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国防政策调整标志着战后日本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向,其核心是通过大幅扩军、强化同盟及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实现从 “专守防卫” 到 “主动威慑” 的转型。这一举措不仅深刻改变东亚安全格局,更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倾向复燃的警惕。以下从战略动因、政策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国防政策调整标志着战后日本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向,其核心是通过大幅扩军、强化同盟及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实现从 “专守防卫” 到 “主动威慑” 的转型。这一举措不仅深刻改变东亚安全格局,更引发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倾向复燃的警惕。以下从战略动因、政策内涵、地区影响及潜在风险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战略动因:多重压力下的冒险选择
国内政治博弈与民族主义抬头高市早苗所属的自民党保守派长期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其与日本维新会的联合执政联盟虽未过半,但通过 “阁外合作” 模式推动极右翼议程。日本社会对经济低迷、少子老龄化的焦虑被保守势力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扩军的民意基础。2025 年民调显示,64.4% 的民众支持高市内阁,反映出对 “变革” 的期待。
美国战略需求的驱动美国要求日本承担更多 “印太责任”,包括提高防务支出至 GDP 的 2%、配合 “分布式作战” 概念。高市计划将驻日美军司令部升级为 “联合全域指挥中心”,强化对第七舰队及海军陆战队的作战协调。此举既回应美国压力,也为日本争取在同盟中的话语权。
对地区力量对比变化的误判日本以 “中国军事威胁” 为借口推动扩军,但其战略评估存在偏差:中国国防现代化是主权国家的正当权利,而日本将自卫队军费从 2023 年的 5.3 万亿日元增至 2026 年的 8.8 万亿日元,增幅超 60%,远超中国同期军费增速。这种 “以军事手段对冲经济衰退” 的逻辑,实质是将国内矛盾转嫁为外部对抗。
二、政策内涵:突破战后秩序的系统性改革
军事能力的全面升级
预算规模与结构调整:2026 年防卫预算突破 800 亿美元,其中 35% 用于采购美国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计划在琉球群岛部署 12 个发射单元;20% 投入高超音速武器研发,目标是 2028 年前实现对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沿海的覆盖。
装备技术的颠覆性突破:首次将新型潜艇纳入国防政策,虽未明确核动力,但预留技术选项;放宽防卫装备出口限制,计划 2026 年废除 “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推动与英国、意大利联合研发的下一代战斗机出口。
作战体系的重构:成立 “统合作战司令部”,整合陆海空自卫队资源,并引入美军 “敏捷战斗使用” 理论,通过分布式部署提升战场生存能力。
同盟关系的深度绑定日美同盟从 “防御协作” 转向 “进攻协同”:双方计划建立常态化联合指挥部,共享战略情报并统一作战规划;日本承诺为美军在关岛、澳大利亚的演习提供后勤支持,同时要求美国在台海问题上明确 “协防” 义务。这种 “以台制华” 的冒险策略,将日本置于大国冲突的前沿。
法律框架的渐进式突破高市计划 2026 年提出宪法修正案,删除第九条第二款 “不保持战争力量” 的表述,并将自卫队升格为 “国防军”。为配合修宪,日本已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强化情报管控,并推动《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修订,将半导体、稀土等产业纳入 “国家安全” 范畴。
三、地区影响:安全困境的螺旋式上升
东北亚军事对抗加剧
中俄的战略反制:俄罗斯在日本海部署 S-400 防空系统,并与朝鲜共享早期预警卫星数据;中国东部战区组织高超音速导弹部队动态部署演练,明确将日本导弹基地列为 “优先打击目标”。
朝鲜的非对称回应:朝鲜加速 “火星 - 18” 固体燃料洲际导弹测试,并计划在 2027 年前建成侦察卫星网络,形成对日本的 “核常兼备” 威慑。
东南亚及大洋洲的安全焦虑日本与澳大利亚的军事合作从联合演习升级为装备技术共享:双方计划 2026 年在澳大利亚部署 F-35 战机,并联合开发 “区域防空反导系统”。此举引发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担忧,担心被卷入大国博弈。
国际法体系的严重冲击日本的扩军行为违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战后国际法律文件,其修改和平宪法的企图挑战联合国宪章宗旨。中国外交部已多次强调,日本若背弃和平承诺,将 “承担历史和法律的双重责任”。
四、潜在风险:政策实施的多重制约
财政可持续性危机日本政府债务占 GDP 比例已达 260%,为筹措防卫预算,计划 2026 年上调企业税 4%、所得税 1%,并提高烟草税。这种 “寅吃卯粮” 的做法,可能导致民间投资萎缩和社会福利削减,引发民众不满。2025 年民调显示,58% 的受访者反对 “防卫费挤压社会保障”。
执政联盟的脆弱性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的联合执政基础不稳,两党在修宪路径、经济政策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维新会主张 “彻底清算战后体制”,而自民党部分派系担忧过度激进引发国际孤立。若高市无法兑现 “经济振兴” 承诺,联盟可能在 2026 年国会选举中破裂。
战略误判的灾难性后果日本将自身安全完全绑定于美国的 “印太战略”,但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 “战略模糊” 可能导致日本陷入 “被卷入但不被保护” 的困境。历史经验表明,过度依赖外部同盟的国家往往丧失战略自主性,最终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五、中国的应对策略:多维博弈中的主动塑造
军事威慑与战略定力相结合加快高超音速武器、反导系统等 “杀手锏” 装备研发,通过常态化海空巡航展示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同时,坚持 “对话与斗争并重”,推动建立中日防务部门高层对话机制,避免误判升级。
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加强中俄在东北亚的战略协作,推动上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多边机制发挥作用,构建包容性地区安全架构。对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通过经济合作与安全对话分化其与日本的军事绑定。
强化国际法层面的舆论斗争利用联合国、APEC 等平台揭露日本扩军的危害性,联合受害国发起对日本违反战后国际秩序的调查。通过学术研究、媒体传播等方式,向国际社会讲清 “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的历史教训与现实威胁。
高市早苗的国防政策调整是冷战思维在新时代的延续,其本质是通过军事手段转嫁国内矛盾、争夺地区主导权。这种逆势而动的做法,不仅将日本推向战略悬崖,更严重威胁东亚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中国需保持战略清醒,在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破解 “安全困境” 提供中国方案。
来源:老鹰历史故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