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以来,毕节市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实事的头号工程来谋划部署,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在技能培训、岗位开发、优化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千方百计稳住“最大的民生”。
“十四五”以来,毕节市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实事的头号工程来谋划部署,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在技能培训、岗位开发、优化服务、政策支持等方面精准发力,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千方百计稳住“最大的民生”。
“十四五”以来,毕节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35万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8.0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6.21万人。
2025年广州市天河区—毕节市七星关区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
激活动能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高质量就业
一技在身,胜握千金。为进一步提升群众职业技能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毕节启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行“揭榜挂帅”项目化技能培训模式,牵头建立并实体化运行贵州省轻纺就业培训联盟,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群体,组团式、模块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模式,培训项目进一步贴近市场需求。
“学员们考试合格拿到证书后,推荐他们到贵阳、广州、上海等地企业就业。”9月12日,在织金县零工市场培训室,一场养老护理专项技能培训正在开展,学员们分组进行实操,培训教师孔云在一旁认真指导。这样的场景,在毕节各地培训基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织金县零工市场培训室
同时,毕节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企业、院校合作,持续举办粤黔校企合作“订单班”,推动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围绕“毕节建工”“毕节织工”“毕节乡厨”“毕节康护”“毕节农技”五大劳务品牌,以及“乌江百里苗绣(毕节苗绣)”“毕节乌蒙建筑工”“毕节带岗主播”“黔诚智慧康养”4个省级劳务品牌,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有地域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掌握一技之长,就业更稳。”家住威宁自治县哲觉镇的王祥显曾就读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并进入粤黔校企合作“订单班”——广东技工·广州港班,学习港口机械操作与维护。毕业后,他进入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集装箱码头分公司,现已是一名技术娴熟的操作工,年收入逾8万元。
百里杜鹃管理区戛木管理区叉车驾驶技能培训(图源:微信公众号“百里杜鹃发布”)
五年来,毕节市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抓手,通过加强新业态新职业培训、乡村振兴基层骨干培训、青年群体技能培训以及提升企业职工技能、培育劳务品牌、积极搭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等方式,全力推进技能培训,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目前,全市共有4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所职业院校、7家技工院校、69家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十四五”以来,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5.61万人次。
就业优先千方百计稳住“最大的民生”
岗位是就业的“源头活水”。“十四五”以来,毕节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壮大市场主体等方式,促进劳动力由“出远门”向“在家门”转变。
走进位于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的贵州黔西汇璟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缝纫机不停运转,务工群众正紧锣密鼓地赶制订单。
工人在黔西经济开发区一家服饰企业车间生产线上作业
2018年,该公司总经理李顺带着积蓄与技术回到黔西市创办服饰加工车间。由于缺乏稳定客源、本土市场经验不足等,创业过程艰难。2019年,在黔西市人社局的帮助下,他们将车间迁入易地搬迁小区锦绣社区。如今,凭借“款式新颖、价格亲民、送货上门”等优势,该公司拿到诸多订单,生产旺季时,车间的机器从清晨到深夜转动不停。
得益于政府的有力扶持,该公司实现持续发展,有效保障了易地搬迁小区4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带着孩子不好出去打工,在‘毕就业’小程序上看到这家公司在招人就来应聘,入职后收入稳定,方便顾家。”易地搬迁群众史筛群笑着说。
在毕节,通过创业带动群众就业的例子还有很多。“十四五”期间,全市共认定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4个、培育农民工创业示范园10个、在各县(市、区)共建粤黔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14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场租补贴13.39亿元,扶持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78万人。
劳务输出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就业途径。毕节充分发挥25个驻外劳务协作站、27个“山海心连之家”外出务工人员服务驿站、务工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入企探岗、线上寻岗、平台找岗等方式,广泛收集、推送东部企业岗位信息,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就业。
搭台织网全方位服务拓宽“就业半径”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保障。毕节坚持“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在哪里”的思路,在城市社区、产业园区周边等人员密集、交通便利区域,科学布局零工市场。
“有没有可以带回家去做的手工活?”日前,在黔西市零工市场内,居民王燕到综合服务前台咨询工作人员。
“请稍等,我查询一下。”随即,工作人员通过零工市场线上系统查询到黔西数据线加工厂负责人的电话后,拨通电话询问情况。当日,王燕成功从数据加工厂带回一批手工物件。“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时间灵活还轻松,真是省心又高效。”王燕说。
七星关区零工市场
2022年,毕节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营”模式,按“一县一零工市场”标准建成县级零工市场9个;配套建成线上“毕节零工市场”平台,形成“线下阵地+线上平台”的双轨运营机制,为灵活就业人员和用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建设集岗位推介、政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就业信息平台,不断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截至目前,累计收集、发布零工岗位信息23.06万条。
开发建成涵盖信息管理、求职招聘、岗位推荐、政策宣传的“毕就业”信息平台,同步搭建“码上解忧”“码上培训”“码上维权”等服务平台,以“毕节市劳动力大数据平台”为载体,汇聚全市劳动力数据,累计服务55.33万人次。同时,紧扣新时代网络直播发展趋势,开展“千村直播”带岗大赛活动,推动招聘求职实现“云上对接”。
“十四五”以来,毕节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数字赋能为手段,智慧就业为目标,不断强化要件支撑、要素保障,探索建设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取得亮眼的成绩:2022年,毕节市“千村直播”带岗大赛获全国“第二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三等奖”;2023年,毕节市成功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城市;2024年,威宁自治县零工市场解决就业难题案例被评为“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精准施策温暖护航重点群体走好就业路
在乌蒙农工同心人力资源产业园的“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模式下,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李嘉兴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杨长通过七星关区阳山基地开展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训练班实现就业……他们的故事,折射出“十四五”期间,毕节市就业支持体系覆盖重点群体、托举民生幸福的温暖底色。
五年来,毕节聚焦政策扶持、岗位推荐、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健全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群体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毕节市高校校园专场招聘会(江子钰 摄)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毕节市人社局联合市教育局等部门出台政策文件,千方百计促进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完善政策重点支持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实施“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持续开展城市联合招聘、毕节市高校校园专场招聘会、“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提供岗位信息;实施青年就业见习千岗募集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拓展管理类、技术技能类等见习岗位,组织开展创业项目展示、创业路演观摩、创业园区参观等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同时,加大脱贫劳动力、搬迁劳动力、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就业监测和跟踪帮扶力度。
截至目前,全市共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近90万人、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近16万人;扶持认定433个就业帮扶车间(基地),促进1万余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聚焦各类就业困难人员送服务、送政策、强保障。目前,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1万人左右。
如今,毕节正用一项项精准务实的政策与一次次温暖人心的行动,为群众筑起一张坚实而细密的就业保障网。
迈向新征程,毕节将立足人力资源大市实际,加力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加快构建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让就业之路成为群众的幸福之路。
作者:滕 露
编辑:廖 玲 责 编:杨小旗
编审:王 韵 总监制:张晓佳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来源:毕节发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