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人变开网约车的?硕士送外卖博士考编,就业难如何影响出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09:17 1

摘要:别觉得这只是“打车的人变少”这么简单,你要是细琢磨,会发现连飞机、公交、地铁都在“等人”,这背后藏着的事儿,跟咱们每个人的钱包、工作都有关系。

今年9月全国网约车订单就7.58亿单,去年这会儿还是9.89亿单,一下少了2亿多。

别觉得这只是“打车的人变少”这么简单,你要是细琢磨,会发现连飞机、公交、地铁都在“等人”,这背后藏着的事儿,跟咱们每个人的钱包、工作都有关系。

我前阵子打了辆车,一开门那股烟味混着汗味就冲过来,座椅上还沾着块不明污渍。

本来想让司机开点空调,他说“天不热没必要”,结果我全程闷得冒汗。

不光我遇到这情况,好多人都吐槽现在打车像开盲盒,有的司机上高速要额外收过路费,时不时还加个燃油附加费。

这些体验槽点确实让人不想再打车,但这顶多是表面原因,真正让订单往下掉的,是“乘客真的变少了”。

不光网约车订单缩了,你看现在坐飞机也便宜了,有的短途航线比高铁票还低,可飞机餐都从正经正餐改成馒头咸菜了,这不是没人坐才往下降成本嘛?

公交更有意思,好多地方把闲置的公交改成婚车,还有的直接改成殡葬用车,本来是日常通勤的车,现在得靠“跨界”找活儿干。

广州的朋友怕是最有体会,以前体育西路、珠江新城地铁站,早晚高峰挤得连脚都没地方放,去年开始明显松快了,客流数据也下来了。

咱们有14亿人,按说交通工具不该这么空,可为啥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都在“等乘客”?其实答案藏在大家的消费里,不是不想出门,是真的开始省着花钱了。

今年双11我印象特别深,以前打开手机全是促销弹窗,今年安静得像没这事儿一样。

北京8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降了,这都连续11个月往下走了,连帝都的人都开始捂紧钱包,更别说其他地方了。

我身边有人以前每周都下馆子,现在改成一个月一次,买衣服本来先看品牌,现在第一反应是翻吊牌比价格。

大家为啥不敢花钱?其实跟工作脱不了关系。

开头有人说“以前打网约车的人现在去开网约车了”,这话听着像玩笑,却是真事儿。

现在网约车、外卖员这些岗位早就人满为患,我有个朋友以前在公司做行政,今年也去开网约车了,本来想自由点,后来发现订单太少,每天得开十几个小时才能赚够油钱,这哪儿是自由,简直是熬身体。

刚毕业的大学生更难,黑龙江一个事业单位招聘,居然引来10万硕士、博士抢岗位,某211高校的双选会上,连擦边主播的招聘海报都摆出来了。

有人调侃“现在大学只有两个专业,考研和考公”,本来想读书能找个好工作,结果好多高学历的人,最后还是得跟普通人抢网约车、外卖的活儿。

35岁以上的中年人更不容易,体力好点的去跑外卖、送快递、开滴滴,被戏称“铁人三项”,年纪大些的就去做保安、保姆、保洁,成了“吉祥三宝”,有的人心有不甘想创业,无奈之下扎进摆摊、开店、做自媒体的“三坑”,最后大多赔了钱。

大家不是不想消费,是工作不稳定、收入没保障,哪儿敢随便花钱打车、出门?

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一个点,供给弄多了,但大家真正的需求没跟上。

这几年我们建了好多高铁,电动公交也覆盖到各个城市,网约车平台招了超6000万司机,可老百姓的钱包增速,根本赶不上这些设施的扩张速度。

本来想这些基建能方便大家,后来发现大家连打车的钱都得省,这不就跟在沙漠里建最先进的供水系统,结果没人买水杯一样嘛?

网约车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平台一个劲招司机、扩供给,可打车的需求没怎么涨,订单单价越压越低,司机只能靠延长工时多赚点,最后反而更卷。

就业市场也一样,高校扩招出好多高学历人才,可产业升级没跟上,硕士送外卖、博士争事业单位岗位的事儿,慢慢就成了常态。

今年全国各省份公布的重大项目有35410个,总投资至少67万亿元,这钱相当于西班牙一年的经济总量,要是换成百元大钞,连起来能绕地球2500圈。

要是把这些钱多分点到老百姓的收入上,每人都能拿到4万,大家说不定就敢打车、敢消费了。

现在的症结很明显,供给端的基建跑得飞快,需求端的老百姓钱包却没跟上。

网约车订单少2亿单,只是这个问题的一个缩影。

想打破这个循环,不能只盯着建多少设施、招多少司机,得让大家有钱花、敢花钱,让高学历人才有合适的工作,不然下次可能就不只是网约车订单往下掉了,毕竟,没人愿意天天省着过,只是没办法罢了。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