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党整编74师孟良崮全军覆没,在战后的检讨中,把孟良崮缺水,石头多,难以构筑工事作为一个主要原因,现在也有人把张灵甫比作马谡,称其不懂用兵之道。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儿冤枉张灵甫,从“国军”将领一贯表现来看,放到任何一个国民党将领身上,谁敢保证在当时的处境下,不
国民党整编74师孟良崮全军覆没,在战后的检讨中,把孟良崮缺水,石头多,难以构筑工事作为一个主要原因,现在也有人把张灵甫比作马谡,称其不懂用兵之道。
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儿冤枉张灵甫,从“国军”将领一贯表现来看,放到任何一个国民党将领身上,谁敢保证在当时的处境下,不带着74师往山上跑?
有些细节很不为人注意,但是有普遍性,可以说是国民党军的共性,74师也不可能例外。张灵甫盲目自大,打了一天就知道坏事了。
张灵甫是1947年5月14日早晨,得知大量解放军出现在74师侧后的,他立即放弃进攻坦埠,退回了孟良崮。其上级、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得知后,除了恭维“贵师为全局之枢纽,务希激励全体将士 ,坚强沉毅”以外,下达的部署是“固守孟良崮,并以一部占领垛庄”。
对于垛庄这个74师的唯一补给点,张灵甫似乎并未太在意,74师沿沂蒙公路下来的时候,穿插过来的解放军已经到了垛庄以北。这时张灵甫如果决心拿下垛庄,应该不计一切代价攻击前进,但张灵甫显然没有用全力,主力都退到孟良崮附近去了,当面的解放军兵力很少,只有5个连。
孟良崮战役达成歼灭战的关键,是用华野的一纵和八纵,从整74师的左右两翼大胆穿插进去,把整74师和黄百韬整25师、李天霞整83师分隔开来,阻援打点,在山地攻防中消灭整74师。
穿插到垛庄的是华野一纵独立师一团,独立师就是大名鼎鼎的皮旅,时任团长王诚汉。见到74师的大批人马沿沂蒙公路下来,果断放弃了攻击垛庄的原定任务,立即抢占西侧可控制公路的285高地,连续打退当面之敌的14次冲锋,入夜后,敌人大部向孟良崮靠紧,74南逃的道路被截断,从鲁南北上的华野六纵赶到后拿下垛庄,74师被彻底合围。
独立师一团的机断专行,受到华野的表彰,在战场情况变化时,没有机械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而是从大局出发,临机决断,积极把握战机,打胜仗要的就是这样的尖刀部队,这样的指挥员,国民党军的叫法是“旺盛的企图心”。
如果张灵甫全力攻击,五个连的解放军肯定是挡不住的。从国民党内部的指挥责任上来说, 不管张灵甫和汤恩伯谁来负责,上山毕竟还可打一下,还应该庆幸华野的穿插部队动作慢了,否则不用等退到孟良崮,74师就完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粟裕的作战方案,是让一纵和八纵从两翼穿插到位后,迅速占领孟良崮,把74师歼灭在运动中。当时孟良崮上只有李天霞的一个57团。孟良崮制高点,华野是要占的 ,不管有没有水,石头多不多。《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要报》在肯定一、八两纵穿插行动“为我获胜重要原因”的同时,却批评“但由于我两翼迂回部队顾虑过多或缺乏勇猛果敢之挺进精神,未能如期先敌夺取控制芦山,孟良崮,600高地有利阵地,致敌主力退守集结于芦山、孟良崮一带高地,尔后我军仰攻,增加困难,拖延解决战斗时间,影响扩张战果,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要说一纵独立师出发后,先占蛤蟆崮,后夺天马山,夜里都是跑步前进,由于轻装,没有考虑干粮问题,致使挨饿,影响了战斗力。皮旅自我检讨,因准备仓促,没有找到合格的向导,只是靠地图和指北针急行军。可以说,耽误的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限制,也只好功是功,过是过。这有点冤,计划赶不上变化,孟良崮地区的地形,华野并不很熟悉,至少1纵是不熟悉的。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的战后检讨,多是强调客观,如孟良崮上无水无柴,不能生火做饭。要说没有吃上热饭,要抱怨只能抱怨74师的洋米洋面太不接地气,国民党联勤部门研究野战军粮的不知在忙什么。皮旅也没有热饭可食,从鲁中赶来的华野6纵,两天兼程120公里,生地瓜干,生花生米,一路边走边吞,这些在战役总结里根本就不写,早已习以为常。至于缺水,当地缺水的山可不只是孟良崮,华野打阻击都是依托各制高点。山顶没水,山麓村庄附近是有水源的。问题是,74师能不能守住山麓。
按其国防部史政处鲁中会战档案,整74师于5月14日午后到达孟良崮后。“以58旅占领山地,余两旅占领东北麓附近村落。是夜匪猛烈进犯均经击退,15日午后以万泉山失守,全师登山(原因不详)。”
可见,国民党内部也很纳闷,74师不是一到孟良崮就上山的,至少两个旅在山麓进行防御。为什么一天后全师都上山了呢。国民党方面还记载,当时因为辎重部队装备笨重,爬上山顶的都是战斗兵,把辎重部队留在了山腹和山脚,也就是说在一线的都是辎重兵和杂役。这就只能有一个解释,74师在山麓村庄顶不住华野的进攻,是不得不退上山顶的,全部人马挤在山顶,只是一天时间,16日下午4时战斗就结束了。
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主持军事检讨,专门下发了一个手令,要各部队吸取孟良崮的教训,山地防御必须注意守山脚和山谷入口,规定的还特别死,只要超过150米以上的山头,山顶只能用做瞭望和观察,工事必须修在山腰和山脚。
74师为什么都上山了?
因为”退避畏缩之战术思想,深入将校“,面对猛烈攻击,只能放弃山麓村庄,登山先求自保。遇到打击就缩成一团这个习惯动作,蒋方《大陆军事失败原因检讨报告》指出了原因:抗战时期“由于消耗持久战略之指导,部队节节后退,均抱安全退避为主,战敌次之,最后我尚未反攻,敌即全面投降,对退避畏缩心理,始终未获转变机会,致戡乱时期,完全暴露此弱点,一遇共军,不问多少,先作防御姿态,战斗胜利,亦不敢放胆穷追,使敌从容远扬。”
再说援军,友军增援不力,是74师覆灭的重要原因,黄百韬李天霞等人都受到了处分,如果注意一下这几个整编师的增援过程,会发现,不只是人际关系不睦,也不只是指挥官个人保存实力那么简单,蒋军的通病起的作用更大。
5月14日,东边的桂系第七军进攻华野七纵阵地,“自拂晓至申,经我痛击,并以战车及空军之协助反复冲锋,毙匪20余,拟即调整部署,集中主力于河阳附近,明(15日)继续歼击当面匪军。”
15日,“我171师一部于东西太阳岗与匪胶着状态,匪乘夜反攻,给予击退,我172师全部决于明(16日)向孤山方面进击,协同整83师作战。”
同日 ,黄百韬的整25师“左翼第108旅攻占界牌、司家庄向东进击时,受匪万余及增援部队之压迫,入夜后,转移于黄土沟,南太平……之线与匪对峙。”
胡琏的整编11师,白天被华野三纵在大小方山阻击,入夜,三纵主力发起夜袭,第2天攻势明显减弱。
诸如此类的记录,在国民党军的战斗详报里比比皆是,都是白天不管进展多大,晚上就要停下来对峙,或者将战线后缩,第二天早晨再攻,而夜间发起进攻的,一定是解放军。
华野对孟良崮的攻击昼夜不停,救兵如救火,怎么还敢夜里停下来,这还救什么呢?这一点,在国民党军队里却很正常,都不往作战检讨里写。
解放军的夜战是有特定含义的,专指夜间进攻战斗,夜间对方来攻,不管是否愿意也得应战,但那不叫会打夜战,防御作战具有被动性,无法选择天候,也无法决定战斗的发起时间。
去台后,蒋介石痛定思痛,终于下了狠心,不能再搞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那一套了。于是,让各将领结合个人的经历,如实撰述,认真研究,以他在日记中提到的各次战役为题,汇编了一部《旧日记剿匪作战有关问题之摘要类抄》,承认了国民党军存在的致命缺陷,在孟良崮战役一节中,认为张灵甫倘能及早警觉,于14日晚奋力突围,仍可退至垛庄,并检讨:
”国军行动迟缓(特在入夜后至天明前不敢行动。)“
“匪军善于把握夜战之利,发挥夜间战斗效能,对于钻隙渗透袭击我军侧背尤其所长。”
至于整编74师在这方面和其他国民党部队有没有不同,孟良崮上早就有结论,皮旅的战斗总结最为客观深刻,连师在指挥上的缺陷都一一指出,在总结对74师作战特性的体会时,除了肯定其在步炮协同、火力配置等方面的长处,步兵攻击力和战斗精神有过评价:
“该敌攻击最大弱点,仍在缺乏近战与白刃战勇气,不敢与我短兵相接,敌14日下午在285高地与其西北无名高地,予我一团2、9两连,反复冲锋13次,均被我以手榴弹及刺刀打垮,至敌14次冲锋时,我一团五连放弃阵地后,约有30分钟时间,敌才爬上285高地顶端,并不敢大胆实施阵地追击。”
根据参战各纵队对74师的体会,华野所做出的总体评价如何呢,依然如此:
“一、迷信武器,一切依赖炮火,因此一挨炮火,被人压住,则士气大灭。
二、最怕我迂回包围,当发现我插入纵深或侧背即失去决战信心,并收缩部队不敢留恋战斗。
三、步兵最怕近战,尤其用手榴弹、刺刀白刃肉搏。凡两军相迫白刃相对,即失去效用。再则士兵无牺牲决心,故一旦被突破,立即陷入混乱失去战斗力。
四、不善夜战,尤怕夜间白刃战。”
——华野《孟良崮战役基本总结》
74师上山,不是愿意忍受干渴,是没办法,是被打上去的。
来源:徐渡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