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多了 18 万女骑手!增速是男骑手的两倍!” 当看到这个数据时,我手里的奶茶差点洒出来。要知道,送外卖风吹日晒还得跟时间赛跑,为啥越来越多女性宁愿选这苦差事,也不回传统职场?更让人好奇的是,有人说这些女骑手明天可能当老板,这到底是画饼还是真有机会?
“两年多了 18 万女骑手!增速是男骑手的两倍!” 当看到这个数据时,我手里的奶茶差点洒出来。要知道,送外卖风吹日晒还得跟时间赛跑,为啥越来越多女性宁愿选这苦差事,也不回传统职场?更让人好奇的是,有人说这些女骑手明天可能当老板,这到底是画饼还是真有机会?
先给大家看组扎心数据:2023 年的时候,中国女性外卖骑手才 51.7 万,可到 2025 年,这个数字直接飙到 70 万,两年涨了快三成!反观男骑手,增速还不到 15%。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刷到女骑手的日常,评论区炸了锅:“上次看到个大姐带孩子送外卖,后座绑着安全座椅,太拼了!” 还有人疑惑:“现在文员、店员岗位不少啊,为啥偏要去送外卖?” 其实这背后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大逻辑,甚至能从三十年前的日本找到答案。
八十年代的日本,那可是妥妥的 “经济优等生”,GDP 年均增速超 5%,街头全是赚钱的机会。当时的日本女性有多风光?婚恋市场上被捧成 “女神”,男性追她们得送名牌、请大餐,连普通白领都能轻松养活全家。为啥?因为那时候日本制造业、服务业大火,男性在工厂当技术工、在公司做管理,工资高得离谱;女性呢?在办公室当文员、在商场做接待,活儿轻松还体面,就算不工作,靠丈夫养也天经地义。可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一破,一切都变了 —— 企业大批倒闭,岗位说没就没,最先被裁的就是女性。
为啥是女性?这里面有个残酷的 “性价比” 逻辑。经济下行时,企业只留能立马赚钱的核心员工,男性掌握技术和资源,是 “造血机器”;女性做的文员、接待这些辅助岗位,经济好时是锦上添花,不好时就是 “可有可无的成本”。更无奈的是,那时候日本女性常因结婚生子离职,企业不愿培养,裁员时自然先拿她们开刀。结果呢?大批女性要么回家当全职主妇,要么只能做最底层的临时工,劳动参与率十年跌不停。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相:靠别人供养的 “体面”,经济一变天就会碎成渣。
可中国女性没走日本的老路。近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加大,可女性没回家,反而扎进外卖、快递这些 “苦活” 里。为啥?关键是中国经济没像日本那样 “断崖式下跌”,反而靠平台经济造出了新岗位。外卖、网约车、直播这些行业,门槛低、时间灵活还能当天结钱,不用看学历年龄,更不用坐班。有位 35 岁的女骑手李姐跟我说:“我早上送孩子上学,中午跑 3 小时单,下午接孩子,晚上再跑 2 小时,一个月能赚 6000 多,比当文员自由多了!” 这就是中国女性的聪明之处 —— 不纠结 “体面”,只看 “实在”。
可为啥偏偏是外卖?开网约车要驾照和车,前期得投几万;做直播要口才和颜值,不是谁都能火;送快递要搬重物,好多站点不招女性。只有外卖,有辆电动车就能开工,接单、送单全自己说了算,甚至能带着孩子跑。反观传统职场,早就把女性往外推了 —— 制造业迁去东南亚,工厂女工少了上千万;餐厅用扫码点餐替代服务员,超市用自助收银机取代收银员,这些女性最依赖的 “低门槛岗位”,说没就没。现在招聘文员要会数据分析,招店员要年轻貌美,三十多岁、初中学历的女性,想找份能兼顾家庭的工作,难如登天。
有位曾在服装厂打工的张姐,工厂搬迁后找不到工作,最后干起了外卖:“以前在工厂一天干 12 小时,一个月才 4000 多,还顾不上孩子;现在送外卖,想接单就接,不想接就歇,赚得还多,就是晒黑了点。” 网友们也看在眼里:“上次暴雨天,看到个女骑手披着雨衣送单,车筐里还放着给孩子买的绘本,瞬间破防了!” 这些女骑手不是 “没选择”,而是在有限的选择里,选了最能掌握自己生活的路。
更让人惊喜的是,外卖可能只是她们的 “跳板”,不是 “终点”。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 —— 七八十年代制造业转移,大批女工失业后去做服务员、售货员,可随着服务业、金融业崛起,她们慢慢转做白领、做管理,现在香港女企业家、女高管的比例在亚洲排前列。中国的女骑手也一样,有人送单时摸清了商圈需求,开起了小吃店;有人攒了钱,加盟了外卖站点当 “小老板”。就像广州的陈姐,送了两年外卖后,发现写字楼里的白领爱喝现磨咖啡,就凑钱开了家咖啡店,还雇了 3 个女骑手兼职送咖啡,月入快两万。
所以当你在街头看到女骑手穿梭时,别只看到她们风吹日晒,更要看到她们的韧性 —— 经济再难,也不靠别人施舍;岗位再苦,也能从中找出路。她们送的不是外卖,是给孩子的学费、给父母的医药费,更是自己的尊严。有网友说得好:“这些女骑手不是‘被迫谋生’,是‘主动突围’,她们用电动车轮子,碾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说到底,女性骑手的暴增,不是 “就业降级”,而是 “生存智慧”。她们没被传统职场的条条框框困住,也没被 “女性该做轻松工作” 的偏见绑架,而是抓住平台经济的机会,把 “灵活” 变成了自己的优势。未来随着服务业、新零售的发展,这些女骑手或许会变成小店主、创业者,就像香港的女性那样,从 “底层岗位” 一步步往上走。毕竟,靠自己双手赚来的底气,比任何 “体面” 都靠谱。你下次再遇到女骑手,不妨说声 “辛苦了”—— 她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改写着 “女性就业” 的故事。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