃还引发了社会动荡,均田制瓦解后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破产,要么加入叛军,要么沦为流民。河北地区百姓不堪赋税重压,反而觉得叛军“轻徭薄赋”,主动为其引路。这种“民心向背”的逆转,让唐朝平叛变成了“与整个河北为敌”,难度自然倍增。

764年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唐朝早已不是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帝国。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留下的是一个藩镇割据、民生凋敝、边患四起的残破王朝。

安禄山虽死,但他缔造的“节度使割据模式”被延续下来。河北三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中央根本无法插手,甚至连皇帝都要让其三分。唐德宗想削藩,结果引发“四镇之乱”,自己被赶出长安;唐宪宗好不容易平定淮西藩镇,可死后藩镇又死灰复燃。直到唐末黄巢起义爆发,藩镇彻底失控,最终埋葬了唐朝。

更深刻的影响是,唐朝的“开放自信”被彻底摧毁。为了平叛,唐朝不仅借回纥兵,还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曾经“胡汉一家”的包容心态,变成了对胡人的猜忌排斥,社会风气从开放转向保守。杜甫在《留花门》中哀叹“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正是这种心态的真实写照。

回望这场战乱,安禄山的死不过是一个小插曲。真正让战火延续八年的,是唐朝皇室的昏庸猜忌、军事制度的先天缺陷、经济命脉的彻底断裂,以及叛乱集团的疯狂接力。这场浩劫告诉我们:一个强大的帝国,从来不是被外敌打垮的,而是毁于内部的腐朽与混乱。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来源:嗔痴历史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