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华裔赖静平2014年做了件特别的事他建了个叫“Wuxiaworld”的网站,专门翻译中国的网络小说,没成想,这个原本只是个人兴趣的小站,后来成了中国网文闯进英语世界的敲门砖。
美国华裔赖静平2014年做了件特别的事他建了个叫“Wuxiaworld”的网站,专门翻译中国的网络小说,没成想,这个原本只是个人兴趣的小站,后来成了中国网文闯进英语世界的敲门砖。
现在全球有3.5亿人看中国网文,覆盖200多个国家,这背后的故事,得从国内一个叫“起点模式”的东西说起。
2003年,中国网文圈出了个新玩法“起点模式”,核心就是看小说要付费,而且看的人能投票推荐,这个模式现在看不算新鲜,但在当时,它刚好戳中了痛点。
那时候中国的畅销书市场还没起来,传统文学圈又有自己的规矩,一群不是中文系出身的人,比如程序员、医生,想写故事却没门路,这个模式刚好给了他们出口。
这些人写故事完全跟着看的人的喜好来,没那么多“文学规矩”,反而写出了很多让人看得过瘾的“爽文”。
2015年,起点所属的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了阅文集团,这个模式才算真正扎下根来,国内看网文的人后来超过了5亿,这些人不是从传统文学那边“抢”来的,是本来不怎么看书的人,被这些故事重新拉回了文字里。
国内的盘子稳了之后,中国网文就像水满了自然溢出来一样,开始往国外走,不过一开始走得并不顺,2014年之前,大多是把书印成纸本,在东南亚卖,能触达的人很有限。
直到RWX的Wuxiaworld上线,情况才变了,他翻译的是中国的武侠类网文,没想到在欧美火了那里本来有一群喜欢日本动漫、轻小说的人,看了中国网文后,不少人转了粉。
有个18岁的美国少年孔雪松,跟着建了个叫“GravityTales”的网站,后来把网站卖给了起点,用赚的钱给妈妈买了房;还有个台湾女性,辞了华尔街的工作,专门做网文翻译网站。
这些事听着像巧合,但其实是中国网文刚好补上了欧美市场的一块空白本来他们看的要么是本土畅销书,要么是日本的“小确幸”风格轻小说,而中国网文里的“小人物逆袭”,带着一股冲劲,刚好戳中了他们的兴趣点。
不过,网文想走得更远,有个坎一直绕不开翻译,懂中文又爱网文的外国人太少了,早期全靠粉丝自愿翻,速度慢还不稳定。
2015年有个叫LNMTL的网站试了机器翻译,虽然翻得不算完美,但好歹把量提了上去,后来还排到了海外阅读平台的第五名。
真正的突破是在2019年,推文科技搞出了专门的网文AI翻译系统,还拉了90多家文学网站一起出海,6000多部小说靠这个系统一键翻成了外文。
2024年的时候,起点国际光AI翻译的新书就多了3200多部,差不多占了一半;西班牙语、德语这些小语种的翻译书也多了起来,日本那边看的人涨得最快,差不多翻了一倍还多。
AI不光解决了翻译的问题,还帮网文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有些平台把小说里的狗血剧情剪成短视频,再用算法推给喜欢的人,看的人自然就多了。
回头看中国网文这一路,能在全球站住脚,靠的不是运气。
它最聪明的地方,是把互联网的玩法和写故事揉到了一起“起点模式”让写故事的人能赚到钱,也让看故事的人有话语权;出海的时候没硬推文化,而是先靠故事留住人;后来又用AI解决了语言的难题。
当然,现在也有挑战,比如韩国的文化产业靠着网剧、漫画追得紧。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网文已经不是简单卖故事了,它把写故事的“套路”、运营的模式都带了出去,还在国外培养本土作者。
如此看来,未来全球的网文市场,说不定会因为中国的这些尝试,变得更热闹,而文学这个原本被觉得“过气”的东西,也因为这些新玩法,重新在全世界找到了喜欢它的人。
来源:史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