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6小龙要火?下一个寒武纪或在这,11月前有望冒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5 11:33 1

摘要:前几天跟做芯片贸易的老吴聊天,他神秘兮兮地说:“今年半导体圈的第二波机会,大概率在存储芯片上,尤其是国内那6家‘小龙’,11月前说不定能像去年寒武纪那样,杀出重围!”我当时还吐槽他“又吹票”,结果他翻出最近的订单记录,我才发现——这事儿还真不是瞎掰,存储芯片行

前几天跟做芯片贸易的老吴聊天,他神秘兮兮地说:“今年半导体圈的第二波机会,大概率在存储芯片上,尤其是国内那6家‘小龙’,11月前说不定能像去年寒武纪那样,杀出重围!”我当时还吐槽他“又吹票”,结果他翻出最近的订单记录,我才发现——这事儿还真不是瞎掰,存储芯片行业最近确实在回暖,6家国产企业也各有突破,势头正劲。

先把“存储芯片”说透,别觉得它是啥高大上的玩意儿。说白了,它就是电子设备的“粮仓”——你手机存照片、视频,靠它;电脑存文件、软件,靠它;AI服务器跑大模型、存海量数据,更得靠它。没有存储芯片,手机就是块不能存东西的板砖,电脑开了机也没法用,它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刚需部件”,缺不了。

以前这“粮仓”的生意,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比如三星、SK海力士、美光,国内企业只能做些低端货,利润薄得像纸。但从今年三季度开始,风向慢慢变了——全球存储芯片价格止跌回升,DRAM(动态存储,电脑、服务器用得多)价格环比涨了5%,NAND Flash(闪存,手机、U盘用得多)涨了3%,这是近一年来首次连续上涨,说明行业“熬出头了”,从“跌不停”转到“慢慢回暖”。

而国内的6家存储芯片企业,被业内叫做“6小龙”,最近也跟着“翻身”了。这6家不是扎堆做同一件事,而是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发力,像搭积木似的把国产存储的盘子撑起来:有的专攻DRAM,有的做NAND Flash,还有的做存储控制器(相当于芯片的“大脑”,管数据存取速度)。以前这些环节全靠进口,现在它们慢慢把技术攻下来了,订单也跟着多了起来。

比如有家做存储控制器的企业,以前国外同类产品卖100块,它家的技术追上来后,只卖80块,性能还不差,国内服务器厂商抢着下单,最近订单排到了年底;还有家做NAND Flash的,新推出的芯片容量比以前大了一倍,能耗却降了15%,手机厂商已经开始试用;还有的在DRAM领域突破了关键技术,虽然还在试产,但已经打破了国外垄断,不用再看别人脸色拿货。

为啥说它们可能成“下一个寒武纪”?不是说股价会像寒武纪那样暴涨,而是它们踩中了“国产替代+行业回暖”的双风口,这跟去年寒武纪靠AI芯片风口起来的逻辑很像。但比寒武纪更实在的是,存储芯片是“刚需中的刚需”,不是靠概念炒起来的,是真有市场、真有订单,能落到业绩上。

可能有人会问:“以前国产存储也喊过口号,最后不也没起来?这次不一样吗?”还真不一样,这次有三个实打实的逻辑撑着,这才是“6小龙”能冒头的关键,也是区别于以往的核心。

第一个逻辑:国外“卡脖子”逼出国产替代加速度。以前咱们存储芯片80%靠进口,去年美光部分产品被限制后,国内厂商才意识到“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不管是服务器厂商、手机厂商,还是数据中心,都开始主动找国产存储企业合作,给了“6小龙”试错和成长的机会。就像以前大家都买进口水果,后来进口受限,国产水果慢慢就被认可了,存储芯片也是这个理。

现在国内企业的产品,虽然跟三星、美光还有差距,但在中低端市场已经能用了,而且价格便宜,厂商们愿意用“性价比”换“自主可控”,这就给了“6小龙”活下去、长大的空间。以前它们没订单、没资金,技术难进步;现在订单多了,能赚钱投入研发,技术又能再升级,形成了“订单—研发—再订单”的良性循环。

第二个逻辑:行业回暖带来的“量价齐升”。前两年存储芯片价格跌得厉害,企业亏着本卖,就算有订单也不赚钱;现在价格回暖,加上下游需求起来了(AI服务器、手机、汽车电子都需要更多存储),“6小龙”既能卖得多,又能卖得贵一点,利润自然就有了盼头。

比如某“小龙”企业,二季度还在亏损,三季度因为价格涨了、订单多了,已经开始盈利;还有的企业,三季度营收同比涨了20%,虽然还没赚大钱,但至少走出了亏损的泥潭。这跟以前“光有概念没业绩”不一样,现在是“行业回暖+订单增加”,业绩能慢慢兑现,不是画大饼。

第三个逻辑:技术突破不再是“纸上谈兵”。以前国产存储喊技术突破,大多是实验室里的成果,没法量产;现在不一样,“6小龙”的技术已经能落地量产了。比如某企业的DRAM芯片,良率(能正常使用的比例)从去年的60%提到了现在的85%,达到了量产标准;还有的NAND Flash芯片,已经能稳定供应给消费电子厂商,不是“样品级”的东西,是真能装到设备里卖的。

技术能量产,才叫真突破,不然就是“实验室里的玩具”。现在“6小龙”不仅能量产,还能根据客户需求改产品,比如给AI服务器定制高速度的存储芯片,这说明它们不是“只会仿造”,而是有了自己的研发和定制能力,这才是能长久发展的底气。

老吴说,最近他接触的几个服务器厂商,都在跟“6小龙”谈长期合作,以前是“试试看”,现在是“批量下单”。这就是行业的真实变化,不是炒概念,是真金白银的订单在增加,企业在慢慢长大。

可能有人会犯嘀咕:“行业回暖会不会是短期的?万一价格又跌了咋办?”从目前看,短期跌回去的概率不大。一方面,下游需求在涨,AI服务器、汽车电子对存储的需求只会多不会少;另一方面,国外大厂比如三星、SK海力士开始减产,供应量少了,价格就能稳住。供需两端一凑,行业回暖至少能持续到明年,“6小龙”有足够的时间抢市场、做业绩。

还有个点很多人没注意到,现在“6小龙”的估值都不高,比起那些炒到几百倍的AI股,它们的市盈率大多在50倍以下,有的甚至才30倍,安全垫比较厚。就算短期回调,也跌不到哪儿去,不像有些热点股,一跌就腰斩。

当然,也不是说“6小龙”都能成,肯定有跑得快、跑得慢的,甚至有的可能被淘汰。但整个国产存储芯片赛道,已经从“没人看好”转到“慢慢被认可”,这是大趋势。就像2019年的国产电池,当时也有很多质疑,但后来跟着新能源汽车一起起来了,现在成了全球龙头。存储芯片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只要国产替代不停、行业回暖不歇,“6小龙”里迟早会跑出真正的龙头。

大家觉得国产存储芯片,最快能在哪些领域替代进口?是手机、电脑,还是AI服务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是寒星,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寒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