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好的办法是把约克公爵号派到远东去,还要加上反击号、声望号和一艘快速航空母舰。”从大西洋宪章会议归来之后,丘吉尔在一份备忘录里这样写道。当这些想法被提交给战时内阁和海军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站出来反对首相依靠舰队威慑日本人的想法。第一海务大臣庞德警告说,皇家海军
“大拇指舰队”诞生
“最好的办法是把约克公爵号派到远东去,还要加上反击号、声望号和一艘快速航空母舰。”从大西洋宪章会议归来之后,丘吉尔在一份备忘录里这样写道。当这些想法被提交给战时内阁和海军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站出来反对首相依靠舰队威慑日本人的想法。第一海务大臣庞德警告说,皇家海军可以派到远东的战列舰是有限的,即使全部加起来也不足以威胁拥有10艘战列舰的日本人。既然如此,何必让它们去冒险?即使要派,也应当只派4 艘较老的R 级战列舰。但“我们的温斯顿”向来以海军专家自居,他轻蔑地称R级为“浮动棺材”,认定至少要派出一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一艘新型航空母舰。为此,他还请外交大臣艾登帮忙游说其他阁僚,力图使他们相信:派舰队前往新加坡不仅足以威慑日本,还能消除澳大利亚自治领政府的疑虑。终于,10月20日,所有人都被说服了。
1941年10月下旬的一天,在4艘驱逐舰的伴随下,两个巨大的黑影悄悄驶离了位于南海岸朴茨茅斯的皇家海军基地。11月2日,英国海军部在伦敦向全世界发表了东方舰队成立的公告。尽管日本对此早有预料,不过当消息真正公之于众时,还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皇家海军已经把最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派往亚洲。
“反击”号战列巡洋舰
11月15日,两舰抵达开普敦,12月2日,顺利到达新加坡。在那里等待它们的还有4艘轻巡洋舰和一些驱逐舰,共同组成了“Z舰队”(最早称G舰队,不知为何最终换用英文26字母中的最后一个“Z”)。丘吉尔得意地声称:“它们被派遣到这些水域来,就是为了要把行踪不明的、性能最高的主力舰所能加于敌人的一切海军作战计算上的那种捉摸不定的威胁力量发挥出来。”他总以为这样一来,日本人自然会停止对马来亚的觊觎、窘迫的马来守军也就不用担心北部的防御问题了。
日本人搞宣传,向来有好虚张声势的毛病。在过去对英国主力舰实力的描述中,他们给35500吨的“威尔士亲王”号冠上了“不沉战舰”、“超超弩级战舰”之类的名号来吓唬自己。现在“不沉战舰”就要来对付自己、发明这些词语的日本人反倒感到害怕了自1873年英国海军向日本派出第一个顾问团以来,日本海军就一直生活在自己老师的阴影下。军令部和联合舰队长官们惊恐地认为,他们只有长门、陆奥这两艘装备410mm主炮的战列舰可以与“威尔士亲王”号相匹敌。
大和号还没有完工,负责整个南方作战的第二舰队只有两艘战列巡洋舰改装的高速战列舰金刚号和榛名号,它们虽然各自也装备8门356mm主炮,但舰龄将近30年,远不足以与来自英国的对手 (“威尔士亲王”号10门356mm 主炮,“反击”号6门381mm主炮)相抗衡。特别是为马来部队护航的南遣舰队只有5艘重巡洋舰,这些薄皮军舰一旦与Z舰队遭遇,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如丘吉尔设想的那样、军令部提出:如果登陆船队没有强大的战列舰护航,就应当推迟南方作战。
在“威尔士亲王”号的到来引发的舆论风暴中,只有一个人依旧保持着冷静,那就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好赌的山本认为,战争犹如下将旗,以战舰对付战舰好比车对车、马对马,没有多少便宜可占。对付英、美这样后劲十足的对手不能打消耗战,而要设法以小卒去吃对方的老帅。他选择的是更经济的方式:航空鱼雷。
1941年11月2日,也就是伦敦向全世界公布东方舰队成立的同一天,隶属日本海军的岸基航空队--鹿屋航空队正式编入了马来亚攻略部队,并立即移动到法属印度支那的西贡机场。小泽治三郎中将被告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特派第十一航空舰队(司令冢原二四三中将)的第22、23两个航空战队(称第一、第二航空部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其中第一航空部队为攻击队,由松永贞市少将指挥,任务为协同陆军航空兵击灭敌航空兵力,并为船队护航;第二航空部队为支援队,由今村修少将指挥,任务为护卫先遣的第一次登陆船队,并警戒泊地、支援陆战。第一、第二航空部队的编成中包括元山、美幌、第3、高雄、台南五支精锐航空队,山本明确告诉他们:未来的对手将是“不沉战舰”“威尔士亲王”号。
皇家海军并非没有考虑到日本飞机的威胁。正在西印度群岛进行训练的新型装甲航母“不挠”号即将开往远东,它携带的74架飞机将为Z舰队的两艘主力舰提供护航。但当该舰结束在牙买加的训练时,却不幸于11月3 日在百慕大搁浅。检查显示,该舰必须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船厂入坞修理12天,这样也就无法在12月初按时抵达新加坡了。“不挠”号的意外事故也就注定了东方舰队新任指挥官菲利普斯海军上将的悲剧命运。
身材矮小的菲利普斯被认为是皇家海军中数一数二的将才,有人用童话故事中的侏儒角色给他起了个绰号:“大拇指汤姆”(托马斯的昵称为汤姆),不是为了讥讽,而是表达大家对他的喜爱。“大拇指”长期担任皇家海军副参谋长,从未直接指挥过任何一支大型舰队。作为庞德爵士的门徒,他倔强顽固地坚信轰炸机不是战列舰的对手,斥责那些认为空中力量优于重炮的人士是“误入歧途者”。不过出于对菲利普斯资历和人品的信任,丘吉尔依然决定把奔赴远东的重任交给这位小拿破仑--当然,他同时还告诉上将,“日本人是一群头脑简单、目光短浅的武夫”,面对有效的威慑必将抱头鼠窜。
身材矮小的大拇指汤姆此前从未直接指挥过任何一支大型舰队,他对航空兵器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1920年代的水平
相传在检阅舰队时,为掩饰身高上的不足,汤姆·菲利普斯经常站在一只木箱上。这一次,他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样不由自己决定--11月29日,太平洋对面的日本人做出了开战的决定。
山下中将的豪赌
1941年11月29日,在决定性的重臣会议结束后,日本政府、大本营联络会议确定了对美英荷开战的事项。同一天,汤姆·菲利普斯先于他的舰队一步,乘飞机抵达了新加坡。“大拇指”的第一项任务是与布鲁克-·波帕姆商议今后的作战计划,随后又飞往马尼拉会晤美国远东军司令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中将。
12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做出了对英美荷开战的决定。同一天,荷兰陆军情报部设在爪哇岛万隆的情报中心截获了东京发往曼谷日本领事馆的电报,并立即破译出来。电报指示:日军即将对夏威夷、菲律宾、马来亚和泰国发动攻击,此间倘若国际通信中断,东京将通过每天的日语对外短波广播中间和最后的天气预报将开战信息告知各驻外机构。其中,“东风、有雨”表示日美开战,“西风、晴”表示日英开战,“北风、阴”表示日苏开战,各驻外机构在接到预报后须彻底销毁密码本和机密文件。
荷属东印度军司令·普尔顿中将对这份“风向通讯”异常重视,他亲自要来了电报的抄本,敲开了隔壁一栋楼的美国陆军联络官埃利奥特·索普少将的办公室门。他把少将的秘书赶了出去,锁上门,然后把电报摊到美国人面前:“事关重大,请迅速将电报送至贵国驻巴达维亚领事馆,然后由他们转发华盛顿。”索普也很吃惊,为保密起见,他亲自把电报送到巴达维亚,结果美国总领事居然付之一笑。不过,一旁的一名海军情报部少校立即用海军密码向华盛顿发出了报告,美军侦听站自此开始严密监听日方的天气广播。
12月2日晚,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向各作战部队指挥官下达了“攀登新高山1208”的命令。马来亚攻略部队的主力此时已经集中在了中国海南岛的三亚港,并下达了最后的作战计划:第5师团主力乘坐的船队于X-4日从该港出发,X日(登陆日)拂晓以主力在宋卡登陆,以一部在北大年登陆,分别占领机场,同时从亚罗士打及贝汤方面向霹雳河一线挺进;佗美支队(以第18师团第23旅团长佗美浩少将指挥的步兵第56 联队为基干)与主力一起,X-4日从该港出发,X日拂晓在哥打巴鲁登陆,击败敌人,占领该地附近机场,尔后逐次向瓜拉丁加奴及关丹方面机动。至于近卫师团,他们在开战之初即武装进驻泰国,循陆路和海路逐次向马来亚方面转进。为实现袭击的突然性,航空兵将在主力登陆的同时扫荡英军各大机场。
马来半岛的气象状况对日军奇袭作战的成败有着巨大的影响。这里处在南中国海和孟加拉湾之间,几乎不受这两个海湾台风的影响,但有着显著的季风效应。当年11月至次年3月间是东北信风期,有强劲的东北风并伴随降雨,东海岸常见暴风雨,而且越是北部来的越早。在东北信风期间,马来海面浪高可达1.5-2米,对登陆作战十分不利。但日本陆军出于实现奇袭的目的,特地选在12 月气象条件恶劣的东北信风期实施登陆。
从11月下旬起,参谋本部特地委托中央气象台的藤原关平博士观测马来亚东北岸的气象状况。经过现场调查,藤原判断12 月6日为晴天,12月7日阴、风稍大,12月8日阴有小雨,天气趋向恶化。日军认为,12月8日气象条件最为不利、英国Z 舰队出航的概率较小,所以执意将登陆日放在12月8日,力图避免与“威尔士亲王”号交战。
日本气象界第一权威和奠基人藤原关平博士(1884-1950)。日本战败后被褫夺公职
12 月4日0630时(注:本书中出现的所有时间,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东京时间),载着山下奉文第25军主力(第5 师团全部,第18师团大部)的18艘运输船开始自三亚出航,航向正南方。此时正是南云舰队在中途岛东北海面将航向改为东南、向夏威夷进发之时,不过第25军的大多数宫兵对于在遥远的太平洋那边将要采取的行动一无所知。
按照计划,马来部队的航线为:从三亚启航后至5日傍晚,一直朝正南南下,此后在印支半岛南方海面西航,6日夜半将航向改向西北,佯装经由暹罗湾驶向曼谷,7 日正午,在富国岛西南的“G 点”(变向点)将航向急速改向西南,分别向宋卡、北大年和哥打巴鲁三个登陆点前进。与登陆船队的出发同时,第一、第二航空部队也进入了警戒状态。
小泽中将将他单薄的舰队分成第一、第二护卫队和本队,分别拱卫运输船队的前、中、后部,中将亲率旗舰鸟海号殿后;另以栗田健男少将的第7战队(最上、三隈、铃谷、熊野)编为护卫队本队,位于整个舰队左前方,担当前敌警戒和护航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海军用于马来作战的兵力不足,小泽曾主动向山下表示:“本人十分理解和尊重陆军迅速进行马来亚、新加坡作战的企图。但南遣舰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把重点放在海上护卫和对登陆地点南方的掩护上,在北方的兵力较为薄弱。”由于始自中日战争以来的陆海军矛盾,海军指挥官能以如此诚恳的态度对待陆军实在是难能可贵。山下当即表示,他理解海军的苦衷,并且已经抱定必死的信心,这一情景也深深感染了小泽。
12月5日,也就是山下船队从三亚出发的第二天,汤姆·菲利普斯上将飞抵马尼拉,与麦克阿瑟和美国远东舰队司令托马斯·哈特海军上将讨论美英两军联合行动的可能性。为表示对英国盟友的支持,哈特同意让美国的4艘驱逐舰加入Z 舰队。两位海军将领都认为,由于地理位置过于偏僻的缘故,新加坡和马尼拉都不是Z舰队适宜的基地,应当立即寻找一个位置便捷又有坚强保护的港口充当停泊地。同一天,“反击”号奉命带2艘驱逐舰开往澳大利亚达尔文港,试图稳定这个正处在惊慌中的帝国自治领。
南中国海上,小泽中将航行的并不顺利。12月5日黎明,舰队曾与一艘挪威货轮相遇,先头驱逐舰急忙将该船劝导到北方。6日下午13:45时,就在法属印度支那南端的柬埔寨角海面(在哥打巴鲁以北300 海里),一架英军的 PBY“卡塔林纳”水上巡逻机发现了整个船队,并立即向新加坡发报:“日军开往曼谷。”奇袭登陆的企图已经暴露,小泽下令击退一切前来接触的飞机。绪方预备少尉奉命驾驶一架零式水侦从特设水上飞机母舰神川丸上起飞,一边摇晃机翼一边向相反方向飞行,不知是计的PBY紧追不舍。待两机接近后,佯装逃跑的绪方机突然以后座的机枪向PBY射击,但机枪在射出数发子弹后就因故障而卡壳。幸运的PBY不再恋战,迅速向基地返回,不过在途中被日本陆军第3飞行集团的两架九七式战斗机击落。
日军大本营在第一时间得知了马来船队被发现的坏消息。但令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的是,英国飞机并没有发起攻击,英国人在陆上也没有明显的动作。
5 日清晨,伦敦的帝国参谋部已经向布鲁克·波帕姆发去了批准占领泰国的电报:“英王乔治六世陛下政府已经从美国方面获得保证,在发生如下情况时对我方予以武力支持:1、作为对日本占领克拉地峡或任何其他泰国领土的预防措施,我方发动‘斗牛士行动’;2、日本进攻荷属东印度,我方加以干涉;3、日本直接对我方发动攻击。根据以上消息,你可以在发生如下两种情况时不经报请国内同意,即可执行‘斗牛士行动’:1、发现日本海军舰队和运输船队向克拉地峡和马来半岛方向航行时;2、日本军队以任何方式进入泰国领土时。帝国总参谋长、约翰·迪尔。”
布鲁克-·波帕姆对这封电报的反应如履薄冰;如果抢在日本人前面入侵中立的泰国,不仅会给英国的声誉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必将导致英日战争以及美日战争的爆发。想到自己百年后的历史地位,上将不禁毛骨悚然;他可不愿意冒挑起新一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当天晚上,克罗斯比公使从曼谷发来的另一封电报更令他犹豫不决:“看在上帝的面上,不要让不列颠军队侵占泰国一英寸的土地,直到日本人发动第一次打击为止。”
1941年夏,缺乏重武器、训练不足和部署分散是马来半岛守军面临的三大困难
6 日下午,接到“发现日本舰队”的电报后,布鲁克·波帕姆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决定性的事件”。一名参谋建议:日本人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他们将在泰国登陆,随后入侵马来亚;此时英军绝不能呆在营地里坐以待毙,必须立即进入泰国、在C线构筑防御,逼迫日本人在山地作战。但克罗斯比公使再度发来电报,措辞强硬:考虑到在华盛顿举行的日美谈判还没有正式破裂,日本船队有可能是去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
他已经得到情报称,日本人可能通过佯动来诱使英国人首先进攻泰国,以此为借口将泰国拉入自己的阵营,所以入侵泰国不仅在法理上行不通,而且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事件。法属印度支那总督让·德古海军中将也支持克罗斯比的意见。加上英军至少需要36个小时才能推进到宋卡,而日本人只要33个小时就可以从法属印支抵达泰国南部,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在一片令人沮丧的气氛中,布鲁克-·波帕姆下令取消“斗牛士行动”,继续监视日军船队的目的地。
幸运的山下奉文抓住了这一良机。12月7日正午,他的船队已经到达北纬9度25分、东经102度20分的“G点”。按照预定计划,登陆部队在这里分为三群,一齐向西南偏南转向,随后分别扑向宋卡、北大年、哥打巴鲁三个主要登陆点。恶劣的天气遮盖了一切,天空中没有出现一架敌机。接近夜半的时候,山下的3群船队几乎同时进入了锚地。23点,月亮缓缓升起 (当天是阴历十八),照耀着泰国南部的海滨。
1946年2月23日,山下奉文因马来战役后纵容虐杀俘虏的行为在马尼拉被处以绞刑
在哥打巴鲁方面登陆的第18师团佗美支队5300 名步兵分乘淡路山丸、绫户山丸、佐仓丸3艘运输船,在第一护卫队伴随下于7日23:30时进入锚地。8日01:30时,第一批登陆艇开始向海岸进发--比珍珠港那边开始的空袭早了整整70分钟。02:00时,日军开始登陆。但由于潮汐的缘故,登陆艇被冲到了西面英国守军(英印军第8旅,总人数约6000人)阵地附近,遭到炮火覆盖。从03:30时起,3、4架英国飞机反复来袭,淡路山丸中弹16处,于05:30时起火,绫户山丸和佐仓丸也多处受伤。鉴于损失过大、且最重要的机场已经被占领,佗美支队长决定停止卸载,8日夜里再干。第一护卫队指挥官桥本信太郎少将带着绫户山丸、佐仓丸向北大年方向退避,受伤的淡路山丸则在不久后爆炸,成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战沉的第一艘船舶。
宋卡和北大年位于泰国南部,海岸线上悬崖林立、缺乏平整的滩头,加上当地均有机场,本来可能造成一场混战。但泰国守军疏于防范,结果没有携带重武器的第5师团在汹涌的波涛中居然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轻松地完成了登陆任务。04:10时在宋卡、04:30时在北大年,日军轻松上岸。与此同时,由饭田祥二郎中将指挥的日本第15军主力也越过法属印度支那与泰国的边境,解除了边境泰军的武装。8日上午9时,披汶·颂堪总理下令各地泰国守军停止抵抗,日军开始长驱直入。
步坦协同推进中的日军部队,南方军最初计划在100天时间内拿下马来半岛,实际只花了60天左右
美国东海岸时间12月7日0时,设在马里兰州切尔滕汉姆的海军M无线电台依旧风平浪静。值班通信长布利克斯正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日语天气预报。黎明时分,预报正式开始,粗通日语的布利克斯记下开头几个字母,想当然地认为准是“西风、睛”。但他随后又仔细审视了一下,发现电波里传来的居然是“东风、有雨”。日美开战了!
从纽约港开出已3天的不定期客船上,“三轮车”杜斯科·波波夫从广播里听到了船长沉痛的声音:“美国历史上一个沉痛的日子……日军袭击了珍珠港……”双重间谍得意地微笑起来:当天秋天,他已经把从德国方面打听到的日军即将进攻夏威夷的详细情报交给了FBI,只是美国佬对他始终爱理不理。现在,日本人以血的教训给美国佬上了一课,他“三轮车”扬名立万的一天即将到来了。不过连波波夫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是,更早得知情报的老雇主英国人居然比美国人还要迂阔,白白浪费了先发制人的时间。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