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果是:10月19日,一架澳大利亚的P-8A侦察机进入了西沙上空,被南部战区发现并当场驱离。军方通报里用了“有力反制”四个字,舰机同向出动,对方被迫改变航线并飞离海域。现场处置过程有无线电喊话、近距跟踪和灯光警告,最后由我方力量强制把它赶出我方领空。
结果是:10月19日,一架澳大利亚的P-8A侦察机进入了西沙上空,被南部战区发现并当场驱离。军方通报里用了“有力反制”四个字,舰机同向出动,对方被迫改变航线并飞离海域。现场处置过程有无线电喊话、近距跟踪和灯光警告,最后由我方力量强制把它赶出我方领空。
事儿一发生,双方就开始各说各的。军方把时间、行动单位交代得挺清楚,这是一次按程序的空域防护行动,不是凭空找事。通报里写的那些步骤,听起来不像吓唬人的口号:喊话、近距跟踪、灯光警告,这样一套动作有录有据,不是凭空编的。澳方马上抗议,指责我方拦截“不安全”,可人家只提拦截这回事儿,很少把“那架飞机为什么会在那儿”说清楚。把因果倒过来讲,信息就不完整了。
把这次放到更大的脉络里看,算不得孤案。翻回去看,2022年就发生过好几个类似事儿。有一次那架P-8A离我军舰非常近,几公里的距离,还往海面投了声呐浮标,明显是想搜集海下信息。国防部后来公布的影像里能看到浮标在海面漂着,飞机距离船只很近。这种靠近搜情报的动作军里早有定性,拍照、投放传感器,都是在搜集情报。对方后来反过来指控我用激光,结果影像把那种指控给打回去了——证据面前,很多说法就站不住脚。
那年五月的事更激烈。对方飞机越过警戒线进了西沙上空,先是用无线电警告、并列监视试图劝离,但没效果。我方派出两架歼-16,一架在侧后盯着,另一架切到航路前方,做出很明确的威慑动作,甚至亮出导弹预警信号。对方不退,我方飞行员在其前方投放了干扰箔条,那些箔条被吸入了对方发动机,导致对方飞机不得不折返。事后有媒体提到,对方飞行员回去后做了心理干预,复飞被推迟一段时间。这类事情放在边防防御的框架下,是有一定操作依据的,不是随意动手。
把目光再往外拉远一点,能看到澳大利亚在南海动作的背景。近几年它在印太的角色越来越靠近美国,不少侦察任务愿意顶在前面。刚结束的“护身军刀-2025”联合演习,就是个明摆着要练海空争夺的场景。P-8A在这种演习和情报收集中都很吃香。过去半年,这种机型在南海出现的频率不低,保守一点说每月至少三次,经常和美军其他机型配合,形成一条侦察链条,频率和配合度让人看得明白。
这类做法对守方来说就是个麻烦事。别以为以前的监控就那样,现在雷达、岛礁上的探测设备、靠近海域的战斗机起飞速度都比过去快了许多。南部战区说的“有力反制”不是吆喝,背后是有能力支撑的。军机拦截不是凭心情来,从广播警告、视觉信号、近距监视到必要时的强硬干预,每一步都有程序、都有记录,留着影像和雷达数据以备后续使用。
信息战方面,双方都在抢话语权。公开通报、影像素材、专家发言,都是为自己铺路。澳方强调拦截“不安全”,把焦点放在拦截动作本身,却少提自己为什么会被拦截。这样说容易让外界只看到表面风险,忽略了行为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国内媒体和一些分析员把历史行动记录、频次、背景摆出来,让外界能把这事儿放在一个连贯的脉络里看:这不是一次偶然迷路,而是有套路的侦察和试探。
从实际处置流程来说,现场基本上是按这套顺序走的:先通过雷达发现目标,再用无线电喊话要求身份和离开;如果对方不响应或回应模糊,就近距跟踪并发出视觉信号;仍不退的话,可能调整航路到对方前方,做出明显的威慑动作;最后才是电子干扰或机械手段,迫使其改航。这些通联记录、雷达回放和影像文件都会被保存,留作日后说明来龙去脉的证据。
对澳大利亚来说,这样的常态化靠近有两重意思。一方面是真要情报,另一方面是想向盟友展示合作姿态,表明自己在印太有参与、有能量。对一些国家来说,搭上大国的车能换来话语权或政治筹码,但贴近别国敏感海域,自然会被当成挑衅来看。把自己绑在别人策略上,短期可能有好处,长期可能会被卷进更复杂的摩擦里。
军方分析里也有警示。有人提到,如果这类半挑衅半侦察的动作继续,只会增加遭遇更先进战机的可能性。专家张军社的说法是,下一次遇到的可能不是歼-16,而是更先进的机型。这话听着平静,意思清楚:防守一方在技术和战术上有升级空间,不会无限制容忍近距离侦察。
双方在舆论场也各有手段。你拿影像说话,我拿通报还原现场,互相较量谁更能说服国际社会。看单方面声明的时候,要对照现场证据和历史记录,这样才能把事情放回现实的脉络里判断。眼下那架P-8A已经飞离,我方的处置流程和录音录像都留存完备。接下来会不会更频繁地碰面,主要还得看双方在南海的动作如何演变。
来源:清闲的河流ycDjh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