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喝一小杯,我吃着降压药呢,没事。”在家庭聚会上,62岁的周先生端起酒杯,不顾子女劝阻抿了一口白酒。他患高血压8年,平时血压控制得还算稳定,总觉得“少喝点酒不碍事”。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3.3亿,其中近40%的患者存在饮酒习惯,很多
“就喝一小杯,我吃着降压药呢,没事。”在家庭聚会上,62岁的周先生端起酒杯,不顾子女劝阻抿了一口白酒。他患高血压8年,平时血压控制得还算稳定,总觉得“少喝点酒不碍事”。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3.3亿,其中近40%的患者存在饮酒习惯,很多人抱着“吃药就能抵消酒的危害”的侥幸心理,却不知这种行为正在给心脑血管埋下“定时炸弹”。
“高血压患者饮酒,就像在燃烧的柴火上浇油。”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教授的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临床数据显示,饮酒是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每年因饮酒引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占急诊抢救病例的25%以上。酒精与血压的关联,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那些看似“ harmless ”的“小酌”,实则暗藏风险。
酒精与血压:不只是“升高”那么简单
55岁的王先生有10年高血压病史,平时规律服用氨氯地平,血压稳定在130/85mmHg左右。上个月公司聚餐,他经不住同事劝酒,喝了半斤白酒。聚餐中途,他突然感到头晕、心慌,测血压发现高达180/110mmHg,被紧急送医。检查显示,他因血压骤升引发了轻度脑出血,幸好抢救及时才脱离危险。
酒精对血压的影响,并非“喝了就升、醒了就降”的短期作用,而是会形成持续性干扰。国际高血压联盟的研究数据表明,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30克(约等于2两50度白酒、750毫升啤酒或200毫升红酒),收缩压会平均升高5-10mmHg,舒张压升高3-6mmHg。不要小看这几毫米汞柱的变化,血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会增加49%,心肌梗死的风险会增加26%。
更危险的是,酒精会与降压药发生相互作用,削弱药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张教授解释,像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钙通道阻滞剂,与酒精同服时,会增强血管扩张作用,导致血压大幅波动,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突然站立时会头晕、晕厥;而利尿剂类降压药与酒精同服,会加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王先生正是因为饮酒后,氨氯地平的血管扩张作用被增强,才导致血压骤升引发脑出血。
此外,酒精还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一步升高血压。同时,饮酒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夜间血压不降反升,形成“反勺型血压”,这种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的损伤更大。很多人觉得“喝点酒助眠”,殊不知这种睡眠多为浅睡眠,会让血压在夜间持续处于高位,加重心脏和血管负担。
高血压患者饮酒“6不喝”,守住健康底线
张教授强调,从医学角度出发,高血压患者最安全的选择是完全戒酒。但考虑到社交场合的实际需求,若实在无法避免,必须守住以下6条底线,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不喝烈酒是首要原则。白酒、威士忌、白兰地等烈酒的酒精浓度普遍在40%以上,对血管的刺激极强。同样饮用量下,烈酒中的酒精会更快进入血液,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飙升。临床中,因喝白酒引发高血压急症的患者,占饮酒相关病例的70%以上。建议若必须饮酒,可选择酒精浓度低于10%的低度酒,且摄入量需严格控制。
不喝空腹酒是重要保障。空腹时胃黏膜吸收酒精的速度比饱腹时快3-5倍,酒精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浓度,极易引发血压骤升。空腹饮酒还会刺激胃黏膜,引发急性胃炎,同时加速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饮酒前应先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肉类等,这些食物能延缓酒精吸收,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不喝混酒是关键禁忌。“红酒配白酒,喝完更爽口”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同种类的酒混合饮用,会增加酒精的吸收速度,同时不同酒中的添加剂、杂醇油等物质会相互作用,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引发头痛、恶心等不适,还会导致血压波动更剧烈。有研究显示,混合饮酒者的血压波动幅度,是单一饮酒者的2倍以上。
不喝“压酒”是常见误区。有些患者觉得“吃完降压药血压偏低,喝点酒能把血压‘压一压’”,这种想法完全错误。降压药的作用是调节血管张力、稳定血压,而酒精是通过刺激血管扩张来暂时降低血压,两者作用机制不同,混合后会导致血压失控。曾有患者因服药后血压稍低,喝了一杯酒,结果血压降至80/50mmHg,出现晕厥摔倒,导致颅内出血。
不喝“劝的酒”是自我保护。酒桌上的劝酒文化往往让人难以拒绝,但被动饮酒时,人们更容易超出自身承受范围。高血压患者应提前做好准备,可随身携带降压药说明书,告知他人自己的病情;也可提前准备无糖茶、苏打水等替代饮品,既不扫场合兴致,又能守住健康底线。真正的朋友,不会拿他人的健康开玩笑。
不喝“自欺酒”是理性认知。“红酒含多酚,有益心脏”的说法被很多人当作饮酒的借口,但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极低,远不足以抵消酒精的危害。要获得同等剂量的多酚,需要饮用数十瓶红酒,此时酒精带来的伤害早已远超多酚的益处。所谓“每天小酌有益健康”,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完全不成立。
“酒量好”不是优势,是身体在“默默受损”
“我喝酒脸不红、不头晕,酒量好得很,血压也没高过。”48岁的刘先生常以此为傲,直到单位体检时发现血压已达145/95mmHg,被诊断为高血压前期。他很疑惑,自己酒量不错,怎么会得高血压?
张教授解释,所谓“酒量好”,其实是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的表现。酒精进入人体后,先转化为乙醛,再通过乙醛脱氢酶转化为乙酸排出体外。乙醛脱氢酶活性低的人,乙醛代谢速度慢,会在体内蓄积,导致血管扩张、脸红、头晕等反应;而有些人酶活性极低,乙醛无法及时代谢,反而不会出现明显反应,但这并不代表酒精没有伤害,反而会让乙醛在体内持续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发病风险。
东亚人群中,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的比例高达40%以上,这也是我国高血压患者中饮酒人群比例较高的原因之一。这些“酒量好”的人,往往因为没有明显不适,就过量饮酒,等到出现头痛、胸闷等症状时,血管已经受损严重,血压也已难以控制。刘先生正是因为长期饮酒,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弹性下降,才发展为高血压前期。
此外,长期饮酒还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这些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酒精本身热量较高,每克酒精约含7千卡热量,长期饮酒容易引发肥胖;同时,酒精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甘油三酯升高,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很多饮酒的高血压患者,不仅血压难控制,还伴有肥胖、高血脂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别让“面子”,输掉健康
在我国的社交文化中,酒桌往往被视为沟通感情、拓展人脉的重要场合,很多人觉得“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甚至把“能喝”当作一种能力。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健康永远比面子重要。
60岁的陈先生曾是酒桌上的“常客”,患高血压后依然改不了喝酒的习惯,每次都以“不好意思拒绝”为由过量饮酒。去年冬天,他在一次酒局后突发心肌梗死,抢救后安装了3个心脏支架。如今他彻底戒酒,每次聚会都以茶代酒,他说:“以前觉得不喝酒没面子,现在才明白,健康没了,什么面子都没用。”
拒绝饮酒其实有很多得体的方式:可以提前向组织者说明自己的高血压病情,多数人都会理解;也可以主动为大家倒茶、添菜,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随身携带医生开具的“禁酒证明”,用专业建议作为挡箭牌。真正的社交,靠的是真诚和能力,而非酒量。
在某医院心内科的病房里,刚做完脑出血手术的周先生,看着床边的降压药,懊悔不已。他终于明白,那些“少喝点没事”的侥幸,那些“碍于情面”的妥协,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高血压不是“绝症”,但它需要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而戒酒,就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身边有高血压还在饮酒的朋友,不妨把这些知识分享给他们,一句提醒,可能就能帮他们避开生命危险。
来源:曹闻新视界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