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这样一位志愿军英雄:他是抗美援朝10大单兵作战英雄之一,21岁在上甘岭的炮火里创造“一人单日毙敌280人”的战场奇迹;他让美军在作战档案里称其为“收割生命的生死判官”,更在志愿军30位活着回国的一级战斗英雄里,走出了最亮眼的成长轨迹——从入朝时的普通士兵,一
有这样一位志愿军英雄:他是抗美援朝10大单兵作战英雄之一,21岁在上甘岭的炮火里创造“一人单日毙敌280人”的战场奇迹;他让美军在作战档案里称其为“收割生命的生死判官”,更在志愿军30位活着回国的一级战斗英雄里,走出了最亮眼的成长轨迹——从入朝时的普通士兵,一路成长为正师级的集团军副参谋长,离休后仍坚持传播英雄精神。
这个他,便是胡修道。
1932年,胡修道出生于四川金堂县一个贫穷的佃农家庭,这里地处成都平原,如今因“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被更多人知晓,可在他年少时,只有地主的鞭子、常年的饥饿和无定所的漂泊。
1951年6月,19岁的胡修道主动报名参军,被编入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5连——这支部队是解放大西南的主力,也是“二野”的精锐,两位最高指挥官都来自四川,这份“同乡同军”的缘分,让胡修道暗下决心要“为家乡、为祖国争光”。
入朝初期,胡修道的战场“初体验”并非枪林弹雨。他所在的部队先被派往后方,负责开山辟路、保障后勤补给线畅通。
旁人或许觉得枯燥,胡修道却格外认真:部队给新兵安排了12个月的强化训练(远超常规的3个月),从射击、投弹到战术配合,他每次都练到手指起茧;老兵们常来讲述前线敌情,文化课上教员讲解“为何而战”,这些都让他慢慢明白保家卫国不是口号,是真要靠本事守住的。
1952年10月,美军发起“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打响。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成了血肉磨坊,11月1日,胡修道所在的91团作为预备队投入战斗。当时志愿军针对敌我火力差距,采用“小兵群作战”战术——以1个组到2个班为单位,少摆多藏、灵活机动,胡修道与战友滕土生、班长李峰被派去守卫3号阵地。
11月5日,美军4个营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猛攻597.9高地。战斗打响没多久,李峰被调去支援其他阵地,3号阵地只剩胡修道和滕土生;没过多久,滕土生负伤撤离,整个阵地彻底成了胡修道的“单人战场”。
没有补给、没有援军,他攥着机枪和爆破筒,在炮火炸碎的战壕里辗转:敌人靠近了就扔手榴弹,坦克冲上来就往履带下塞爆破筒,衣服被弹片炸碎、浑身被硝烟熏得漆黑,他也顾不上疼,只盯着涌上来的美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阵地不能丢”。
等到增援部队赶到时,眼前的场景让所有人动容:胡修道的军服早已成了碎布,浑身是伤却仍攥着枪,阵地前横七竖八的美军尸体,印证着这场恶战的惨烈。战后统计,这一天胡修道独自打退敌人41次进攻,毙敌280余人,创下志愿军普通士兵单日歼敌的最高纪录,也因此在志愿军54位一级战斗英雄里,获得了“兵王”的绰号。
1953年,胡修道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也为他颁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著名作家杨朔在《金星英雄》里这样写他:“这个19岁的青年活生生地说明了敌人为什么在朝鲜碰得头破血流——上甘岭上,每条战线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物。”
朝鲜战争结束后,胡修道的人生又开启了新的篇章。他被保送到军校进修,之后一直留在老部队第12军,从班长、排长做起,一步步成长为副营长、团副参谋长、副师长,最终升任第12集团军副参谋长(正师级)。
在30位活着回国的一级战斗英雄里,不少人如王兆才、毛张苗入朝时已是排连级军官,还有像卜广德、于泮宫这样因战重伤,回国后只能转业休养的英雄;而胡修道从普通士兵起步,凭借过硬的素质和持续的努力走到正师级,堪称“发展最好”的一个。
1978年,因部队部署调整,第12军进驻徐州,这里也成了胡修道后来的定居地。1988年3月离休后,他没闲着:深入基层连队给官兵讲传统、作报告,担任多所中小学的名誉校长或校外辅导员,还成了徐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把英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听。
2002年3月,胡修道在南京病逝,享年71岁,走完了从“上甘岭兵王”到“终身奉献者”的一生。
来源:历史小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