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兴亡录】09平定秦凉,李世民一雪前耻,薛仁杲被擒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4 10:57 2

摘要:薛举以残忍成性著称。他在攻占扶风郡时,曾俘获大量唐朝士兵,而他的处理方式只有一个字——杀。对于这些降卒,他毫无怜悯之心,视人命如草芥。

薛举以残忍成性著称。他在攻占扶风郡时,曾俘获大量唐朝士兵,而他的处理方式只有一个字——杀。对于这些降卒,他毫无怜悯之心,视人命如草芥。

然而,比直接杀人更令人发指的是他对俘虏的种种酷刑。割舌、削鼻、剜眼,手段极其残忍。其中最“别出心裁”的一种做法是将活人放进捣米的石臼中,像捣米一样将其活活捣死。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薛举的妻子似乎也深受其影响,发明了一种新式折磨方法——将人下半身埋入土中,只露出上半身,再用大锤反复击打,以此取乐。

总之,一旦落入薛举之手,简直如同堕入人间地狱。尽管他在施暴中获得了扭曲的快感,却从未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可剥夺的尊严与权利。而当他肆意践踏他人生命之时,其实也在为自己的命运埋下祸根。

最终,薛举迎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突然暴毙,死因不明,仿佛天道亲自出手,了无声息地完成了审判。

天道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它的核心就是公正。

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位置,但那段血腥的历史,已永远刻下了父亲的暴虐印记。

“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用在薛仁杲身上再合适不过。他不仅继承了父亲薛举的嗜杀本性,更是将其发扬光大,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论历史上最残暴的家庭,薛氏父子绝对榜上有名,真可谓“一家子都不是省油的灯”。

如果说薛举是个冷血无情的暴君,那薛仁杲简直就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的残忍手段比起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

比如,大文学家庾信的儿子庾立被俘后拒不投降,薛仁杲竟命人将他衣服剥光,架在火上慢慢烤熟,最后肢解分食,场面令人发指。除此之外,他还发明了诸如往鼻子里灌醋、用细木棍插入肛门等极端酷刑,简直丧心病狂。

然而,尽管他在残暴方面更胜一筹,但在笼络人心方面却远不如他父亲。薛举生前对部下非常慷慨,只要立功就重赏,从不吝啬。

而薛仁杲则恰恰相反,不仅吝啬成性,对有功之人视而不见,甚至对战败者还加倍惩罚。这样的做法,谁还愿意为他卖命?

一个老板如果不讲情义,员工自然也不会真心效力。毕竟大家出来做事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你既不给奖赏,又动不动就处罚,那员工只能另谋出路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薛仁杲,投奔他人。

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内部离心离德。如今,薛仁杲手下已无得力干将,可以说,他已经成了孤家寡人。

军队无人统管,身边也再无谋士献计献策,整日沉迷于残暴的游戏之中,如此情形下,谁还会把攻取长安放在心上?这也给了李渊难得的喘息之机。

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身的问题,薛仁杲这是自掘坟墓,怪不得旁人。当李渊得知薛举突然病亡的消息后,他意识到铲除西秦势力的时机已经到来。在李渊看来,薛仁杲不过是个只会逞凶斗狠、毫无头脑的毛孩子,根本不堪一击。于是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一举荡平西秦。

没错!就让这股西秦势力彻底从世上消失。

李渊深知薛仁杲虽已孤立,但若贸然强攻,仍需付出不小代价。于是,他连夜召集将领与谋臣商议对策,最终敲定两大核心战略:其一,由李世民统帅刘文静、殷开山等将领,正面推进对西秦的军事行动;其二,则是关键一步——拉拢凉州的李轨,形成夹击之势。

此举看似多此一举,实则暗藏玄机。李渊采用“远交近攻”之策,意图借外交手段削弱对手。战国时期,秦国正是以此策略逐步蚕食六国,如今李渊将其移植于乱世之中。

李轨据守凉州(今甘肃武威),地处薛仁杲势力西侧,而唐朝立足关中,位于东侧。若能联手李轨,便等于将薛仁杲置于东西夹击的“夹心饼”中,迫使其腹背受敌。即便李轨不出兵相助,仅凭背后威慑,亦可牵制薛仁杲兵力部署,使其不敢轻易东进,唐朝便可从中获利。

然而,李轨是否会应声附和?答案并非全然乐观,却有迹可循。此前,薛举在世时,曾屡次派常仲兴袭扰李轨领地,令其疲于奔命,积怨颇深。如今薛举已亡,薛仁杲势衰,李轨自不会放过雪耻良机。更何况,李渊此时主动示好,既无威胁,又能共击宿敌,李轨何乐而不为?因此,尽管未必真心归附,但在当前局势下,李轨选择与唐结盟,几乎是顺理成章之事。

为实现联合目标,李渊效仿此前与李密结盟的方式,特意致信李轨,信中言辞恭维,称李轨为“从弟”,等于是主动认下了这位兄弟。李轨阅信后颇为满意,当即派遣其弟李懋前往长安向李渊进贡。

别小看这次进贡行为,这实际上意味着李轨对李渊帝位合法性的认可——我承认您是皇帝了,我全力支持您。

虽然李轨在当时群雄割据的格局中不算最强势的一方,但对于刚刚立国、亟需盟友的李唐政权来说,能获得李轨的认可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李懋出使长安,一方面展现了李轨的合作诚意,另一方面也暗含试探之意:我已经表态支持你,那你又将如何回应?李渊自然明白其中意味,随即册封李懋为大将军,并派出专使前往凉州,正式封李轨为凉王。礼尚往来,互不失礼!

至此,李渊与李轨之间的关系可谓和谐融洽,双方在谈及共同敌人薛仁杲时更是同仇敌忾。

不过,好景不长,李轨很快就会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至于这段故事的后续,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眼下,李渊已为讨伐薛仁杲布下严密的包围网。他更是一声令下:“没有你父亲薛举撑腰,看你还能嚣张到什么时候!”

九月一日,李世民再次率军兵临高城。一个多月前,他们曾在此遭遇挫折,如今卷土重来,誓要一雪前耻,重新站稳脚跟。

高城,这片曾经属于李唐的土地,如今已由薛仁杲镇守。当李世民率领大军兵临城下时,他下令全军按兵不动,严禁出战。

一个多月前,李世民就曾尝试过类似的战术,意图通过持久战拖垮对手,等待敌军疲惫之时再一举歼灭。然而,那次的计划因李世民突患重病而未能如愿,最终导致刘文静与殷开山在浅水原之战中惨败。但这一次,李世民相信,薛仁杲不会再有那样的好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李世民两次都选择坚守不出?难道这位大唐的秦王真的甘心做缩头乌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李世民并非怯战,而是因为他精准地判断出了双方的实力差距。

什么差距?唐朝不是一向强大吗?其实不然。唐朝军队的强大威势,是后来的事情。而在建国初期,尤其是面对西秦军时,唐军确实处于劣势。

上一次刘文静败给薛举,除了轻敌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骑兵数量严重不足。薛举依靠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唐军发动猛攻,而唐军缺乏足够的骑兵进行有效对抗。骑兵薄弱的背后,其实是马匹短缺的问题。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西汉初年也曾面临类似困境,官员们只能用牛车代步。唐初的情况也差不多。据说当时整个唐朝能找到的马匹仅有三千匹左右,加上李渊从山西带来的部分马匹,总数也不足以支撑大规模骑兵作战。换句话说,刘文静在浅水原所率领的那支骑兵部队,几乎是李唐王朝全部的骑兵力量,此战一败,损失惨重。

而薛举则不同。他起兵之初便占据了陇右的牧场。陇右是隋朝重要的养马基地,据称拥有两万匹战马。而且,他的军队大多由陇西子弟组成,天生剽悍勇猛。如此人强马壮,刘文静若不败,反而不合天理。

正因看透了这种实力悬殊,李世民才决定再次采取守势。虽然他是历史上罕见的骑兵战专家,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眼下兵力、资源有限,唯有忍耐才是上策。

然而,李世民麾下的那些猛将却坐不住了,纷纷私下议论:

“秦王为何迟迟不出战?”

“嗨!还不是上次被薛举打怕了!”

“怕个屁,要是我早就砍了那小子!”

“秦王终究还是太年轻,估计是吓破胆了。”

这些风言风语很快传到了李世民耳中。为了杜绝军中浮躁情绪,李世民果断下达严令:凡敢擅自请战者,斩无赦!

这不仅是对纪律的维护,更是对战略定力的坚持。李世民知道,真正的胜利,不在一时之勇,而在全局之谋。

决战尚未到时机,真正的较量将在薛仁杲疲惫不堪之时展开。这一时刻终将到来!无论薛仁杲如何挑衅叫骂,甚至辱及祖宗八代,我方依旧坚守不出,只回以“免战”二字。如此一来,性情急躁的薛仁杲自然按捺不住,情绪逐渐失控。然而他心中对李世民仍存忌惮,既然你不应战,那我就奉陪到底,干脆分兵进攻径州!

径州地处关中西部,堪称长安的西大门,战略地位极其关键,直接关系到都城安危。当时负责镇守径州的是骠骑将军刘感。

薛仁杲此举意图明显:既然李世民避而不战,那就派出部分兵力直取长安。若李世民回军救援,则高城之围自解,两路大军便可合兵一处直逼长安,届时李渊必定坐立难安。更何况自己手握三十万大军,人多势众,何愁不成?

刘感此人最讲义气。面对薛仁杲重兵围困,他誓死不降。城中断粮后,他下令杀战马供士兵充饥,自己则以马骨煮汤、嚼食木屑为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主帅,将士们无不动容,无人退缩,拼死坚守城池,顶住了敌军一轮又一轮的猛攻。其实,人心并不难收服,百姓所求不多,唯公平而已。

径州被围令李世民忧心忡忡。若出兵救援,高城防线恐难维持;无奈之下,只能将情况如实上报李渊,请其早作防备。李渊得报后果断派遣长平王李叔良率军前去增援。

在这之前,一切看似平静,尽管刘感正面临着城中严重缺粮的困境。薛仁杲也并不轻松,既要围攻泾州,又要应对李世民的威胁,同时还得防备背后的李轨趁机发难。

然而,随着李叔良的到来,局势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李叔良之所以能被封王,仅仅因为他是李渊的堂弟。换句话说,他并无过人之才,也缺乏实战经验。

难以理解李渊为何会派这样一个毫无阅历的人去支援泾州。反复思量后,或许只有一个解释:是李叔良主动请缨出战。毕竟李渊的儿子们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位叔叔自然也不甘心只享清福。

当薛仁杲得知李叔良率军前来增援后,立刻察觉到战机来临。他原本已经围困泾州许久,而李叔良一到,薛仁杲却突然下令停止进攻。这是为何?答案很简单——军粮不足。但李叔良对此毫不知情,还以为是自己的到来震慑了对方。

九月十三日,薛仁杲发布命令:因军粮短缺,解除对泾州的包围,转而向南撤退。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掩人耳目的伎俩。既然粮食不足,为什么不退回老巢,反而要南下?可李叔良偏偏信以为真,认定这是自己威慑力所致。

如果一个人把别人都当成傻子,那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傻瓜。就在李叔良自我陶醉之时,他又收到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的消息:驻守高城的西秦军队宣布全体投降。在他看来,这无疑是自己到来带来的“战果”,于是他立刻派遣刘感前去受降,全然不知一场危机正在逼近。

刘感坚决地表示自己绝不会去高城受降。他向李叔良提出了一个直指要害的问题:“如果高城内的西秦军真要投降,为什么不直接向秦王李世民投降?”

言下之意是,薛仁杲连战无不胜的李世民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会轻易臣服于一个来自京城的亲王?可惜,李叔良根本听不进这番话。

即便执意前去受降,李叔良也应事先与李世民商议。倘若如此,或许就能避免刘感最终的悲剧。

听完刘感的质疑后,李叔良冷冷抛出一句威胁:“不去,就杀了你!”

从这一刻起,刘感便已明白自己的结局。与其被自己人杀害,不如战死沙场来得痛快。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明知命运不可逆转却无力改变。

九月十七日,刘感率领三千士兵来到高城之下。他高声喊道:“守城将士听着,本将军乃骠骑将军刘感,奉命前来接收投降,速速开门!”可城头毫无反应。刘感再次重复喊话,依旧寂静无声。

无奈之下,刘感决定放火烧城门。他清楚所谓的“投降”不过是幌子,因此毫不犹豫地点燃了火把。然而,火刚烧起来,城头上便不断泼下水来灭火。一边烧,一边浇,刘感的努力终成徒劳。

以三千兵力强攻上万人据守的城池,无异于以卵击石。意识到这一点后,刘感果断下令步兵先行撤退,自己率骑兵断后。就在这个时候,他最不愿见到的人出现了——薛仁杲亲自率军杀到。

刘感的命运,就此走向悲壮的终点。

刘感并未因眼前的困境而丧失信心,手中仍有三千兵力,他坚信只要奋力一搏,突围并非难事。然而,当他真正与薛仁杲交锋时,才意识到自己判断的失误。薛仁杲的骑兵迅猛如虎,毫不留情地冲杀而来。结果可想而知,刘感寡不敌众,最终战败被俘。这是继刘文静在浅水原失利之后,唐军再度遭遇的重大挫败,而此次的责任人,则是李叔良。

薛仁杲得意洋洋,他父亲未能完成的事,竟在他手中轻松实现。“传我将令,全军继续围攻泾州!”他意气风发地下达命令。

当李叔良站在泾州城头,望见薛仁杲的大军压境时,顿时感到一阵窒息。更让他心痛的是,他看见刘感正被薛仁杲押在阵前。

“让他劝降!”薛仁杲命刘感向李叔良喊话。

刘感照做了,但他说出的话却远远超出了薛仁杲的预期。

他高声呼喊:“薛贼粮尽,秦王必来救援!诸位坚持到底,努力杀敌!各宜自勉,以全忠节!”

每当读到刘感这段话,内心总会涌起难以言喻的情绪。是敬佩?是感动?还是惋惜?也许兼而有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忠义精神穿越时空,依然令人动容。

什么是忠义?这就是!

在这个世界上,能坚守本心的人已不多见;在生死关头仍能保持信念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人,用他们的选择和牺牲,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动。其中,忠义便是最动人的一种。

刘感的结局悲壮而惨烈。

薛仁杲命人挖了一个深坑,将刘感下半身埋入土中,上半身露出地面——这正是他惯用的酷刑方式。然后……

不忍再描述那血腥的一幕。但可以告诉你:刘感最终被乱箭射死!杀戮或许可以摧毁人的肉体,但我始终相信,天地之间,自有浩然正气长存。——舍生取义,虽死犹荣!

薛仁杲终究未能攻克泾州。城中守军誓死抵抗,这份拼死一战的决心并非源于朝廷许诺的重赏或升官晋爵的诱惑,而是因为刘感临终前那番感人至深的话语。正是这种忠义精神,凝聚了人心,坚定了守城的意志。

历史往往在不经意间打动我们,只要我们愿意去体会,这就足够了。

此时的薛仁杲内心充满郁闷。他万万没想到,泾州城竟如铜墙铁壁一般,接连发动多次进攻都无功而返。难道城里的人个个力大无穷?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他无法理解刘感那番话所激起的士气和团结——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正是如此。

更糟的是,薛仁杲的军队开始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就饿得慌。士兵们打仗,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能吃饱饭。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谁还有心思继续战斗?

几轮强攻下来,薛仁杲意识到自己已难以为继。再这样耗下去,不仅拿不下泾州,还可能引发军心不稳甚至兵变。比起外敌,饥饿才是更大的威胁。于是他决定撤除对泾州的包围,退守折摭城,与驻扎在高城的西秦主力部队汇合。

原本负责在高城牵制李世民的,是薛仁杲麾下大将宗罗睺。薛仁杲离开期间,宗罗睺确实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成功将李世民困于高城附近,使薛仁杲得以专心攻打泾州。然而天意弄人,最终薛仁杲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回。

他万万没有想到,从这一刻起,他将与李世民展开长达六十多天的对峙。这场旷日持久的僵持战,并非一时兴起的较量。李世民并不着急,因为他背后有长安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无论时间多长,他都能从容应对。

薛仁杲此刻正深陷焦虑之中。身处异地作战,补给线拉得又长又脆弱,更糟的是后方还有李轨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切断他的后勤供应。

然而无论他如何挑衅、叫阵,甚至把李世民祖宗几代都骂了个遍,李世民却仿佛充耳不闻,任凭你在外头跳脚,他就是坚守不出。有时候,“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策略,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之前提过,薛仁杲是个急性子,而李世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故意拖着他、耗着他。面对李世民这副软硬不吃的态度,薛仁杲束手无策,可苦了他手下的将领们。

每天开会成了噩梦,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字:骂!

“你们这群废物,我养你们有什么用?连个主意都想不出来吗?”

“一群饭桶!”

“就知道混日子,除了吃饭还会干什么!”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领导偶尔发发火,还能震慑一下下属。但如果天天破口大骂,那就不是在立威,而是在自毁根基了。更何况薛仁杲还特别抠门,舍不得赏赐,这样的上司,谁愿意跟着干?

果然没过多久,有人撑不住了。十一月五日,部将梁胡郎等人带着人马投奔了李世民。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而他们带来的消息,恰恰成了扭转战局的关键——薛仁杲军中已经严重缺粮。这一情报如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李世民倾斜。

由于内部矛盾,薛仁杲的军队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他与妹夫钟俱仇之间的分歧导致了后勤保障的崩溃。

钟俱仇原本负责为薛仁杲提供军需补给,但随着两人关系恶化,西秦军的士气和战斗力进一步下滑。到了十一月十日,钟俱仇率部投降李世民,彻底切断了薛仁杲的后勤供应。这一事件标志着薛仁杲势力开始走向衰败。

面对这一局势,李世民迅速制定了一举歼灭西秦军的战略计划。有人建议集中兵力猛攻高城,认为薛仁杲无法抵挡;也有人提议对高城实施包围而不主动进攻,等待敌军因粮草耗尽而自行溃败。

然而,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李世民对这两种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

- 如果选择强攻,虽然薛仁杲缺粮,但困兽犹斗,西秦军可能会殊死抵抗,战局难以预料。

- 若采取围而不打的方式,一旦西秦援军赶到,唐军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面对两难抉择,李世民果断决定另辟蹊径,展开一场精心策划的决战。

**决战时刻:浅水原再战!**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这一次,李世民决心在浅水原重演昔日战场,并用智慧扭转乾坤。

为了确保战术成功,李世民做了周密部署:

- 他派遣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布阵,任务是引诱敌将宗罗睺出战。

- 庞玉擅长激将之术,李世民特意安排他以言语挑衅敌军,激怒宗罗睺。

- 李世民特别叮嘱庞玉:若宗罗睺应战,只许佯败不许真胜,目的只是牵制敌人。

真正的胜负手,将由李世民亲自掌握。时机一到,他便会率主力出击。

十一月十二日,庞玉按计划在浅水原南部列阵,并开始施展他的“语言攻击”:

“宗罗睺是大马猴!”

“宗罗睺是小猕猴!”

……

喊声此起彼伏,句句押韵,极尽讽刺之能事。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次心理战的前奏。

浅水原之战,即将拉开帷幕。这事儿还真不能怪旁人,只能说是宗罗睺这个名字太招人。事实上,宗罗睺是个极有修养的人,他一眼就看出这是唐军在故意挑衅,想引自己出战。可这些天来,唐军一直龟缩不出,怎么今天李世民突然反常了?这其中定有隐情!因此,宗罗睺决定暂且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看到了一幕令人火冒三丈的场面——庞玉的手段实在太高(下)明(三)白(滥)了。针对“宗罗睺”这个名字,他竟然从不知什么地方找来一只猴子,在它胸前挂上一块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宗罗猴!

更气人的是,旁边还有士兵一边敲锣一边吆喝:“镗啷镗啷镗!两军阵前耍你个‘宗罗猴’!”场面简直羞辱至极。

士可杀不可辱!这一次,宗罗睺彻底被激怒了。“传我将令,全军出击,给我狠狠地打!”他一声令下,骑兵如潮水般冲向唐军,步兵紧随其后发起猛攻。

庞玉奋力迎战,边打边退,但始终没有忘记李世民的嘱托。他知道,这场看似被动的战斗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足以击溃宗罗睺的计策。

到目前为止,庞玉执行得非常到位。虽然节节后退,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队形。宗罗睺虽是勇将,但在战术上显然不够老练,竟没能看出庞玉并非溃败,而是有计划地诱敌深入。

怎么判断是溃败还是佯退?关键看阵型。真正的溃逃不可能还保持整齐的队列。可宗罗睺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只顾着穷追不舍,完全没有察觉危险正悄然逼近。

前面说过,庞玉是在浅水原南侧布阵作战,也就是说宗罗睺是朝南进攻。而浅水原地形开阔平坦,正好适合骑兵奔袭。之前薛仁杲能从背后偷袭刘文静,如今李世民当然也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宗罗睺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想要回身应战时,已经晚了。只见李世民亲自率数百精骑如闪电般冲入敌阵,以雷霆之势直捣中军。骑兵对步兵,本就占据绝对优势,再加上庞玉从背后夹击,宗罗睺的军队顿时阵脚大乱,全线崩溃。

打仗最忌讳的不是兵力不足,而是内部混乱、自乱阵脚。史书记载,宗罗睺所率军队在战败后大溃,被斩首和俘虏的骑兵多达数千人,一下子损失惨重,宗罗睺顿时陷入慌乱。更糟糕的是,他撤退到高城的道路已经被唐军切断。情急之下,他只能选择向折摭城撤退,因为主帅薛仁杲还驻守在那里。

虽然宗罗睐藏有退路,但李世民却不会给西秦军队任何喘息的机会。他果断下令:全军追击,直指折摭城!

正如《左传》中曹刿所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就会减弱,第三次就几乎耗尽了。敌方士气耗尽之时,正是我方士气最盛之际,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李世民深知“一鼓作气”的重要性。然而就在他准备对折摭城发起进攻时,却遭到了窦轨的反对。窦轨认为,虽然宗罗睺兵败,但薛仁杲在折摭城仍拥有主力部队,若贸然进攻,恐有不利。而窦轨不仅是李世民的部将,更是他的亲舅舅。

尽管平日里李世民对这位长辈极为尊敬,但在战场上,他明白战机稍纵即逝,不能因私情而误大事。于是他对窦轨只说了八个字:“破竹之势,不可失也!”随后亲自率领大军直扑折摭城。

面对李世民的兵临城下,薛仁杲选择闭门不出,坚守城池。这一次轮到李世民在城下列阵叫骂,而薛仁杲则如缩头乌龟一般,任凭挑衅也不出战。

但李世民显然棋高一着。他深谙兵法之道,采取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心理战!

他派人喊话:

“守城将士听着,只要你们放下武器投降,秦王定保你们性命无虞!”

“你们粮食已尽,何必再苦苦支撑?”

“想想你们的家人吧,难道不想早日团聚吗?”

亲情是最难跨越的一道坎。十一月十五日,薛仁杲的部将浑干率先率众投降,接着一批又一批的西秦士兵悄悄投奔唐军。眼见局势失控,薛仁杲再也无力回天。

薛仁杲开始权衡出路:要么继续死守,要么投降。为了自己,也为了手下将士的安危,他最终决定放弃抵抗。他自信以自己的身份与能力,即便投降,李世民也不会亏待他。

带着这份侥幸心理,十一月十八日,薛仁杲带领折摭城的军民开城投降。

历时半年的平定西秦之战就此落下帷幕。

薛举在世时,目睹儿子薛仁杲残暴嗜杀的性格,便预感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终有一日会毁在他手里。虽然他预见了悲剧的结局,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快,更不曾料到,儿子最终的命运竟比自己还要悲惨十倍。

薛仁杲投降李世民后,李世民对他的才能颇为欣赏,并将其纳入麾下。两人之间曾有过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你是真心归顺我吗?”

“仁杲仰慕秦王英明神武,愿誓死效忠!”

“你父亲曾说你会败尽家业,你怎么看?”

“父亲多虑了!如今追随秦王,一样能建功立业!”

“但愿我父愿意接纳你。”

这番对话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其中透露出一个关键问题:即便李世民愿意收留薛仁杲,真正的决定权却掌握在李渊手中。而李世民那句“希望我父愿意接纳你”,其实已经暗示了他对父亲态度的不确定。可惜薛仁杲并未真正领会其中深意。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世民凯旋归来,长安城内一片欢庆之声。

此时的薛仁杲内心五味杂陈。他原本设想中的入城方式绝非如此屈辱。但他也清楚,与李世民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如今能被接纳已是幸运,唯有倾尽全力报效以表忠诚。然而他只猜中了一半——死亡他预料到了,但效力却成了一场空想。

当李渊接见凯旋将士时,一眼便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薛仁杲。他冷冷地问了一句:“刘感还在吗?”这句话一出口,无异于宣判了薛仁杲的死刑。你当初残忍杀害我的重臣,今日竟还敢出现在我面前?血债,终要用血来偿!

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行事不可过于极端。

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辰一到,诸事必报”,这句话在李渊对薛仁杲的处置上得到了体现。他之所以决定除掉薛仁杲,并非仅仅因为他是敌对阵营的首领,而是因为他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深藏的残暴与血腥。这样的人若留在身边,终将成为隐患。

于是,一道命令下达——杀!

薛举病逝,薛仁杲被斩首,西秦势力也随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一些史书曾称薛举父子为隋末乱世中的一方枭雄,甚至被誉为一代人杰。但我对此持不同看法。在我的眼中,这对父子更多展现出的是冷酷、嗜杀和无尽的暴力。所幸天道昭昭,善恶有报。最终只想说一句:做人还是要讲求厚道。

平定西秦,是唐朝建立初期最重要的一场军事胜利,其意义深远。首先,它对周边其他割据势力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李渊恩威并施的策略下,不少地方军阀纷纷归顺。就在薛仁杲被处决后不到一个月,襄平太守邓暠献出柳城、北平二郡投降,被任命为营州总管。紧接着,幽州总管罗艺也献出渔阳、上谷等地归附唐朝,被赐姓李,封为燕公。他的部将薛万均被封为永安郡公,弟弟薛万彻也被封为武安县公。

在此提醒各位读者,邓暠、罗艺这两人可以略知一二,但薛万均与薛万彻二人,值得你特别记住他们的名字。

在之后的西征吐谷浑之战中,薛万均将会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他的弟弟薛万彻,则在“玄武门之变”中,曾用一句话险些让李世民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平定西秦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唐朝因此获得了陇右地区的大片优质牧场。此前我们提到过,唐初马匹极为匮乏,严重制约了军队的发展。随着西秦的平定,唐朝迅速掌握了大量战马资源,这为日后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后来李世民所倚重的精锐部队“玄甲军”,其核心成员正是来自陇右的骑兵。这支骑兵在虎牢关战役中对窦建德的军队起到了决定性打击作用。

总而言之,平定西秦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战利品,也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与民心。它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中的关键第一步。

那么,既然目标是统一全国,此时的东部局势又是怎样的呢?

来源:诗情画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