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内瓦湖畔,中美最新一轮经贸高层会谈悄然落幕,但余波却迅速扩散。没搞发布会、没亮重磅协议,却硬是靠一连串话术变调、舆论氛围转暖,把外界的期待值拔高了一大截。尤其是——美国贸易代表口中的那个词,“中国合作伙伴”。
【“中国合作伙伴”成热词?中美握手言和,先别急着欢呼】
日内瓦湖畔,中美最新一轮经贸高层会谈悄然落幕,但余波却迅速扩散。没搞发布会、没亮重磅协议,却硬是靠一连串话术变调、舆论氛围转暖,把外界的期待值拔高了一大截。尤其是——美国贸易代表口中的那个词,“中国合作伙伴”。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给出了“中国合作伙伴”的表述
这几个字从华盛顿嘴里冒出来,味道不一样了。
从“战略对手”到“合作伙伴”,表述背后不只是措辞的微调,更像是一种对内对外的信号重塑。至少,在这个全球都被高关税折磨得够呛的时间点上,中美似乎都找到了点“必须谈”的共同点。这场会谈,就像一场硬碰硬之后的“缓兵之计”——不是放下分歧,而是换种姿势谈条件。
美贸易代表和财长
问题来了,这轮“实质性进展”到底实在哪儿?
细看双方释放的消息,美方提到了一个关键词:“重新启动”;中方则强调了“建立磋商机制”。换句话说,现在谈的是“怎么谈”,而不是“已经谈成了什么”。虽然听起来略显套路,但两边态度都比过去几轮“虚晃一枪”的场面要认真得多——就连特朗普本人都破天荒发了推,说“非常愉快”,还能提到“全面重启”。
这里面的水有多深,要从关税谈起。
在谈判前,特朗普就松了口风,说要把对华关税从145%降到80%,“这取决于贝森特”;会后,又有消息说,特朗普团队内部正在讨论进一步降到50%。这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这背后对应的是美国产业、资本市场甚至选情的现实压力。说白了,继续打下去,美国自己也吃不消了。
美财长贝森特
但你要说这是“让步”,还真不能这么快下结论。
中方此前的诉求是明确的:撤销全部对华单边关税。现在美方只是“可能降”,降多少、怎么降、是不是阶段性——一句没说清。而且,别忘了,特朗普的“嘴炮战绩”早已劣迹斑斑,从推特治国到贸易谈判,说一套做一套不是一次两次。
更重要的是——谁先动的?
从目前的情势看,是美方提出想谈,是特朗普政府主动“请求”重新开启经贸会谈,这在以往并不多见。一方面,美国高通胀压顶、企业叫苦不迭,拜关税所赐;另一方面,欧洲、日本、印度等一众“盟友”也开始按捺不住,纷纷上门要求美国“放人一马”。
你说巧不巧?中美刚谈完,日本就站出来要求美方撤销汽车关税,印度提出要美方“大幅豁免”,欧盟甚至直接把反击措施提交到了世贸组织。连德国新总理都放话,要求对美国实现“零关税”——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连锁反应”。
说到底,美方这个时候喊出“中国合作伙伴”,多半也是一种策略调整——要台阶,更要实惠。
从中方角度看,也不是在“投怀送抱”。恰恰相反,这轮谈判之所以能重启,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此前中方持续强硬、明确表达“绝不接受单边胁迫”,在议题和节奏上都把主动权抓在了手里。换句话说,这不是中美“各退一步”,而是中方守住底线,美方不得不调整节奏。
那么,这一轮之后,真能迎来大和解吗?暂时还别急着乐观。
从贸易到技术,从芯片到南海,中美之间的博弈远未结束,经贸只是入口,不是终点。这次能谈成什么,还得看接下来那份迟迟未出的“联合声明”里写了什么,尤其要看——是否真有“关税下调”的时间表,以及美方是不是还在玩“口头答应、实际拖延”的老把戏。
更要命的是,特朗普自己也不是稳定变量。他现在说“愉快”,明天就可能甩锅、打脸、反咬一口。从《巴黎协定》到伊核协议,再到之前的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撕约成性不是新闻。
所以,该乐观的可以乐观,但别放松警惕。该留心的,还得留心。
但话说回来——就算美方变脸,中方也并非毫无准备。能让特朗普团队低头“请求”谈判,本身就说明当前局势下的中国,并不处于下风。未来的博弈,还会继续,但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已经在悄悄转移。
写在最后,这场中美谈判,不是一场结束,而是一场序章。如果之后能真的从贸易谈回气候、科技、军事互信等更敏感的领域,那当然值得期待。但倘若只是一次“边走边看”的止痛药,也得有心理准备:合作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快。
来源:8点搞笑剧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