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释疑:许世友当总预备队?张灵甫被俘又失踪?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4 11:00 2

摘要:前两天,帅克在头条发表了《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细解:粟令远多于陈令!叶飞指挥总攻不成立!》一文,受到了军迷们的充分肯定。考虑到《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以下简称阵中日记)是由当年值班的作战参谋们,根据首长当时的命令指示,以及下面汇报上来的情况实时所作的记录,故日记

帅克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前两天,帅克在头条发表了《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细解:粟令远多于陈令!叶飞指挥总攻不成立!》一文,受到了军迷们的充分肯定。考虑到《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以下简称阵中日记)是由当年值班的作战参谋们,根据首长当时的命令指示,以及下面汇报上来的情况实时所作的记录,故日记内容“原汁原味”且专业性较强。因此,对于阵中日记有些内容需要作一专门的诠释解读。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时间紧、强度高、变化大,个别地方不诠释解读容易产生一些歧义。

完整阅读阵中日记,军迷们会觉得与想象的战役过程和指挥控制方式有些出入,会觉得粟裕下达的指令总是不断地调整变化。特别是后期战役快收官的时候,一会命令叶飞统一指挥王必成的6纵和陶勇的4纵打25师,一会命令王建安统一指挥8纵和韦国清的2纵打83师,一会又命令许世友的9纵担任总预备队。另外,战役结束时4纵怎么报告张灵甫被俘后又失踪了呢?整个战役陈毅为何只下三道命令呢?等等。

其实,出现以上这些情况,并不难理解。打仗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人与人之间最高形式的生死博弈,敌情随时变化,战局不断演变,这就要求指挥员必须能动指挥控制,因敌而变、因情措法,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之中。

实际上,对于战役指挥员来讲,打仗搞筹划准备相对来讲好说,关键是战役实施过程中的指挥控制,这是最要劲的,最能体现指挥员的素养和能力的。在这方面,二战时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便是一个按计划打仗的典型代表人物。帅克觉得,如果不是英国有着优厚的后勤装备保障,如果不是隆美尔在各种保障上跟不上,那么阿拉曼战役可能就要重写。所以在二战名将中,蒙哥马利的仗打得总是有些不够酣畅淋漓之感。

我们不妨再举几个粟裕能动指挥调控战局的例子:七战七捷,打完第一仗后,便根据战局发展变化,层层推进,一仗一个打法;莱芜战役,在几十万大军变南征为北战秘密开向莱芜的时候,仅途中就有七八次的敌情变化,如果哪一次处置不好,都有可能使战役功败垂成;豫东战役打区寿年兵团的时候,为了抓住战机连具体的敌情未明都顾不上,直接上去就打;淮海战役原本是准备在新安镇打黄百韬的,结果他提前往徐州跑,最终被截在碾庄,后面的打黄维、打杜聿明,都是战局发展变化一点一点演变过来的。所以,指挥控制战局是战役指挥员最难把握的。

通过以上分析解读,相信军迷们对于在战役实施过程中,能动调控战局走向,能动调控兵力部署、能动运用战略战术,应该有一个概念性的了解。下面,我们就对阵中日记出现的能动指挥控制战局的一些情况,作一解读分析。

第一,关于战役快结束时粟裕令许世友的9纵担任总预备队问题。

根据阵中日记记载,粟裕于5月16日15时15分,发了这样一个作战命令:“9纵一个师打扫,两个师岸堤休息,为总预备队”。

有的军迷会问,孟良崮核心战场不是惨烈至极,9纵不是一直打到最后吗?粟裕怎么会让9纵作总预备队休息呢?其实,这恰是粟裕善于用兵和调控战局的一面。

首先,16日15时15分,孟良崮战役已进入尾声。此时张灵甫及其残敌被压缩在孟良崮一个不到一两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战场空间极为狭小,我那么多部队根本展不开。由于9纵在正面硬顶74师,最先打响战役,因此伤亡相对较大。而王必成的6纵是于5月14日才参战的,保持有相当的生力军。所以,这时让9纵一个师打扫战场,另两个师休息,为总预备队,既是9纵连续恶战需要休整的现实需要,也是万一战场有变,总预备队可立马再次投入交战以防不测的需要。

实际上,就在粟裕令9纵为总预备队仅过1个小时,便又发现战场还有7千余残敌正在聚集尚未消灭,于是粟裕立马又命令9纵和4纵一块去肃清残敌。所以9纵这个总预备队并没怎么处于预备状态,而是直接又受领歼灭残敌的任务去了。

第二,关于战役快结束时粟裕令王建安统一指挥2纵、8纵打83师问题。

根据阵中日记记载:粟裕是于15时15分,下令“王建安指挥2纵及8纵向南出击83师,改成包围”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同上面有一样的理由:此时战场空间狭小,用不了那么多兵力。那么作为粟裕来讲,他当然希望战果进一步扩大化,令王建安统一指挥2纵、8纵去收拾李天霞的83师。

83师在这次孟良崮战役中表现并不积极,从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第一仗挨揍起,知道我军厉害的83师,在与我对阵时不免有些忌惮。而此时王建安的8纵和韦国清的2纵尚余相当战力,如果乘张灵甫的74师即将被全歼的气势,打一下83师主意,把战果扩大化,至少压着83师不敢轻举妄动,当然也是粟裕的一个灵活控制战局的选择。只是由于后来又发现有7千多残敌未歼,外围战场又有敌十来个整编师逼近,于是过了两个多小时后,即18时粟裕便又重新下令:“停止攻击83师”。

粟裕的这一调整,是根据战局的变化而调整指挥控制,不存在任何问题。

第三,关于战役快结束时粟裕令叶飞统一指挥1纵、4纵、6纵打25师问题。

命令叶飞统一指挥1纵、4纵、6纵打25师,除与上面两个问题有一样的理由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孟良崮战役最初下的作战命令就是《华野迎歼74师25师的作战命令》。也就是说整个战役以歼74师为主,同时给各纵队加压,视情连25师一块吃掉。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从5月16日中午12时起,粟裕便开始给叶飞下了歼击25师的命令:“1纵所有机动部队及陶、王纵歼击25师”,15时又“改为包围”25师,17时又下达“1、6纵仍打25师”,18时最终下令“停止攻击25师、83师,续肃74师”。不难看出,令粟裕最终改变攻歼25师,主要还是74师有7千多残敌。只要这股残敌未歼,战场便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透过粟裕给叶飞的这几个指令,可以看出:把最难的穿插迂回割裂74师与25师联系的战役任务交给叶飞,而在战役后期,又把预定的歼击25师的作战任务又交给叶飞来统一指挥,既体现了叶飞的战场压力最大,也体现了粟裕对叶飞高度信任与倚重的一面。

第四,关于4纵报告张灵甫被30团所俘后又失踪问题。

根据阵中日记记载,5月16日18时30分,4纵上报了这样一个情况:“孟良崮、雕窝之74师残敌1万余已全部投降,张灵甫为30团所俘,后又失踪,刻正清查中。”

大家通过后来的战史都清楚,张灵甫大概在6点左右的时候被6纵的特务团给击毙了。为何4纵又上报这样一个情况呢?

实际上,当时打扫战场肯定比较混乱,各纵的部队云集在那样一个不大的地方。而俘虏张灵甫绝对是一件大事。遇有这种情况,哪怕是未经核实,部队也会立马报告。在战争年代,乃至和平年代的重大非战争行动、边境管控等行动中,这种情况均会出现。

帅克在总部当作战参谋时,曾参加过不少这种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经常会遇到紧急情况下,部队报上来的情况最后都要缀上这样一句:详情后续待报。实际上都属于以上这类情况。

实际上,关于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亡的,现在军史界也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公认是王必成的6纵最后攻到张灵甫指挥所的。但到底是自杀还是击毙,还是押解途中仇恨的战士给了他一梭子,这个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也许永远是个谜。

第五,关于陈毅战役期间下达的三个作战命令问题。

以前在研究华东战史时总会遇到一些困惑:写粟裕指挥战役的时候,如何摆正与陈毅的关系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粟裕在未平反前,华东的战史基本上都是粟裕协助陈毅指挥这一提法。而经中央军委批准,两位副主席在1994年12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的平反文章中,特别提到“战争初期,就把他放在了华东战区主将的位置上”,“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自此,对粟裕战役指挥的研究便打开了思想桎梏。既然已将粟裕定位为华野主将,定位为“在战役指挥上起了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为何还不能相对独立地研究粟裕的指挥问题呢?何况阵中日记粟裕下的一条条命令都在那摆着呢!

所以,孟良崮战役,在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甚至是统一指挥下,这种提法都没什么问题。但作为军事发烧友,在深度研究战役的具体指挥控制问题时,你则必须以谁担任具体的战役指挥,谁下达主要作战命令为准。而通过阵中日记看,整个战役的作战命令出口和归口都在粟裕这。

实际上,我们也不难分析,陈毅下的这三条指令,肯定是与粟裕在一起时下的。至少粟裕是同步知晓的。否则军令不一、令出多门,战场指挥肯定会乱套的。说白了,大型战役指挥控制极难极复杂,非极专业指挥员根本无以胜任。这一点,只要是在战役机关呆过的,哪怕只参加过一次战役演习,你都会明白个中道理的。

来源:帅克评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