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1日,中超领头羊上海海港和成都蓉城居然在亚冠赛场上双双0-2惨败,两队加起来全场才两次射正,这到底是中超球队太弱,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想赢?
2025年10月21日,中超领头羊上海海港和成都蓉城居然在亚冠赛场上双双0-2惨败,两队加起来全场才两次射正,这到底是中超球队太弱,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想赢?
说实话,恒大没了,再也不看中超了
2013年广州恒大靠客场进球压倒首尔FC拿亚冠的时候,那阵容在亚洲确实够唬人。
孔卡、穆里奇、埃尔克森这几位南美外援包办了淘汰赛八成进球,郑智、孙祥这些国脚则在旁边打下手。
这就是靠钱砸出来的“资源垄断,那年恒大外援开销占全队预算的76%,比日韩球队阔气多了。
这招短期好使,但副作用明显,本土球员习惯了抱外援大腿,自己该练的功夫全荒废了。
等到2025年亚冠第三轮,上海海港虽然也有外援撑场面,但和恒大当年已不在一个档次。
对日本町田泽维亚时全场就一脚射正,控球率还不到四成,替补傅欢甚至友情赠送乌龙助攻。
这局面不光怪外援水平掉线,更暴露了中超球队阵容的单薄,海港替补球员场均触球比主力少37%,关键传球成功率低29%。
为了在中超争冠,球队不得不让颜骏凌、王燊超等核心轮休,结果亚冠直接崩盘。
这种“主力下场就垮”的毛病,在双线作战时简直要命。
山东鲁能在亚冠的历史,简直就像一本“惨案教科书”,每隔几年就准时上演一次大败,2005年0-7输给伊蒂哈德,2015年两次1-4不敌全北现代,2022年又0-7被大邱FC血洗。
这种周期性溃败的根子,说穿了就是青训体系长期摆烂。
鲁能足校虽然吹嘘培养了超过300名职业球员,但真正能在一线队混出头的还不到5%。
到了2025年亚冠小组赛,鲁能派上一帮青年军,结果0-7惨败后,全队平均年龄才20岁,可多数人连职业联赛都没怎么踢过,甚至出现停球能停出五米远的业余失误,这水平也是够幽默的。
这种青训的尴尬在中超是普遍现象,中足联最近干脆把俱乐部梯队数量要求从6支砍到3支,青训投入也压到10%,这波操作简直像在说“青训嘛,凑合就行”。
跟日本J联赛比,中超俱乐部的青训支出只有人家的五分之一,而且70%的钱都花在18岁以上的梯队上,压根不重视小孩儿的基础培养。
结果就是,当海港、蓉城这些队在亚冠被迫用替补时,那帮“半成品”根本扛不住战术任务,比如蓉城本赛季亚冠出场的U23球员里,只有一个人在联赛中出场超过10次,这局面想想就有点讽刺。
2025年亚冠名额缩水到“1+1+1”,直接原因是中超在亚足联的排名滑到了亚洲第八,连泰国联赛都骑到头上去了。
这种下滑可不是什么意外,而是长期搞“伪职业化”的必然结局,说起来还挺讽刺的。
中国足协虽然推了中性名改革,但大多数俱乐部还是老样子,靠着地方政府输血过日子。
2025赛季中超前六名的球队里,有五家的母公司是国有企业,投钱更多是为了政绩好看,而不是真指望赚钱,这种玩法自然让俱乐部缺乏可持续性,政策一变或经济风吹草动,就立马现原形。
比如上海海港,奥斯卡一走,一线队投入就从8亿元暴跌到3亿元,球队实力直接打回原形。
球迷也开始用脚投票了,虽然2025赛季首轮场均上座率反弹到2.7万人,但那主要是新球场开张带来的短暂热闹。
长远来看,中超的观赛人次已经连续五年下滑,年轻球迷比例还不到30%。
当广州恒大、江苏苏宁这种冠军队伍都因为没钱而解散时,球迷对联赛的信任基本就垮了。
就像个资深球迷在论坛里吐槽的,“恒大时代好歹还能盼个亚冠冠军,现在的中超,连输球都输得没皮没脸。”
中超这会儿正忙着应付亚冠赛场上的惨败和球迷不断流失的双重麻烦,再不改革恐怕真要凉了。
隔壁日本J联赛倒是混得风生水起,他们的“地域密着型”模式把俱乐部和社区捆得死死的,青训投入常年占25%以上,转会收入在2024年高达1.2亿欧元,足足是中超的四倍,这差距,简直像在嘲笑咱们的钱都白花了。
具体到中超自己,得在三个方面动真格,一是重建青训,从U8到U21的梯队全得配齐,强制俱乐部青训预算不能少于总开支的15%,还把青训成绩当联赛准入的门槛,顺便学学德国的“双元制”,让踢球的孩子别光练脚不读书;二是调整外援政策,名额从7个砍到5个,但提高工资上限,专找那些能当核心的狠角色,比如J联赛的相马勇纪,这赛季亚冠已经刷了5球3助攻,比海港、蓉城那帮外援强了不止一星半点;三是完善联赛结构,搞个升降级附加赛增加点悬念,把联赛分红和亚冠表现挂钩,逼球队出去别丢人,再推动俱乐部股权多元化,省得总吊在一个金主身上。
对内窝里横,对外举白旗
2025年10月21日,亚冠精英联赛第三轮,中超的领头羊上海海港和成都蓉城,各自在主场以0-2的比分输掉了比赛。
整场比赛,两队加起来只有两次射正球门,控球率、进攻三区传球成功率这些关键数据也全面落后。
这个结果看着挺意外,但其实一点都不稀奇,正好把中超球队那种“窝里横”的本质给暴露了,当时国内联赛争冠正打得火热,海港和蓉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轮换主力阵容,结果在亚冠赛场上,替补阵容就直接崩盘了,海港的替补阵容传球成功率比主力下降了18%,防守拦截次数少了23%;而蓉城派出的全华班首发,在马来西亚柔佛DT的八名外援面前,简直像业余队一样毫无还手之力。
这种“主力全上还能勉强应付,一轮换就彻底垮掉”的现象,明明白白地揭示了中超球队的致命弱点,他们过度依赖外援和核心球员的个人能力,比如海港的奥斯卡、蓉城的费利佩,在国内联赛靠这一套还能碾压对手,但到了亚冠赛场,当日韩球队靠着成熟的战术体系实现全阵容作战时,中超的替补球员因为长期缺乏高质量比赛的锻炼,根本执行不了什么战术任务。
中超在亚足联2024-2025赛季的技术积分排名中拿了54.682分,排在亚洲第八,愣是被泰超给超了过去。
这下可好,2026-2027赛季的亚冠名额直接从“2+1+1”缩水成了“1+1+1”。
这名额变少可不是什么意外,而是中超球队近五年在亚冠赛场上越踢越蔫的必然下场,2024-2025赛季,三支中超队在亚冠精英联赛里只勉强赢了2场、平了2场、输了6场;尤其是对上日本球队,客场打了7次,就平了1回、输了6回,让人家灌了21个球。
再往前倒,2023-2024赛季,中超的冠亚军上海海港和上海申花,全在16强就歇菜了,技术积分就这么悄没声儿地被泰超甩在了后头。
技术积分这东西,说白了就是看亚冠参赛队的成绩。
现在沙特联赛靠着“砸钱加外援”混得风生水起,日本J联赛凭青训体系稳如老狗,韩国K联赛靠战术执行力持续输出,可中超呢?
偏偏陷在联赛生态畸形的恶性循环里出不来,过度依赖外援,搞得本土球员能力退化;青训投入寒酸,只占俱乐部总支出的5%,人才断档断得明明白白;联赛赛制还和亚冠的跨年度赛制打架,让球队消耗得更厉害。
这种“窝里横”的套路,终究让中超在亚洲赛场上彻底没了脾气。
中超这个“6555”外援政策,听起来好像是在限制外援,结果却让球队更离不开那几个核心外援了。
2025年,海港和蓉城的外援进球占了七成以上,本土球员在进攻端基本成了摆设。
这招挺绝的,外援一休息或受伤,整个进攻就垮了,比如海港在亚冠对町田泽维亚时,缺了莱昂纳多,中场就跟断了电似的。
本土球员呢,长期在关键比赛里打酱油,战术和技术自然原地踏步。
反观日本J联赛,人家轮换外援跟玩儿似的,靠本土球员的传控体系照样转得溜,这大概就是中超最缺的那个“操作系统”吧。
青训方面,中国足协2017年就说了俱乐部青训投入不能低于15%,但实际连5%都不到,这规定就跟闹着玩一样。
日本那边,J联赛俱乐部平均投25%,还有从U12到U23的完整联赛,每年青少年比赛超过200场。
差距立马显现,2025年亚冠,中超的U23球员出场时间不到15%,还多是垃圾时间上去凑数,而日本町田泽维亚的20岁前锋相马勇纪已经成了球队大腿。
青训搞成这样,需要换人时自然抓瞎。
赛程设计也是个笑话,中超非要搞非跨年赛制,亚冠却是跨年的,2025年亚冠从9月打到第二年2月,正好和中超10月的争冠关键期撞车,害得海港和蓉城在亚冠重要比赛里只能派替补。
这问题不是无解,日本J联赛2026年就改跨年了,韩国K联赛也会灵活调赛程。
可中超管理者呢,忙着赚快钱,把赛程压得紧紧的,球队累得半死,协调机制?不存在的。
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输得挺难看的,说到底不只是技战术不如人,整个联赛的底子都差了一截。
你看马来西亚的柔佛DT,报名名单里塞了17个外援加7个归化,就算轮换也能摆出8个外援首发,这些人单拎出来都比中超的替补能打。
日本的町田泽维亚,在J联赛也就是个中游队,可人家自己青训出来的球员,比如那个中场森下龙矢,跟外援配合起来那股顺滑劲儿,中超球队压根比不了。
亚冠现在改成精英联赛了,小组赛要踢8轮,淘汰赛还是赛会制,对球队板凳深度要求更高。
2025赛季才踢了3场,中超主力已经累得够呛,日韩球队倒靠轮换撑得住。
这差距以后只会越拉越大,沙特联赛靠着7外援政策和大把钞票狂买球星,日本J联赛靠青训和战术体系闷声发财,中超要是继续满足于“窝里横”,那在亚洲足坛大概就只能当个陪跑的配角了。
中国足球又准备折腾一番了,外援政策要调整,比如出场人数从“6555”改成“5444”,好让本土球员在中场、前锋这些关键位置多干点活,别老指望外援个人表演;还打算抄日本作业,搞个“技术流”战术,从青训到一线队统一打法,免得战术体系支离破碎。
青训方面,要求俱乐部硬性拿出15%的投入,建一套从U12到U23的全国联赛,和校园足球凑一块儿;学日本“选拔队”那套,靠国际赛和留洋计划找好苗子,顺带治治虚报年龄、“以大打小”的老毛病。
联赛赛制也改,中超变成跨年度的,方便对接亚冠;赛程灵活点,亚冠关键时期给球队轮空或延期,再模仿J联赛的“联赛加杯赛”双轨制,多安排比赛练练球员的多线作战能力。
这些主意听着挺周全,就不知道实际效果会不会又沦为纸上谈兵。
来源:听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