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牛肚子里旅行》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探究?如何让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自然融合?我们不妨从《在牛肚子里旅行》和《葡萄沟》这两堂精彩的课堂中,探寻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密码”。
《葡萄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孩子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探究?如何让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自然融合?我们不妨从《在牛肚子里旅行》和《葡萄沟》这两堂精彩的课堂中,探寻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密码”。
一、“情境+任务”双驱动,让课堂“动”起来
好的语文课,从不只是老师的“独角戏”。
在《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教学中,张老师以“红头的牛肚子旅行路线”为任务主线,让学生4人一组分工合作:1人读课文、2人找路线关键词、1人画图记录。在限时6分钟的探究中,孩子们循着“卷到嘴里、吞到肚子里、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回到嘴里、喷了出来”这些关键词,把红头的惊险旅程变成了一张张清晰的路线图。这种任务式小组合作,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了具象的实践成果。
在《葡萄沟》的课堂上,闫老师则设计了“梳理水果出产时间”“标注葡萄生长特点”的小组任务,引导学生在文本中主动提取信息。当孩子们为“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七月有葡萄”的丰收图景争论,为“五光十色的葡萄”到底多惊艳而反复读句子时,课堂已经成了他们探究知识的乐园。
二、“语文+生活”巧融合,让知识“活”起来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运用,而连接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就是真实的探究体验。
学《在牛肚子里旅行》时,老师没有直接讲解“反刍”这个科学知识,而是播放“牛反刍”科普小视频,再结合课文里“牛休息时把草重新送回嘴里细嚼慢咽”的描述,让学生明白:原来红头能从牛肚子里出来,是因为牛的反刍习性!这种“语文文本+科学常识”的融合,让孩子既读懂了故事,又学到了生活知识,更理解了“知识是相通的”这个道理。
教《葡萄沟》时,老师让学生课前搜集新疆吐鲁番的特色事物,课堂上展示梯田、晾房的实景图,讲解葡萄干“收葡萄→运到晾房→挂在木架上→利用热空气蒸发水分→制成葡萄干”的制作流程。当孩子知道“原来我们爱吃的葡萄干是这样做出来的”,当他们能清晰区分“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的差别并用到造句中时,语文就真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这样的语文课,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孩子在探究中解锁语文知识,在合作中锻炼能力,在生活链接中体会学习的意义。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在任务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评价中成长,语文学习自然会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来源:观邯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