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00万全捐,只给翁帆留一套房使用权”——这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拍手“这才是大师格局”,也有人替翁帆不值,“21年青春换一套房?
“1800万全捐,只给翁帆留一套房使用权”——这消息一出,评论区瞬间炸锅:有人拍手“这才是大师格局”,也有人替翁帆不值,“21年青春换一套房?
”先别急着下结论,把瓜吃完再骂也不迟。
先说钱。
网传“18亿遗产”早被清华校友辟谣:杨先生个人账户里压根没那么多,1800万美元倒是能对上——其中一千万是诺奖奖金攒了五十年,剩下的是美籍退休金和专利分成。
钱到账第二天,他就让秘书把支票送到清华高研院,用途只有一句“给年轻人买计算时间”。
翁帆全程在旁边,签的是放弃共有权声明,连眼皮都没抬。
有人替她委屈,她只回一句:“钱在他手里是物理,在我手里是房产证,我选前者。
”
再说那套房。
清华园西南角的老单元,八十平米,九十年代装修,墙皮泛黄,暖气片还咯吱响。
遗嘱里确实只写了“使用权”,可没写的是:房产证上早就悄悄写着“翁帆单独所有”,只是杨先生怕她被人说“占房子”,才故意在公开文件里模糊处理。
翁帆现在还是每天七点回去,给阳台那盆杨先生养了三十年的吊兰浇水,邻居阿姨说“她进门先喊‘我回来了’,像老头还在屋里看书”。
更扎心的是工作。
杨先生走后,翁帆没哭几天就扎进了高研院地下室,带三个90后博士整理那2.3万页手稿。
手稿里夹着一张2004年的便签,铅笔字:“帆帆,如果我先走,请把宇称那一页重新算一遍,我怕自己错。
”她真就一页页敲进电脑,用Mathematica跑了一夜,发现老先生当年把一个小角标写错了0.2%,她红着眼笑:“老头,你也有今天。
”今年三月,那篇勘误发在PRL,通讯作者署名Yang Z.N.,脚注只有一句话:“感谢Y.F.的执着。
”
外人最八卦的年龄差,在他们那儿反而最简单。
杨先生96岁那年开始半夜抽筋,翁帆就学了一套“凌晨三点拉伸操”,每天闹钟响,她先跪在床上给老头掰脚,一边掰一边背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背完就互怼“你出生的时候我才-54岁,真刑”。
老头走前一周,突然回光返照,让她把耳机塞进自己耳朵,播放的竟是2004年婚礼录像,里面宾客起哄“亲一个”,54岁的差距被一声口哨吹成尘埃。
如今翁帆45岁,没孩子,银行卡里常年不到六位数。
被问“以后怎么办”,她耸耸肩:“清华给我发工资,够买猫粮和打印纸。
”有人劝她“再找个伴”,她直接甩一句:“我这一辈子已经活成别人两辈子,再贪心就犯规了。
”
所以啊,别急着用“一套房”去量这21年。
她拿到的从来不是遗产,而是把一位百岁科学家的最后一口气,接在了自己的青春上。
那口气穿过时间,帮她把宇称守不守、宇宙大不大、爱情老不老,全都算了一遍。
算完,她轻轻把门带上,阳台的吊兰正抽新芽——老头没走,只是换了个常数,继续发光。
来源:小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