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产品/服务值更高价,却怕客户嫌贵,偷偷把价格压到“自己都觉得亏”;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明明做了远超职责的工作,却不敢跟老板提加薪;
明明产品/服务值更高价,却怕客户嫌贵,偷偷把价格压到“自己都觉得亏”;
明明朋友欠你钱,却不好意思开口要,最后连关系都变僵;
甚至看到机会主动找上门,第一反应是“我不行吧?”,眼睁睁看着它溜走——
很多人一辈子赚不到钱,不是没能力,而是“不敢要”。
这种“不敢”,藏在潜意识里,像一根隐形的绳子,把你和财富隔开。
一、“不敢要”的底层逻辑:你被3种潜意识“锁死”了
为什么我们会不敢“要”钱?其实不是胆小,而是早年间的经历,给我们植入了3条“财富木马程序”:
1.原生家庭的“谈钱羞耻感”
小时候,父母有没有说过这些话?
“钱是赚来的,不是‘要’来的”“谈钱伤感情”“贪心的人没好下场”“咱们家穷,别跟别人比”——
这些话像种子,在你心里发芽:“要”钱=贪心/不懂事/给别人添麻烦。
所以长大后,你把“要”和“负面评价”绑定:提加薪=“我是白眼狼”,涨价=“我是奸商”,要债=“我小心眼”。
我有个朋友,爸妈是教师,一辈子清高,总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她工作后,明明连续3个月拿部门业绩第一,却不敢提加薪——直到有天老板问她“最近是不是有情绪?”,她才哭着说:“我怕你觉得我‘功利’。”
老板愣了:“你创造了20%的业绩,要匹配的报酬,是对自己价值的尊重,怎么会是功利?”
2.“我不配”的配得感缺失
你有没有过这种念头?
“我学历一般,怎么敢要这么高工资?”“我刚做这行,收这么贵会不会坑人?”“他比我厉害,机会应该给他”——
本质是“自我价值感”低于“真实价值”。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impostor syndrome(冒充者综合征)”:哪怕你已经做出成果,还是会怀疑“我是运气好,不是真的行”。这种“不配得感”,会让你在该“要”的时候,自动启动“自我否定”:
“我肯定做不好,还是别要了吧?”
“万一被拒绝,多没面子?”
3.“稀缺思维”:要了就会失去
还有一种不敢,是怕“要”之后的“代价”:
怕提加薪被老板穿小鞋,怕涨价流失客户,怕要债伤了朋友感情——
本质是把“得到”和“失去”画等号,觉得“我只能选一样”。
比如我之前做自媒体,不敢开付费社群,怕“粉丝觉得我变商业化了”。直到有个读者说:“你分享的内容帮我赚了10万,我愿意花500块跟你学更系统的方法——你不肯‘要’,才是浪费我的时间。”
我突然明白:不敢“要”,才是对自己、对别人的不尊重——你否定了自己的价值,也剥夺了别人“为价值付费”的机会。
二、“不敢要”的代价:你不是“吃亏”,是“主动放弃财富”
很多人以为“不敢要”是“善良”,但真相是:
“不敢要”=“拒绝让财富流向你”。
举个例子:
我有个做设计的朋友,之前接私单,总把价格定在“市场半价”——因为她怕客户嫌贵,怕“谈崩”。结果呢?
客户觉得“这么便宜,肯定没好货”,转头找了更贵的设计师;
她为了“对得起价格”,逼自己做超量的修改,最后累到住院;
最扎心的是,她明明能赚1万的单,只收3000,反而被客户说“你做得也就那样”。
直到她狠下心把价格提到市场均价,神奇的事发生了:
客户更重视她的方案(“花了钱,肯定要认真看”);
她有精力把项目做深,反而获得更多转介绍;
连之前压价的客户,都回来找她:“原来你的设计值这个价。”
财富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你敢“要”,才是告诉世界:“我的价值,值得被看见。”
三、突破“不敢要”:用3步,把潜意识里的“不敢”变成“值得”
要打破“不敢要”的循环,不用逼自己“变贪心”,只要把潜意识里的“否定句”,改成“肯定句”。
分享3个我亲测有效的方法,从“小步”到“大步”,帮你重新链接财富:
1.第一步:先“看见”你的“不敢”——写“财富情绪日记”
潜意识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看不见”。你得先把它“揪出来”。
方法:
每天花10分钟,记录2件事:
今天遇到了什么“想要但不敢要”的场景?(比如“老板夸我方案好,我没敢提加薪”)
当时你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比如“他会不会觉得我贪心?”“我是不是太急了?”)
关键:不用评判自己,只需要“描述”——比如不说“我真没用”,而是写“我怕被拒绝,所以没提”。
等你写够1周,会发现:那些“不敢”的念头,其实都是“过去的经验”,不是“现在的事实”。
比如我之前不敢跟客户涨价,日记里写“我怕客户嫌贵”,但翻之前的聊天记录,客户明明说过“你的服务比别人周到”——原来我的“怕”,是小时候妈妈说“别乱要价”的影子,不是现在客户的真实想法。
2.第二步:用“小成功”喂大你的“配得感”——从“1块钱”开始“要”
不要一开始就挑战“提加薪”“涨大价”这种高难度任务,先从“不会死的小事”练手,用“小成功”积累信心。
比如:
买奶茶时,店员少给了你1个料,主动说“您好,我要的是双料,麻烦补一下”;
外卖超时,按规则申请“1元赔付”(别觉得“1块钱而已”,这是在练习“维护自己的权益”);
帮同事带咖啡,主动说“一共25,转我就行”(别不好意思,你的时间和精力值这25块)。
重点:每完成一次“小要”,就夸自己一句:“我做到了!”——比如“我主动要了补料,没被骂,还拿到了”“我要回了咖啡钱,同事没觉得我小气”。
这些“小成功”,会像滚雪球一样,把你的“配得感”养大——当你连“1块钱”都敢要,再要“1000块”“10000块”,就不会那么怕了。
3.第三步:把“要”变成“价值对话”——用“数据+需求”代替“情绪”
很多人不敢“要”,是怕“被拒绝”。但其实,“要”的核心不是“索取”,而是“用价值说服对方”。
比如你想提加薪,不要说“我需要钱”,而是说:
“过去3个月,我负责的项目帮公司新增了20%的客户,节省了15%的成本;接下来我想负责更大的项目,需要更匹配的薪资支撑(需求)。”
比如你想给产品涨价,不要说“我要涨价了”,而是说:
“最近我升级了服务,增加了XX功能/附赠了XX福利(价值);很多老客户说,这些升级帮他们解决了XX问题(佐证);所以价格调整到XX,更符合现在的价值(结论)。”
关键:把“我要”,变成“我们都能得到什么”——对方不是在“给你钱”,而是在“买你的价值”。
3.第三步:用“价值锚点”代替“自我怀疑”——把“我不行”改成“我值”
最后一步,是帮你建立“稳定的价值认知”,不再被“我不行”的念头带偏
方法:做一个“我的价值清单”,每天加1条:
今天我帮别人解决了什么问题?(比如“帮同事优化了PPT,他说节省了2小时”)
别人夸过我什么?(比如“客户说我很细心”“老板说我执行力强”)
我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优势?(比如“我懂3种语言”“我擅长帮客户做落地规划”)
重点:用“具体的事实”,代替“抽象的自我否定”。
比如我之前觉得“我不配涨薪”,但清单里写着“我帮公司谈下了3个大客户,每个客户带来10万业绩”——这些数字会告诉你:你的价值,不是“感觉”,是“事实”。
最后想对你说:
“不敢要”,从来不是你的错——是过去的经历,给你套了层“保护壳”。但现在的你,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怕被骂的孩子了。
财富的本质,是“流动”——你敢“要”,才是打开了“流入”的门;你不敢“要”,就是把门关死,连风都吹不进来。
下次再遇到“想要但不敢”的场景,不妨问自己:
“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会劝他怎么做?”
你肯定会说:“去要啊!你的价值值得!”
那为什么,不能对自己也这么说?
当你敢“要”,不是贪心,是对自己的尊重;
当你敢“要”,不是索取,是让价值相遇;
当你敢“要”,财富才会说:“哦,原来你在这里,我找你很久了。”
慢慢来,你值得所有好的东西——包括钱。
来源:真真情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