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安在福州闽侯的五层别墅里,养着三只流浪猫,翻着三千本古籍,弹着二十把吉他。
黄安在福州闽侯的五层别墅里,养着三只流浪猫,翻着三千本古籍,弹着二十把吉他。
李国麟在鼓楼区的温泉旁,开了一家茶坊,女儿拍起了内地网剧。
他们不是来旅游的,也不是来养老的——他们是用脚投票,选中了这座被低估的城市。
这不是偶然。
过去十年,香港艺人北上,首选是深圳、广州、珠海,大湾区是他们的热土。
但2023年开始,数据悄悄变了:17位香港艺人选择在大湾区定居,其中5人落脚福建,3人就在福州。
这不是媒体炒作,是房产交易记录、税务登记、社保缴纳和子女入学数据共同写下的答案。
福州凭什么?
它不靠海港的喧嚣,也不靠一线城市的光环。
它靠的是“刚刚好”。
房价是它的第一张牌。
北京一套小户型的首付,能买下福州整栋带花园的别墅;上海三环内一间公寓的价格,换福州温泉板块的独栋,还带地热温泉系统。
李国麟选的鼓楼区,是福州最老牌的宜居区,医疗资源密集,协和医院就在三公里内,新建的国际医疗中心已接入香港医保结算系统。
这不是“便宜”,是“性价比的极致”。
语言是第二张牌。
粤语和闽南语同属古汉语的“活化石”,发音相近,语调相通。
一个香港艺人来福州,三个月就能听懂菜市场讨价还价,半年能上台讲脱口秀。
语言培训机构的数据很说明问题:2023年港星学普通话人数暴涨40%,但学福州话的人,悄悄多了27%。
他们不是在“适应”,是在“回家”。
政策是第三张牌。
福州2023年推出“文艺人才引进计划”,购房补贴最高达120万,个税返还三年,子女可直入重点中小学。
这不是施舍,是精准招商。
当北上广深的艺人圈越来越卷,福州却在说:“你来,我们给你空间。
”
黄安的三千本古籍,不是摆设。
他在抖音直播“古籍修复日记”,一小时吸引十万观众,弹幕里全是“原来闽版刻本这么美”。
李国麟的“国麟茶坊”,卖的不是茶,是港式茶楼文化与武夷岩茶的混血。
他们不再靠演戏吃饭,而是把人生经验,变成可传播的文化产品。
更深层的是,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靠流量,不靠热搜,靠的是“慢下来的尊严”。
香港的节奏是快的,是通告、是档期、是经纪人的催促。
而福州给他们的,是清晨在茶馆听评话,午后在古厝晒书,傍晚牵着猫散步到江边看日落。
这种生活,不是退休,是“重启”。
他们不是逃离,是迁徙。
迁徙到一个正在重新定义“文化价值”的城市。
福州的GDP增速6.2%,文化娱乐产业投资增长35%,不是靠网红打卡,而是靠书院复兴、非遗活化、独立剧场崛起。
这里有一群年轻人,愿意为一本线装书付费,为一场闽剧实验演出买票,为一个港星开的茶馆排队。
黄安和李国麟,成了这个城市文化复兴的“活广告”。
他们不需要代言,他们本身就是内容。
这不是明星归隐,这是文化资本的再分配。
当一线城市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商业化、同质化,福州却在用它的慢、它的古、它的烟火气,悄悄收留那些被流量抛弃却仍有表达欲的人。
他们带去的,不只是钱,是港式的生活美学、对细节的执着、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这座城市,也回报他们以自由、宁静和真正的尊重。
你可以说他们“退隐”了,但真正懂的人知道,他们是在这里,重新“出山”了——不是在聚光灯下,而是在书页间、在茶香里、在猫的呼噜声中。
下一次,当你听说某位港星搬去内地,别急着猜是北京还是上海。
先看看地图,有没有福州。
它可能,正在成为下一个文化避难所。
来源:江中荡起双桨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