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开国少将:李曼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1:46 1

摘要:在山东章丘的绣江河畔,一片承载着齐鲁文化厚重底蕴的土地上,1917年诞生了一位日后在革命战火中熠熠生辉的将领——李曼村。他既有文人的沉稳睿智,又有军人的铁血刚毅!

在山东章丘的绣江河畔,一片承载着齐鲁文化厚重底蕴的土地上,1917年诞生了一位日后在革命战火中熠熠生辉的将领——李曼村。他既有文人的沉稳睿智,又有军人的铁血刚毅!

李曼村的童年,是在章丘相公庄一个普通农家度过的。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黑暗年代,绣江两岸的百姓饱受苛捐杂税与兵匪之苦。年幼的李曼村常听长辈讲述“闯关东”的艰辛、地主压榨的残酷,这些苦难的记忆在他心里埋下了“改变世道”的种子。

10岁时,李曼村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后来又考入章丘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他天资聪颖,尤其喜欢读历史书,从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绝唱,每一段英雄事迹都让他心潮澎湃。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东北的消息传到校园,14岁的李曼村再也坐不住了——他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举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游行,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喊出“还我河山”的口号。

1934年,李曼村考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山东地下党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红星照耀中国》等进步书籍,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地下党员教师的秘密引导,让他逐渐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出苦难。1936年,19岁的李曼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一盏油灯下,他对着党旗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永不叛党!”

入党后,李曼村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章丘、济南一带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他常常背着书包走村串户,把进步书籍藏在课本里,在农家的土炕边、学堂的屋檐下,向农民和学生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有一次,他在相公庄组织秘密会议时,突然遇到国民党特务搜查,他沉着地把党员名单塞进灶膛,又假装给特务倒水,巧妙地掩护同志们撤离——这份临危不乱的胆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埋下了伏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南下,山东很快沦陷。济南乡村师范被迫解散,李曼村回到章丘,带着几名党员骨干,在绣江河畔拉起了一支“抗日救亡团”。没有武器,他们就用菜刀、锄头当武器;没有粮食,就靠百姓接济;没有根据地,就钻进长白山(章丘当地山脉,非东北长白山)的密林里打游击。

1938年1月,李曼村带领“抗日救亡团”加入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他被任命为独立营政委。这年春天,日军对章丘根据地发动“扫荡”,300多名日军带着迫击炮、重机枪,气势汹汹地扑向独立营的驻地。当时独立营只有100多人,武器大多是土枪土炮,敌我力量悬殊。李曼村没有硬拼,而是利用长白山的地形,制定了“诱敌深入、分段袭扰”的战术:他让战士们在山路两旁的树上挂起铃铛,在草丛里埋上土雷,又安排几名神枪手隐蔽在岩石后。

当日军进入山谷时,铃铛一响,土雷先炸,日军顿时乱作一团。随后神枪手精准射击,专打日军的指挥官和机枪手。日军以为遇到了八路军主力,慌忙撤退,李曼村趁机带领战士们从两侧包抄,缴获了2挺机枪、10多支步枪。这一战,独立营以少胜多,让“李曼村”的名字在章丘一带传开了,百姓们都说:“咱章丘出了个会打仗的‘书生将军’!”

1939年,李曼村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独立团政委,转战鲁中、鲁南地区。在反“扫荡”斗争中,他总结出“麻雀战”“地道战”“坚壁清野”等多种游击战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有一次,日军对鲁南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李曼村带领部队被困在一座山村里。他发现村里有很多废弃的地窖,便组织战士和百姓把地窖打通,连成了一条长长的地道。日军进村后,找不到八路军的踪迹,反而常常被地道里射出的冷枪打伤。等到夜色降临,李曼村又带领战士们从地道里钻出来,偷袭日军的营地,缴获了大批物资。天亮时,日军才发现,自己包围的不过是一座“空村”,而八路军早已带着百姓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在抗日战争的8年里,李曼村带领部队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从章丘到鲁南,从长白山到沂蒙山,他的足迹遍布齐鲁大地,每一场战斗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勇气,也让他从一名地下党员,成长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军事指挥员。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李曼村调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第二十师政委(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他和师长一起,带领部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枪林弹雨中书写着军人的忠诚。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李曼村所在的二十师,担负着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五师、保障华东野战军主力围歼整编第七十四师的重任。整编第六十五师是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他们疯狂地向二十师的阵地发起进攻,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在阵地上,掩体被炸毁,战士们的伤亡不断增加。

在最危急的时刻,李曼村冒着炮火来到前沿阵地。他看到一名年轻的战士正抱着机枪向敌人扫射,手臂已经被弹片划伤,鲜血染红了军装。李曼村走过去,拍了拍战士的肩膀说:“同志,坚持住!咱们多扛一分钟,主力部队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他蹲在战壕里,和战士们一起挖工事、装子弹,还亲自拿起望远镜观察敌情,调整阻击战术。在他的鼓舞下,二十师的战士们士气大振,连续打退了敌人13次进攻,牢牢守住了阵地,为孟良崮战役的最终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后,华东野战军总部给二十师记了集体三等功,李曼村也因指挥得力,受到了陈毅、粟裕等首长的表扬。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李曼村带领七十三师作为先头部队,乘坐木船强渡长江。当船队行驶到江心时,遭到了国民党军军舰和岸防炮的猛烈攻击,好几艘木船被打穿,战士们掉进江里。李曼村站在船头,大声喊道:“同志们,不要怕!跟着我冲!”他指挥船队避开敌人的炮火,同时组织战士们用步枪、机枪向国民党军的军舰射击。有一艘国民党军的军舰被打得冒了烟,慌忙掉头逃跑。就这样,七十三师的战士们在李曼村的带领下,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率先在江南登陆,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同年5月,李曼村又带领部队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当时上级要求“既要解放上海,又要保护上海”,不能使用重武器,避免破坏城市。李曼村根据上海市区高楼多、街道窄的特点,制定了“巷战战术”:他让战士们组成小分队,利用楼房、巷道作为掩护,逐街逐巷地肃清敌人。在攻打上海火车站时,国民党军凭借站台和车厢负隅顽抗,李曼村没有下令强攻,而是派战士们绕到敌人的后方,通过喊话宣传党的政策。最终,大部分国民党军士兵放下了武器,火车站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上海解放后,李曼村又带领部队负责市区的治安,他要求战士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在街头露宿,也不打扰百姓——这份纪律性,让上海市民对解放军赞不绝口。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李曼村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转折。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成为开国将领,但依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朴素作风。

1957年,李曼村调任南京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后来又担任主任、副政委。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上。他常常对学员们说:“我们打了半辈子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和平了,我们更要学好本领,保卫祖国的和平,建设祖国的未来。”他亲自编写教材,经常到课堂上给学员们讲课,结合自己的战斗经历,讲解战术理论,让枯燥的军事知识变得生动易懂。有一次,一名学员问他:“政委,您在孟良崮战役中不怕死吗?”李曼村笑着说:“怕!谁不怕死?但想到身后的百姓,想到革命的胜利,就什么都不怕了。”

1970年后,李曼村先后担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在济南军区工作期间,他非常关心基层部队的建设和战士们的生活。每年冬天,他都会带着棉衣、棉被到边防哨所慰问战士;每到农忙时节,他又会组织部队帮助驻地百姓抢收庄稼。有一年,章丘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李曼村得知后,立即协调部队调运抽水机,还亲自回到家乡,和战士、百姓一起抗旱。看到昔日的“抗日英雄”又回到了绣江岸边,乡亲们都围过来说:“曼村,你没变,还是咱章丘的好儿子!”

晚年的李曼村,虽然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依然牵挂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他常常翻看过去的战斗日记,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教育他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跟党走。

1996年8月25日,李曼村在济南逝世,享年79岁。

李曼村走了,但他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齐鲁大地。在章丘相公庄,人们为他修建了纪念馆,馆里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钢笔、望远镜、战斗日记,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他的传奇一生;在济南军区,老战士们依然会给年轻士兵讲述他在孟良崮、在长江岸边的战斗故事;在南京军事学院,他编写的教材依然是学员们学习的重要资料。

他是一位“书生将军”——既有文人的家国情怀,又有军人的铁血担当;他是一位“人民的儿子”——从绣江岸边走出,始终把百姓放在心里;他是一位“革命的老兵”——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时期,都坚守着入党时的初心。

来源:内向的艺术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