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2025年光通信行业的成绩单,有个名字格外亮眼——中际旭创。上半年营收147.89亿元,同比涨超36%;归母净利润39.95亿元,直接飙了69.4%,净利润率更是冲到28.69%的高位。要知道,光模块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也就15%左右,这成绩简直是“降维打击”
打开2025年光通信行业的成绩单,有个名字格外亮眼——中际旭创。上半年营收147.89亿元,同比涨超36%;归母净利润39.95亿元,直接飙了69.4%,净利润率更是冲到28.69%的高位。要知道,光模块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也就15%左右,这成绩简直是“降维打击”。
更狠的是市场份额,2024年它拿下全球光模块23%的份额,稳坐第一把交椅,尤其是800G高端模块,全球每卖3个就有1个是它家的。现在不管是英伟达的GPU集群,还是微软的云数据中心,都离不开它的设备。很多人好奇,这家早年从山东龙口起家的企业,怎么就成了光通信领域的“全球冠军”?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它在光通信浪潮里闷声赚大钱的秘诀。
一、踩准浪潮:从“跟风者”到“弄潮儿”,选对赛道少走十年弯路
光模块这行,“方向错了,努力全白费”。中际旭创的第一波腾飞,全靠踩准了两次关键的行业转向,把“冷门赛道”走成了“黄金赛道”。
早十年前,光模块主要用在电信领域——就是咱们手机信号塔、运营商基站里的设备。那时候市场稳是稳,但技术迭代慢,利润薄得像纸,国内厂商都在拼价格,赚的是“辛苦钱”。2016年,中际旭创做了个当时没人看好的决定:花16.5亿元收购苏州旭创,把重心从电信市场彻底转到数据中心市场。
现在看这步棋简直是“神操作”,但当时没人能想到,云计算会这么快爆发。随着阿里、腾讯、亚马逊建数据中心,短视频、直播耗的流量越来越多,数据中心里的“数据传输管道”——光模块,需求一下子就起来了。2016-2020年,全球数据中心光模块市场规模从80亿元涨到240亿元,翻了3倍,中际旭创刚好卡在这个风口上,营收从12亿元飙到59亿元,5年涨了近5倍。
如果说第一次转向是“抓住机遇”,那第二次就是“预判未来”——押注AI算力。2022年ChatGPT火了之后,大家才发现,训练大模型需要上万台GPU连在一起工作,而每台GPU都得靠光模块传数据,速率越高、需求越大。就像你家宽带从100M升到1000M,路由器得跟着换,AI数据中心的“宽带”升级,光模块也得跟着迭代。
中际旭创早在2021年就开始布局800G光模块,比同行早了快一年。2023年AI算力需求爆发时,它已经能批量供货,而很多厂商还在调试生产线。2025年上半年,它的800G模块卖了73亿元,占营收一半以上,毛利率接近40%,比400G模块高了15个百分点。这就好比别人还在卖功能机,它已经开始卖智能手机,利润自然差一大截。
二、技术硬实力:不搞“花架子”,把“卡脖子”领域变成“护城河”
光模块行业不缺玩家,国内有新易盛、天孚通信,国外有Finisar、Coherent,但中际旭创能做到全球第一,靠的不是低价,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硬实力——别人做不出来的产品,它能做;别人能做的,它做得更便宜、更稳定。
1. 产品迭代:比市场快半拍,永远“提前备货”
光模块的生命周期特别短,3-5年就会更新一代,谁能先量产、先交付,谁就能掌握定价权。中际旭创在这方面的节奏,就像“提前交卷的学霸”。
2024年底,它全球首发1.6T光模块,比新易盛、Finisar早了6-12个月。这款产品有多牛?用了3nm工艺,单条“数据通道”每秒能传212.5G数据,延迟低到1纳秒——什么概念?比你眨一下眼睛快1亿倍,刚好满足特斯拉Dojo超级计算机的需求,一推出就拿下了英伟达GB300项目的订单。2025年第二季度,1.6T模块已经小批量发货,预计全年能贡献20亿元营收,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更关键的是,它还在“储备下一代技术”。现在行业都在赌CPO(共封装光学)技术,就是把光模块和芯片贴在一起,功耗能降30%,是未来AI数据中心的大趋势。中际旭创已经和英伟达联合开发出3.2T CPO原型机,计划2025年底试产,2027年营收占比能超15%。这种“800G放量、1.6T上量、CPO储备”的节奏,让它总能吃到行业升级的第一波红利。
2. 突破“卡脖子”:自己造芯片,把成本主动权握在手里
光模块的成本里,芯片占了60%以上,以前高端芯片全靠进口——美国Broadcom、日本Sumitomo的芯片,不仅贵,还经常断货。中际旭创的破局办法,就是自己搞硅光芯片。
硅光技术简单说,就是用做电脑CPU的硅材料做光芯片,比传统的化合物芯片成本低30%,还能大规模生产。但这技术难度极高,国内很多厂商试了几年都没突破。中际旭创从2018年就砸钱研发,组建了100多人的团队,光研发设备就花了8亿元。
现在它的硅光芯片良率已经达到95%,远超行业平均的85%,自给率45%,2027年要提到70%。举个例子,以前买国外的800G芯片,一片要80美元,自己造只要50美元,按每年卖100万片算,光芯片成本就能省30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不会再被“卡脖子”——2024年美国搞芯片限制时,很多厂商拿不到货,中际旭创因为有自研芯片,订单一点没受影响。
3. 专利“筑墙”:116项CPO专利,让对手绕不开
技术领先还不够,得用专利把优势“锁起来”。中际旭创现在有371项专利,其中195项是发明专利,光CPO相关的专利就有116项,是新易盛的2倍多。
最关键的是它的“散热结构专利”(US2024367285A1)——光模块工作时会发热,温度太高就会出故障,它设计的散热片能把温度降15℃,还不增加体积。现在同行要做高性能光模块,要么绕开这个设计(性能会下降),要么交专利费,等于被中际旭创卡住了脖子。
它还主动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比如和微软一起定义800G DR8+模块的规格,加入CPO MSA联盟。一旦标准被行业采纳,后续厂商都得按它的规则来,这才是最高级的“技术护城河”。
三、制造与供应链:被忽略的“隐形冠军”,把“产能”变成“竞争力”
很多人只看到中际旭创的技术牛,却没注意到它的制造和供应链能力——光模块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能批量造、造得稳、送得快,才是真本事。
1. 全球化产能:东南亚建厂,既避关税又降成本
光模块主要卖给北美云厂商,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关税,最高达25%。中际旭创早在2019年就开始在东南亚布局,现在形成了“马来西亚+泰国+国内”的产能格局,把风险降到最低。
马来西亚工厂是全球最大的光模块生产基地,每月能造200万只800G模块,支撑起全球30%的份额。这里的工人成本比国内低40%,还能避开美国关税,单只模块成本降了12%。泰国工厂专门做高端模块,月产能50万只,离客户近——从泰国发往美国加州,比从国内发快7天,紧急订单能做到“15天交付”,比同行快30%。
国内的铜陵三期产业园投资60亿元,2026年投产后能新增300万只高端模块产能,专门服务“东数西算”工程。这种“海外稳订单、国内拓增量”的布局,让它在关税和地缘风险面前游刃有余。
2. 智能制造:95%良率,把“废品率”变成“利润率”
光模块的生产精度要求极高,一颗芯片的瑕疵就会导致整个模块报废,良率直接决定利润。中际旭创的秘密武器,是全自动化生产线。
走进它的工厂,几乎看不到工人,全是机械臂在操作——从芯片贴装到测试,12道工序全自动化,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以前人工组装,良率只有85%,现在能做到95%。别小看这10个百分点的差距:按800G模块单只成本2000元算,每生产1000只,就能少亏20万元,一年生产1000万只,就是20亿元的利润差。
为了维持优势,它每年砸重金升级设备,2024年研发投入13.33亿元,占营收5.58%,1453人的研发团队里,有40%是制造工艺专家。这种“用技术提升制造效率”的思路,让它的成本比同行低15%-20%,在价格战里立于不败之地。
四、客户“绑定术”:从“卖产品”到“做伙伴”,把客户变成“护城河”
在B2B行业,客户粘性比什么都重要。中际旭创的客户策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把自己嵌入客户的供应链,让客户离不开它。
1. 绑定巨头:3-5年框架协议,锁定长期订单
北美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是光模块的主要买家,占全球市场的60%。中际旭创早在2018年就开始和这些巨头深度合作,签订3-5年的框架协议,提前锁定产能。
比如和亚马逊的协议里,不仅约定了每年的采购量(2025年100万只800G模块),还约定了价格浮动机制——原材料涨价时,模块价格可以上调5%-10%,保证自己的利润。这种“长期绑定”的好处是,即使行业波动,也有稳定的订单。2024年光模块价格下跌15%,但中际旭创因为有协议保护,营收反而涨了28%。
能拿到长期订单,靠的是“靠谱”。光模块一旦出故障,数据中心可能会停机,每分钟损失几十万元。中际旭创的模块故障率只有0.1%,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谷歌的工程师说:“用中际旭创的设备,我们不用天天盯着运维,省了很多心。”为了这份“靠谱”,客户愿意多付5%的溢价,毕竟比起停机损失,这点成本不算什么。
2. 定制化服务:客户要什么,就造什么
AI时代的光模块,不是“通用款”,而是“定制款”——每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一样,比如英伟达需要低延迟,微软需要高带宽,特斯拉需要耐高温。中际旭创的优势,就是能快速响应定制需求。
2023年特斯拉建Dojo超级计算机时,需要能在50℃高温下工作的1.6T模块(普通模块只能耐40℃)。中际旭创的研发团队3个月就拿出了样品,比同行快了2个月,顺利拿下10亿元订单。为了满足英伟达GB300的低延迟需求,它专门开发了“无缓存传输技术”,把延迟从2纳秒降到1纳秒,成为英伟达的核心供应商。
这种“定制化能力”,让它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2025年上半年,定制化模块占营收的35%,毛利率42%,比通用模块高8个百分点。
3. 国内市场:抓住“东数西算”,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在巩固海外市场的同时,中际旭创也没放过国内机会。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国内要建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光模块需求一下子就起来了。
它专门针对国内客户开发了“低成本800G模块”,价格比海外版低20%,但性能满足国内数据中心需求。2025年上半年,它在国内拿下180亿元订单,和阿里云、字节跳动签订了长期协议。现在国内收入占比虽然只有13.66%,但增速高达89%,已经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五、财务“健康度”:高增长背后,是真金白银的利润
漂亮的业绩数据,背后是健康的财务逻辑。中际旭创的增长不是“虚胖”,而是靠“高端产品提毛利、降本增效控成本”,赚的是真金白银。
从收入结构看,高端产品占比越来越高。2024年800G模块占营收60%,毛利率36.5%;2025年上半年,800G毛利率接近40%,带动综合毛利率升到39.33%。反观同行,新易盛的800G占比只有45%,毛利率32%,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现金流更能说明问题。2025年上半年,它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2.18亿元,同比涨了232%,和净利润的比例是1:1.2——这意味着赚的利润都变成了现金,不是账面数字。充足的现金流又能反哺研发和产能,2025年它计划投入40亿元建CPO产线,研发费用率保持在8%-10%,形成“研发→技术→利润→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机构预测,未来5年中际旭创营收年均增速能达35%,2029年突破800亿元,毛利率升至45%。这种“高增长+高盈利”的双重属性,在制造业里很少见。
六、风险与挑战:光环之下,这些“坑”不能忽视
当然,中际旭创也不是没有风险。光环之下,这些潜在的“坑”可能会影响它的增长节奏,值得关注。
第一个风险是“技术路线之争”。现在行业都在赌CPO技术,但如果CPO成熟速度比预期快,可能会加速传统可插拔模块的淘汰。中际旭创虽然在CPO领域领先,但仍需平衡“可插拔+CPO”的投入,一旦押错宝,可能会错失先机。另外,硅光技术在高频响应上还不如传统EML芯片,如何突破单波200G的限制,是它必须解决的难题。
第二个风险是“竞争加剧”。看到中际旭创赚钱,越来越多厂商开始涌入高端市场。新易盛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高达355%,800G模块产能很快就会追上;华为也开始发力光模块,凭借国内客户优势,可能会分走一部分订单。随着更多玩家进入,800G模块价格每年下跌15%,如何维持毛利率,是对中际旭创的考验。
第三个风险是“地缘政治”。它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80%,如果美国扩大关税范围,或者限制AI相关光模块出口,即使有东南亚产能,成本也会增加。另外,高端EML芯片仍依赖进口,如果海外供应商断货,可能会影响产能。
七、结语:中际旭创的故事,给硬科技企业的3个启示
复盘中际旭创的成长路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踩准了行业浪潮、筑牢了技术壁垒、做深了客户绑定,这三大支柱共同撑起了它的“全球冠军”地位。
从行业视角看,中际旭创的故事,其实是中国硬科技企业突围的缩影: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不要怕“啃硬骨头”,只要坚持长期主义,把钱和精力投入到核心技术上,就能从“跟跑”变成“领跑”;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利润,要提前预判行业趋势,踩准关键转向;更要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从“卖产品”升级为“做伙伴”,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当然,未来的路还很长,技术迭代、竞争加剧、地缘风险都是挑战。但从目前的布局来看,中际旭创已经做好了准备——1.6T模块量产、CPO试产、国内市场开拓,这些动作都在为下一轮增长蓄力。
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来说,中际旭创的启示更直接:在AI、光通信这些“硬科技”赛道上,真正有技术、有产能、有客户的企业,才能在浪潮中持续腾飞。而那些只想赚快钱、搞“花架子”的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中际旭创的故事还在继续,它能否在CPO时代继续领跑?咱们拭目以待。
来源:遇见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