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结束后,我方代表直接点破:美方依旧强硬,但中更坚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6:12 1

摘要:议题直入核心。出口管制、关税暂停、芬太尼禁毒合作、301条款措施、双边贸易规模——每一项都带着历史争议和现实冲突。一边坚持审查制度不应政治化,一边坚持产业安全高于一切。中美代表团在这些议题上展开多轮交锋,没有模糊语言,也没有形式主义铺垫。

10月26日,马来西亚吉隆坡。长桌退场,灯光未灭。一场持续两天、涵盖五大议题的中美经贸谈判,终于画上了一个不算完整的句号。

“美方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这句话,不是总结,也不是宣告,而是现实的直白切割。谈判桌上,一步未让;幕后角力,一寸未退。

磋商在10月25日上午开启,地点选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不属于任何一方的主场,也不提供任何一方的舒适区。双方在会议室落座不到一小时,气氛便已紧绷。

议题直入核心。出口管制、关税暂停、芬太尼禁毒合作、301条款措施、双边贸易规模——每一项都带着历史争议和现实冲突。一边坚持审查制度不应政治化,一边坚持产业安全高于一切。中美代表团在这些议题上展开多轮交锋,没有模糊语言,也没有形式主义铺垫。

25日全天讨论密集,中在出口管制部分提出具体例证,说明相关政策具备一致性和普遍性。美方回应措辞不变,关注焦点依然集中在“关键材料、特定用途、潜在影响”。这部分没有结论,只留下记录。

到了晚间,船舶与海事物流成为争执新焦点。301条款是否合理适用于该行业,关乎关税豁免能否继续维持。中重申反对单边措施,美方表示“不排除追加审查”。两种语言交错,焦点没有模糊。

芬太尼相关议题加入后,谈判节奏未变。中提出跨境打击机制、出口登记标准,美方要求更多产品目录信息透明。双方未提出具体联合措施,但决定保留渠道后续跟进。争议没有削弱谈判节奏,只是让协商更具技术性

26日早晨,议题转向“对等关税暂停机制”的延续。中提出稳定机制设计,美方表示需“根据具体条件进一步评估”。中记录已提出三轮豁免类别与优先项目,但双方未进入条文层级。贝森特评价过程“具有建设性”,没有使用“明确进展”措辞。

临近结束时,贸易规模拓展议题成为最后压轴。中提供数据,美方回应以市场开放为前提。农业品、部分科技产品仍被视为“敏感品类”,并未形成路径性成果。最终声明显示:形成初步共识,将进入各自内部审批程序。

整个过程没有缓冲,没有回避。美方未收回强硬话术,中方未淡化底线红线。李成钢的表达收于简短一句,既无夸张也无情绪,但意味深长。它不是感叹,是事实记录。

10月23日,中正式对外确认磋商将在马来西亚举行。时间未定,地点未详,但提前释放信号,已足见其战略安排——在第三地会谈,避免主场压力。外媒迅速跟进,美方亦未否认,谈判气氛已提前发酵。

10月25日上午,双方团队按预定时间入场。无公开摄影,无开场发言,会谈以“闭门会议”名义进行,一切外界信息来自会后简报。这也意味着磋商本身的强度极高,没有仪式成分,只有内容推进。

25日下午,301条款相关话题成为核心争议之一。美方对中造船及海运服务企业可能面临的“补贴与倾销”指控,进入讨论列表。中则回应此项议题不应在单边规则下裁定,亦不接受类比式处罚框架。这一轮交锋持续近四小时,最终未形成明确文本。

当日晚间,出口管制议题延续。美方提出部分高精尖材料限制导致其“供应链不稳”,中明确指出,相关限制合规合理,已履行申报及报备流程。在该环节,双方未使用协议性术语,而是强调各自程序完整性,争执未解但节奏推进。

26日上午,芬太尼议题短时间内加入谈判内容。美方基于公共安全、监管合作提议加强情报通报机制,中强调可以探讨“机制协作”层面,但前提为对等互信。此部分内容最短,但因涉及敏感成分出口管控,被列入继续磋商议题目录

26日下午,关税暂停机制议题压轴登场。中要求建立可预测的延长机制,美方仅回应需回国评估。贝森特未就此发表详细内容,仅用“为元首会晤制定框架”形容全程过程。中通报则首次提及“形成初步共识”,但无签字、无备忘、无议程后续细节。

最后,中代表公开表示,“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语言无修饰,字句紧凑,节奏冷峻。信息发布即谈判告一段落。

在吉隆坡的谈判桌上,没有次要议题,只有不同程度的难题。中美团队对五个核心领域展开密集交锋,谈判节奏快、跨度大,每一处角力都真实上演,没有退场余地。

出口管制率先进入战场。美方提交材料,列出若干高技术原材料、精密设备元件,要求解释中是否以非市场手段限制对外出口。中回应制度基础清晰,管控机制覆盖全部出境产品,无区别对待。“合规”“不具歧视性”成为中回应关键词

双方在措辞上虽未发生直接冲突,但分歧未被抹平。美国并未接受中方制度解释,未提供补充质疑,但表明会就部分案例做独立评估。

紧接着展开的是301条款扩展问题美方坚持船舶制造、港口服务领域存在“国家补贴结构”,拟将其纳入关税征收范围。中驳斥该类举措为“单边法律扩张”,指出相关行业已市场化多年。

此议题延续至晚间,语言虽不激烈,但逻辑完全对立。中认为无“对话基础”,美方则拒绝将此从议程中移除。双方保留各自立场,文件中未出现协调语言。

芬太尼相关合作则穿插在技术性议题之后,美方以“公共健康安全”为由提出中方应进一步管控化学前体出口,并希望建立信息共享系统。

中对此未设前置反对,回应可探讨打击走私的合作机制,但否认将此归入关税范畴。对“芬太尼关税”并未回应,美方在后续通报中亦未继续提及此点。这使得该议题更像一次政策探口,而非实质协商。

关税暂停机制原为中美经贸早期缓和阶段的一项临时安排。此次中方提出,希望将其制度化,避免未来关税波动再次冲击双边企业。美方未正面回应是否续签,强调需根据“国内产业反馈”重新评估当下安排。双方未制定任何文本草案,仅达成“后续提交本国审批”的一致。这一结果意味着现阶段没有承诺,也没有否决。

最后一项是贸易规模拓展。中尝试推动中小企业产品在美方市场的通关便利,美方则将农业产品、数字产品、安全审查列为前置讨论条件。

中在会中提出贸易结构重构建议,展示部分数据模型。美方则提出“关切清单”而未明示清除范围。双方未深入到产品目录级别,仅原则性表达“扩大贸易是共识,但路径待定”。

五项议题中,只有一个接近机制设计,其余全部止步于“保留异议、继续沟通”阶段。没有公开的联合文件,也没有草案交换,仅存的是“各自认定的进展”

中的“初步共识”,与美方的“框架协议”,虽措辞接近,实则代表谈判仍处试探期。

中方对外发布首轮信息在10月26日下午,称谈判“坦诚、深入、建设性”,涵盖具体议题,但未公布清单。报道仅明确出现“出口管制、301措施、芬太尼、贸易拓展、关税机制”等关键词,没有细节展现。媒体同步转引李成钢表态,用词未发生删改。

美方表态分布于多家媒体。贝森特接受媒体采访称:谈判为两国领导人“制定了一个积极框架”,并指出磋商有助于避免11月1日新一轮关税实施。相关信息被财经类媒体放大,未见美方发布正式声明文本。

外媒在报道中多引用“消息人士”描述谈判氛围,但未引述具体会谈用语。在301条款与出口管制议题上,报道侧重评估影响,不涉及条文。同时提到“磋商结束,未签署任何备忘录”,仅为“框架共识”。

中方报道使用“初步共识”表述,美方使用“初步框架”,措辞存在微差,但无实质性冲突。信息未出现版本差异或数字不一致情形,整体保持统一口径。内容确认无虚构引用,信源具备高可靠度。

此次磋商未出现双边联合声明。中美分别以各自发布渠道通报进展,没有对外同步宣布具体条款或后续时间点安排。各自信息披露节奏一致,语言风格趋于克制。


参考信源:

《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经贸磋商》——中国商务部官网,2025年10月26日发布
《李成钢:中美就稳妥解决多项重要经贸议题形成初步共识》——央视新闻,2025年10月26日发布

《中美经贸磋商达成初步共识,为高层会晤奠定基础》——新华社,2025年10月26日发布

来源:底层史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