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从不是从众的产物,而是灵魂对道义的独自守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8 05:11 1

摘要:在当今社会,随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种生存潜规则,人们往往害怕与多数人不同,害怕被视为异类。然而,当我们翻开《资治通鉴》,这部记载了 16 朝兴衰往事的史学巨著,就会发现,有一种力量从未向 “多数人” 低头,那便是根植于我们血脉深处的良心。

在当今社会,随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种生存潜规则,人们往往害怕与多数人不同,害怕被视为异类。然而,当我们翻开《资治通鉴》,这部记载了 16 朝兴衰往事的史学巨著,就会发现,有一种力量从未向 “多数人” 低头,那便是根植于我们血脉深处的良心。

在《资治通鉴・陈纪》中,有这样一句话:“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简单的几个字,却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获取财富而丧失了德行,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这是一种操守底线,是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良心发出的坚定声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是坚守良心,还是随波逐流,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而在《资治通鉴・唐纪》里,“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又为我们树立了一把价值标尺。一个人的德行如果胜过他的才能,那他就是一个君子;反之,如果才能胜过德行,那他就是一个小人。这让我们思考,在追求成功和成就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忽略了德行的培养?是否为了追求所谓的 “成功”,而放弃了自己的良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人物在时代的漩涡中挣扎、抉择。他们有的选择了随波逐流,为了权力、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良心;有的则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哪怕与全世界为敌。当我们惊叹于那些古人 “不合群” 的勇气时,我们会发现,良心从不是从众的产物,而是灵魂对道义的独自守望。它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迷茫时的指引,是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中保持清醒和正直的力量源泉。

翻开《资治通鉴》,其中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的记载,如同一记警钟,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清晰地揭示了良心的核心特质 —— 那是一种超越物质计算的道德自律。

北宋时期,包拯任职监察御史,身处官场的漩涡中心,目睹了诸多黑暗与不公。当时,满朝权贵纷纷与外戚张尧佐勾结,企图从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分得一杯羹。在众人趋之若鹜时,包拯却挺身而出,三次冒死弹劾张尧佐。要知道,弹劾外戚,无疑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不仅可能触怒宋仁宗,还会遭到同僚的孤立和排挤。但包拯没有丝毫退缩,他心中秉持着 “不义之财不可取,不正之事不可为” 的信念,以 “后世子孙犯赃滥者不得归本家” 的家训明志,表明自己对廉洁奉公的坚守。他的这种刚正不阿,在那个追名逐利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却正是对良心的最好诠释。包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良心是我们抵御功利诱惑的精神铠甲,让我们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抉择。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中的这句话,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衡量着人的价值取向,深刻地揭示了良心对才能的统帅作用。

唐朝的萧瑀,无疑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他出身显赫,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后人,历经五朝,位极人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坚守着 “社稷为重” 的原则。面对隋炀帝的昏庸无道,他多次直言进谏,不惜触怒龙颜,被贬为河池郡守。在唐朝,他同样秉持着这份忠诚与正直。尽管历经五次罢相的波折,但每一次,他都能重新回到朝堂,继续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之所以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他始终以良心为指引,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与萧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有才无德的人,他们或许能凭借一时的才能获得权力和财富,但最终往往会因为德行的缺失而身败名裂。比如,唐玄宗时期的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得宠而平步青云,掌握了巨大的权力。然而,他贪婪腐败,结党营私,导致朝政混乱,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国家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之中,自己也在马嵬驿之变中被杀,落得个千古骂名。

萧瑀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才能脱离了良心的指引,就如同无舵之舟,在茫茫大海中失去方向,终将沦为祸乱的工具;唯有以良心为根基的德行,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站稳脚跟,成为人们敬仰的楷模。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时刻,真话成为了一种极其稀缺的奢侈品。秦二世时期,赵高 “指鹿为马”,这场荒唐的闹剧,无疑是对人性和良知的一次严峻考验。朝堂之上,赵高为了篡权,故意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却硬说是马。面对这颠倒黑白的场景,满朝文武大多畏惧赵高的权势,选择了沉默或者附和,纷纷说着违心的话,声称那就是马。在权力的重压之下,他们的良心被恐惧所吞噬,失去了说出真相的勇气。然而,仍有少数谏臣,他们坚守着自己的良心,不惧赵高的淫威,冒死直言 “是鹿非马”。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如同一束束光芒,穿透了黑暗的朝堂,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这些 “不合群” 的身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良心守护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和正直。

而在汉武帝时期,汲黯同样是一位敢于在集体沉默时发出真实声音的勇者。当时,汉武帝雄心勃勃,一心想要开疆拓土,群臣们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心意,纷纷对开疆拓土的计划表示赞同,一时间,朝堂上充满了一片赞美之声。然而,汲黯却独批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毫不留情地指出汉武帝内心的欲望和表面仁义的矛盾,直言这种做法难以真正实现像唐虞之治那样的盛世。他的这番话,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朝堂上的虚假和谐,让汉武帝大为震怒,也让群臣们为之震惊。在那个众人皆迎合的时代,汲黯的直言不讳显得格格不入,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独自面对整个朝堂的压力。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害怕触怒龙颜而退缩,也没有因为众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他坚持自己的良心,坚持说出真话,哪怕这意味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良心的第一重考验,就是在集体沉默时敢于发出真实的声音,哪怕面对死亡威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压力和诱惑,有时候,说出真话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利益、地位或者人际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失去这些而选择沉默或者说谎,那么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良心,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应该向那些历史上的谏臣学习,勇敢地说出真话,坚守自己的良心,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在三国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诸葛亮宛如一位孤独的守夜人,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精神净土。他 “躬耕于南阳”,远离了荆州士族攀附权贵的喧嚣圈子。在隆中,他每日辛勤耕种,同时不忘潜心钻研天下大势。周围的人都热衷于结交权贵,追求功名利禄,而诸葛亮却对这些世俗的追逐毫无兴趣。他选择了在宁静中沉淀自己,在孤独中思考天下的局势。他在隆中时,与外界的交往并不多,只是与少数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问和对时局的看法。他的这种 “不合群”,并非是他性格孤僻,而是他对浮躁世风的主动疏离。他深知,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看清局势,找到真正的出路。

最终,诸葛亮以《隆中对》定三分格局,为刘备指明了方向,也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坚守和沉淀的结果。他在隆中时的蛰伏,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对天下大势有了深刻的理解。当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能够胸有成竹地提出《隆中对》,正是因为他在孤独中默默地努力和付出。

这种 “不合群” 的蛰伏,本质是良心对浮躁世风的主动疏离。当多数人沉迷于短期利益的追逐,良心选择了更长远的价值坚守。正如《资治通鉴》所记:“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良心的第二重境界,是在他人受难时绝不独善其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有时候,我们会面临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的冲突,是选择随波逐流,追求眼前的利益,还是坚守自己的良心,追求更长远的价值?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良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应该学会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世俗的诱惑所左右,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应该伸出援手,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不是选择独善其身。

在现代职场中,数据造假、甩锅推诿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暗流,侵蚀着职场的公平与正义。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在数据上动手脚,虚报业绩、夸大成果,仿佛数据就是一切,而真实的业务情况却被掩盖在这些虚假的数据之下。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企业的决策,也损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甩锅推诿也成了一些人保住自己职位、获取晋升机会的 “捷径”。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不是主动承担责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想方设法把责任推给别人,让那些认真做事的人背锅。

对照《资治通鉴》中 “口有蜜、腹有剑” 的李林甫之流,现代职场的 “沉默的螺旋” 同样可怕。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打压异己,他表面上对人友好,甜言蜜语,实际上却心怀叵测,在背后算计别人。他的行为导致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正直的官员纷纷被贬,整个朝廷被他搞得乌烟瘴气。在现代职场中,当一些不良行为成为行业潜规则时,坚守流程正义的 “不合群者” 往往面临孤立。就像包拯三次弹劾张尧佐一样,包拯在弹劾张尧佐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仅要面对宋仁宗的偏袒,还要遭受同僚的排挤。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良心,不被权力和利益所诱惑,最终成功弹劾了张尧佐,维护了朝廷的公正。

我们应该从包拯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守自己的职业良心。在面对数据造假、甩锅推诿等不良行为时,我们要敢于站出来,说 “不”。我们要像包拯一样,在三次弹劾中守住 “犯赃滥者不得归本家” 的底线,让专业能力始终闪耀道德的光芒。我们要明白,真正的职业成功不是靠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而是靠我们的专业能力和道德品质赢得的。只有坚守职业良心,我们才能在职场中走得更远,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为王” 似乎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们热衷于追求热点,追逐流量,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秦代 “指鹿为马” 到当代 “信息茧房”,群体非理性从未消失。在秦代,赵高为了篡权,故意指鹿为马,而满朝文武大多畏惧他的权势,选择了附和,这种群体非理性的行为导致了秦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在当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茧房” 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只与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信息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人们听不到不同的声音,也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世界,从而导致了群体非理性的加剧。

《资治通鉴》中 “耳闻不如目睹” 的务实精神,提醒我们在碎片化信息中保持独立验证的能力。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真假难辨,有些甚至是别有用心之人故意编造的。如果我们盲目相信这些信息,不进行独立验证,就很容易被误导。正如汲黯不盲从汉武帝的扩张雄心,现代人更需要在算法编织的 “主流观点” 中,守护良心对真相的本能追问。汲黯在面对汉武帝的扩张计划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深知战争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他敢于直言,反对汉武帝的扩张计划。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像汲黯一样,不被算法推送的信息所左右,不盲目跟从所谓的 “主流观点”,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用良心去追问真相。我们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不轻易相信那些没有根据的谣言和虚假信息,努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或许早已预见:人类永远面临从众与守心的抉择。从 "得财失行吾不取" 的操守,到 "君子同难不独生" 的担当,这部史书留下的不是成功学密码,而是良心的行动指南。在这个容易迷失于 "多数人正确" 的时代,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 "通鉴"—— 让良心成为永不改元的年号,在生命的编年史上,写下属于人性的璀璨本纪。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