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一位拥有集体土地宅基地证的咨询人,其房屋面积每层达200㎡ ,十多年前当地启动拆迁项目。然而,由于对房屋面积认定存在争议,双方未能就补偿事宜达成一致。多年来,周边房屋陆续拆除,尽管房子尚未断电,但居住环境已严重恶化,不再适宜居住,拆迁方也未再深入洽谈补
李顺华主任律师公益直播拆迁法律咨询系列文章第143篇
案情介绍
在四川,一位拥有集体土地宅基地证的咨询人,其房屋面积每层达200㎡ ,十多年前当地启动拆迁项目。然而,由于对房屋面积认定存在争议,双方未能就补偿事宜达成一致。多年来,周边房屋陆续拆除,尽管房子尚未断电,但居住环境已严重恶化,不再适宜居住,拆迁方也未再深入洽谈补偿。
到了2024年12月,咨询人的房屋竟被强制拆除。咨询人立即报案,可相关部门却作出不立案决定,称是拆错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拆迁房屋时做了公证和证据保全,现场的录音录像、图片等资料一应俱全。如今,咨询人陷入困境,急切希望通过法律途径维权,遂向北京一讼李主任咨询。
当事人诉求
当事人的诉求十分明确,就是希望能依法维权,获得合理补偿,弥补因房屋被强拆遭受的损失,让自己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
北京一讼李主任深入分析后给出专业建议:首先,虽然报警可能因拆迁事宜不属于公安管辖范围,但报警行为能起到关键的记录作用,有助于确定拆除主体,这对后续维权至关重要。咨询人已完成报警步骤,接下来就要依据报警记录进一步确定拆除主体。
其次,一旦确定拆除主体,必须及时提起诉讼。在征收过程中,拆迁方强制拆除房屋有合法与违法两种途径。若拆迁方走合法程序,被拆迁人应积极介入,通过行使诉权拉长法律程序时间,因为诉讼期间不允许实施强拆,这可以为争取合理补偿赢得时间和空间;若遭遇违法强拆,更要迅速提起诉讼,将拆迁方拉回法律程序甚至谈判桌。若能在诉讼中达成和解,可选择撤诉;若无法和解,后续还能申请国家赔偿,且赔偿标准应不低于依法征收可获得的补偿利益。
在这个案例中,拆迁方的行为存在诸多疑点。多年未达成补偿协议却突然强拆,虽做了公证和证据保全,但拆错的说辞难以服众。咨询人在后续维权中,要紧紧围绕这些疑点,积极收集相关证据,强化自身诉求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为争取合法权益全力以赴。
来源:小峰说房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