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秋天,全国的马拉松赛事像是约好了一起“躺平”,纷纷按下暂停键。山西、山东、广东……地图上一个个赛事图标暗了下去。不少人心里嘀咕:咱们广西呢?
这个秋天,全国的马拉松赛事像是约好了一起“躺平”,纷纷按下暂停键。山西、山东、广东……地图上一个个赛事图标暗了下去。不少人心里嘀咕:咱们广西呢?
别急,这股“寒流”同样吹到了八桂大地。虽然没大张旗鼓地发公告,但明眼人都能感觉到:往年此时早已铺天盖地的各种“马拉松”报名推送,今年安静了不少。一些县级市原本摩拳擦掌的赛事,也悄然没了下文。
不是广西人不爱跑步了,恰恰相反,邕江边、公园里,夜跑的、健走的人越来越多。这脚刹车,踩得不是全民健身,而是那些 “瞎跑”、“乱跑”、“赔本赚吆喝跑” 的所谓“马拉松”。
一、 广西办马,面子风光,里子“伤”透了?
前几年,广西各地也掀起了“马拉松热”。好像不办一场,城市名片就少了点国际范儿。但狂欢过后,留下一地鸡毛。
首当其冲的就是“堵”。 咱们广西的城市,尤其是老城区,路网不比北方平原城市,主干道就那几条。一封路,效果立竿见影。南宁的友仔可能体验过,因为一场比赛,半个城的交通都“红到发紫”;桂林的妹崽可能抱怨过,去看个象鼻山,绕路绕到怀疑人生。
“你这边跑得热血沸腾,我这边堵得心火直冒。”一位出租车司机曾吐槽:“一场比赛,我少赚半天钱,全城司机都在群里骂娘。”这哪是马拉松,这是给城市交通做的一次“瘫痪式压力测试”。
更“伤”的,是地方的钱包。 办一场像样的马拉松要花多少钱?业内都知道,少则百万,多则数百万。安保、医疗、志愿者、物料……哪一样不是真金白银?
对于广西不少财政本就不宽裕的县市来说,这笔钱掏得肉疼。这钱够修多少条社区健身路径?够办多少场让老百姓真正能参与的篮球赛、气排球赛?但为了那个“国际赛事”的面子,很多地方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二、 “非洲选手扶贫赛”?广西人出了钱,看了个寂寞
中国的马拉松被戏称为“非洲兄弟定向扶贫项目”,广西的赛事也未能“免俗”。看看前几年一些比赛的领奖台,冠军、亚军、季军,清一色的黑人选手,不知道的还以为转播了哪场非洲锦标赛。
这背后,是一条成熟的“马拉松淘金产业链”。经纪人们带着职业选手,辗转于中国各地的赛事,目标明确——拿奖金。
我们广西呢?出了钱,出了力,封了路,惹了骂,最后站在聚光灯下、捧着巨额支票合影的,没一个自己人。本地的精英跑者,拼死拼活,可能也就争个“国内第一”,拿到的奖金和关注度天差地别。
这哪是体育交流?这简直是“国际化韭菜”。 我们负责提供肥沃的土壤(资金和赛道),最后成熟的果子,都被别人摘走了。城市除了一个“成功举办国际赛事”的虚名,还留下了什么?
三、 山海之间的广西,真的适合“硬跑”吗?
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多变,气候湿热。这给马拉松赛事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挑战。
天气“不讲武德”:秋天依然炎热,高温高湿是选手猝死的顶级诱因。你几百万投入下去,选手从全国各地飞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高温预警就能让所有准备归零。
赛道难度大:除了少数城市的核心区域,很多地方赛道起伏多、坡度大,对业余跑者极不友好,极大地增加了医疗救援的负担。
医疗资源紧张:一场万人赛事,需要庞大的医疗救护体系。广西不少地区的医疗资源,特别是现场急救资源,能否覆盖全程、及时响应,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此前甘肃白银、某县半马的悲剧,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政策收紧,正是看到了这些风险。自治区层面提高审批门槛,不是不让办,而是告诉各地:“没那个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安全底线守不住,一切都白给!”
四、 刹车之后,广西体育路在何方?
广西这脚刹车,踩得对,踩得及时!
这不是在扼杀体育产业,而是在拯救它。让体育回归“体”与“育”的本质,而不是沦为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咱们广西,真的不需要盲目去跟那个“马”。我们的优势在山,在水,在独特的民族风情。 为什么不能大力发展:
山地越野跑:在漓江沿岸、在巴马秘境、在大瑶山深处,打造具有绝美风景和挑战性的特色越野赛。
自行车骑行:依托美丽的山水画廊,举办骑行活动,既环保又能深度体验。
民族体育嘉年华:把抛绣球、板鞋竞速、抢花炮等趣味民族运动办成全民参与的节日,不比看黑人选手跑步更有特色?
社区体育节:把办一场马拉松的钱,拆开来办一百场社区的篮球、气排球、羽毛球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动起来,笑出来。
停,不是终点,是为了让广西的全民健身之路,跑得更稳、更久、更健康。
当城市管理者不再为了面子而办赛,当奔跑重新为了健康和快乐,那时,在广西这片秀美山水间举办的每一场活动,才是真正扎根于泥土、生长于人民心中的——“广西人的马拉松”。
来源:满地宝供应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