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格力之虎”王自如为何坐绿皮火车出差?又为何负债1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3 17:22 1

摘要:王自如在格力的改革工作,得罪的是经销商和一批格力老人,工作受阻,实权有限。第二,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业绩。没能带领格力迈进新格局,让董明珠失望了。第三,官司缠身。他被强制执行3383万元,官司是他个人问题,但格力这样的公司是不能接受的吧。第四,待遇问题。王自如曾说

王自如被限高,负债约一亿,出差只能坐绿皮火车,很久没有听到王自如的消息。一来就来整个劲爆的。

不禁好奇;

(一)他不是在格力当副总吗?怎么离职了?

第一,王自如在格力的改革工作,得罪的是经销商和一批格力老人,工作受阻,实权有限。
第二,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业绩。没能带领格力迈进新格局,让董明珠失望了。
第三,官司缠身。他被强制执行3383万元,官司是他个人问题,但格力这样的公司是不能接受的吧。
第四,待遇问题。王自如曾说:“”之前一直没看过工资条,看董明珠开会就很幸福。”后来被限高后,估计王自如就要看工资条了。

(二)他怎么被限高的?或者说他怎么就欠了这么多钱?

王自如踩了3个致命坑,一步步陷入困境。

第一个坑,是人设崩塌。2014年那场轰动全网的“罗王辩论”中,罗永浩直接甩出证据,揭穿ZEALER接受OPPO、金立等手机品牌投资,却依旧标榜“独立测评”的虚伪面目。这波操作堪比“既要又要还要”,网友的信任度瞬间断崖式下跌,原本排队找上门的商业合作纷纷跑路,ZEALER的营收直接腰斩。更致命的是,后续股权稀释过程中,又爆出“战略投资人持股超预设比例”的争议,让本就脆弱的品牌公信力雪上加霜,彻底从“专业测评机构”沦为“资本傀儡”的代名词。

第二个坑,是转型路上的盲目跟风。眼看数码测评的红利见顶,王自如开始犯了“什么火就做什么”的创业大忌。从跟风搞MCN机构签博主,到跨界拍综艺刷存在感,再到急匆匆推出数码配件产品,他像个追着风口跑的“无头苍蝇”,每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从未深耕。巅峰时期200人的团队,因为缺乏核心业务支撑,最终分崩离析,只留下一堆烂摊子——股东索赔的官司、员工讨薪的纠纷,每一件都在消耗着他仅存的商业信誉。说到底,创业不是追风口的游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跟风,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三个坑,是低估了资本游戏的残酷。拿着雷军、腾讯的投资,王自如或许觉得自己已经站在了资本的顶端,却忘了“资本的钱从来不是白拿的”。他与徽瑾创投等投资方签署的“个人连带回购条款”,在对赌失败后直接变成了催命符。3383万的强制执行额只是冰山一角,加上各种隐性债务,滚雪球般酿成了1亿的窟窿。更讽刺的是,这场债务纠纷中还爆出“文书送达程序违法”的争议,王自如一边申请再审维权,一边又跨界AI、AR赛道搞新创业,被网友吐槽“一边喊冤一边投机”,彻底坐实了“浮躁创业者”的标签。

(三)他加盟了雷鸟,会是一场双向奔赴吗?

雷鸟创新直接给他挂上CPO+CMO双头衔,产品和市场一把抓。200万股TCL电子期权分三年给,绑定的是真金白银的长期局。
当年靠拆机测评攒下“数码鼻祖”名号,如今转身成了AR眼镜的操盘手。
国内AR眼镜线上销量雷鸟已连坐11个季度头把交椅,现在把流量老炮儿请进核心圈,不光要卖货,更要定调子。
王自如的标签从来不是技术极客,而是“能说清楚技术的人”。
AR眼镜离大众还远,但先让懂传播的人定义产品语言,这步棋很务实。
不是所有测评人都能变成产品经理,但至少,他比多数高管更知道用户到底在看什么。

总的来说还是很牛的,有大佬骂,也有大佬肯定。毕竟在中国这样的地方,能做到全国前列的没有一个是泛泛之辈。祝这次他能吸取教训,踏踏实实做点事吧。

来源:科技好物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