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马慧娟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在农闲时,开始用手机创作。十余年间,在被摁坏的一个又一个键盘上,马慧娟耕耘出几百万字,用来记录移民搬迁的历程,见证村庄变迁的图景,书写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命运。
2008年,马慧娟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在农闲时,开始用手机创作。十余年间,在被摁坏的一个又一个键盘上,马慧娟耕耘出几百万字,用来记录移民搬迁的历程,见证村庄变迁的图景,书写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命运。
文 / 林欣
图 / 受访者提供
44岁那一年,马慧娟拿到了驾照。
不用下地的时候,她会开着车子,穿梭于田埂,去拿快递、开会、讲学、出差。马慧娟的日常被这些计划填充得很密集,也让她与生活在玉池村,以土地为生的其他农人,有着鲜明的差别。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镇玉池村,自2000年后,陆陆续续吸纳着在易地搬迁政策下,从西海固黑眼湾搬下来的移民,马慧娟也是其中一员。移下来开始的是新生活,也保留了老传统,在玉池村里,每年春天过后,男人们都会外出务工,去一座遥远的城市,参与它的建设,女人则留在老家,种地、喂牛、照料老人孩子,这是马慧娟熟悉且亲身经历过的一切。
土地里不仅能够长出庄稼,也可能生长出故事,马慧娟发现了它们,于是在田间灶台的生活之外,用手机敲出上百万字,记录着黄土高原的贫瘠与丰饶,历史与变化。毫不夸张地说,开启于30岁以后的这场写作“运动”,重塑了马慧娟的生活。成为作家,出版作品,获得奖项,文学的天地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正好也走进来了。
▲马慧娟在自家田地里。
马慧娟用“笨拙”来形容过去的自己。相较于专职作家,她起步较晚。由于地处西北深处,她36岁才开始学说普通话;又因自认不够灵活,一度觉得不适合学车。
放在文学作品里,这些不断突破自我的故事,都可以被无限浪漫化,书写为一段极具感染力的个体叙事。而重回现实维度,我们不难发现,她的个人史诗,恰好与一场席卷中国县域乡村的深刻变革同频共振。
个人与世界的连接,正在这场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建立、延展与深化。马慧娟以亲历者的敏锐,如实地记录下这些点滴。
放大来看,这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具体——具体到一条被重新定义的路,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和一颗如今触手可及的、甘甜的玉米。
主动选择的日子
傍晚时分,宁夏红寺堡的夜幕比东部来得更晚一些。马慧娟刚刚在拼多多上确认了两笔订单——一本由宁夏作家曹海英创作的《乌金时代》,和一条明天要给母亲换洗的纯棉睡裤。这个动作如此寻常,在当下中国几乎随处都在发生,但置于马慧娟的人生坐标里,手机屏幕里一触而成的订单,背后横亘的,是曾经需要跨越的万水千山。
马慧娟的作品里,总绕不开一个叫“黑眼湾”的地方,那是她的来处,最初生长的地方。黑眼湾地处西海固,全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在大山的包围下,如同一座小小的孤岛,“小得让人觉得单调,小得没有什么多的故事”,连日子都是一眼可以看到头的艰难。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新世纪之初,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工程,在西海固这片土地拉开序幕,也给马慧娟的生活带来转机。
“搬到这儿,人一下子就活泛起来了!”
在玉池村安家以后,种完了田,人们还可以摘枸杞、采番茄,光景不断向好,也正是在这样来之不易的安稳里,马慧娟萌生了写作的念头。2008年,她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在农闲时,开始用手机创作。十余年间,在被摁坏的一个又一个键盘上,马慧娟耕耘出几百万字,用来记录移民搬迁的历程,见证村庄变迁的图景,书写人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命运。
▲马慧娟为新书《走出黑眼湾》签售。
从“山乡巨变”中走出的马慧娟,也见证了近些年兴起的电商网购给生活带来的转变。
2018年左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马慧娟第一次接触了拼多多,如今,这个网站已经渗透进她日常生活的边角。出差讲学时,她开着自己那辆二手车,车上有她在拼多多精心挑选的坐垫和向日葵挂件,彰显着她认真生活的决心。回到家中, 网络则为她承接起日常的细流。餐桌因“多多买菜”而变得丰盛,反季的玉米、麻辣小龙虾尾、处理干净的鱼,前一天晚上下单,第二天便能端上餐桌。
近一年来,她对电商平台的使用变得更加频繁。母亲生病卧床,护理所需的尿不湿、隔尿垫,也都能在平台上寻得合适之选,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过去,信息将人们困于方寸之间,如今,一根网线便打通了山河阻隔。正如马慧娟所观察到的,电商不仅送来了商品,更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它让高原上的人家也能尝到岭南的荔枝,让内陆的餐桌也能摆上热带的榴莲。
指尖轻点,天南地北的商品便可循着物流网络向她涌来。这种“选择的自由”,恰恰是时代赋予她,以及万千如她一般的乡村居民,最具体的礼物之一。
马慧娟的四十多年,像一场缓慢而坚定的破茧。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文字,意外地成为她人生的船桨,将她从农田里摇出,摇向新疆、北京,摇向一个她从未想象过的人生舞台。
她从黑眼湾连绵的大山里走了出来,从田间地头的农具里解放出来,成为一名作家,当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山乡中能驾车远行、能书写时代、能主动选择如何生活的现代人。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不再只是一个购物软件,更是她与更广阔世界之间产生互联的那根细细的却坚韧的线。
这根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着一个普通西北女人,和她不断生长的梦。
飞起来的村庄
玉池村所在的红寺堡,曾是一片荒原,通过建设扬黄灌溉水利枢纽,政府开拓出新土,集中安置了二十三万移民,其工程之宏伟,堪称全国之最。
从黑眼湾搬下来的那一天,玉池村以一场漫天的风沙,迎接着马慧娟和她的新邻居们。关于未来的日子,当年的人们心里有许多猜想。
玉池村的一切都很新,“地面上看到的一草一木都不会超过25岁”。村庄的面貌,每年都不一样,新人在此扎根,新的房屋拔地而起,新的设备发出轰鸣,新的政策指引方向,绵延不绝的养分被注入这片土地,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二十年时间里,层层叠加,最终将一座村庄的命运彻底重塑。
马慧娟见证了个体与集体在其间的双重蜕变,她写过一本名叫《飞起来的村庄》的书,尽管是一部虚构文学作品,却也通过儿童纯真的视角,精准捕捉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变迁里,中国县域乡村中奋力起飞的身影。
玉池村的许多村民,曾经都过着一种候鸟迁徙的生活,流转于村庄与城市之间,完成从农民到农民工的身份切换,分离是每个家庭经历的常态。好起来的日子,除了人均收入成倍增长外,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外出的劳动力回来了,种地和打工,也不再是世代相传的唯一宿命。
▲马慧娟的家乡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
被引上高原的黄河水,滋养出万亩良田。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等产业,在乡村振兴政策下的崛起,让村里的人们一年到头不得闲,如今村里就业机会很多,不少城里的劳动力也会到村里灵活就业,只要勤快,挣钱不愁。
2020年3月,红寺堡正式退出贫困县区序列。然而,真正的巨变在于人们选择的权利与勇气。当基本生存不再是唯一的命题,“如何生活”便呈现出丰富的答案。
电商平台的西进计划,在这场静默的革命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拼多多通过中转集运、偏远地区中转费减免等制度设计将这片土地也纳入“包邮区”时,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商品,更是一种被平等对待的尊严。
在这里,村民的网购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也被赋予了更深远的含义。不管是买反季节的玉米还是买热带的榴莲,都并非简单的对口腹的满足,而是一种关于生活方式的宣言——在撕下身上被贴了多年的“偏远”标签后,他们终于拥有了随时享用美味的自由,也拿回了定义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比选择自由更打动人的,是物流打通“最后五公里”与退换货传递出的温度。当退货可以上门取件,当快递点近在咫尺,村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看见、被在乎的踏实。
“我们这里也不偏了。”深度体验拼多多的各种便利以后,马慧娟的这句感触,真切地标志着他们与这个时代的正式接轨。
于是,在玉池村,在红寺堡,在中国的县域乡村,一幅新的活力图景正在绘就。它的脉搏,不再仅仅由田间的稼穑节奏所牵动,更随无数个在屏幕亮光中连接世界的指尖律动。他们在这里购买远方的商品,了解外面的信息,追寻更好的机会,也将家乡的特产传递出去。
“飞起来的村庄”,其内涵正在于此——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安居之所,更是数字时代中,无数个体凭借新生的选择权,实现精神与生活双重腾飞的有为天地。
美好生活
在红寺堡城区的宁夏移民博物馆,陈列着六代房屋的模型。每一种居住范式,对应的都是一个阶段里,关于“美好生活”的具象说明,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递进式的时代宣言。
古人云“安居乐业”,当“安居”的标准不断被提升,“乐业”的意义也在随之拓展——劳动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价值的旅程;它不再仅仅关乎温饱的满足,更关乎精神的丰盈与梦想的创造。
物质的夯实,给予了人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底气。在马慧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有人辞去城市工作,在村里创办了“乡村美术馆”;有人回村组建了“花儿艺术团”,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更令人惊喜的是,红寺堡如今已涌现出三十多位农民作家,创造出一批又一批接地气的作品,生动的地诠释了“诗意”在农村大地上的栖居。
令人振奋的是,那些曾在家务琐事里“失去姓名”的女性,也在乡村的变迁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红寺堡的女人们顶起了一片新的天,“做直播带货的、养牛的、养羊的,各展其能”。多元的产业和灵活的用工平台,让这些女性不仅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更找到了定义自我价值的勇气。
这些生动的个体叙事,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故事丰富的肌理。而这背后,也蕴含了一个更朴素的价值观——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那份踏实而具体的幸福,在追寻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马慧娟用文字纪录山乡巨变。
西北大地重焕生机,其深层脉络源于一场宏大的协同之力。
2020年,银西高铁如一条钢铁巨龙,穿山越壑,将宁夏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纵横于中国大地上的路网交通,重塑了地理时空,让偏远不再意味着偏远,为物资的流通与人的流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与此同时,一条更为宏大的政策之路,自顶层设计直通田野乡间。从脱贫攻坚的决胜到乡村振兴的接续,国家战略如灯塔,指引着资源与力量向基层汇聚,为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图景,铺设了温暖的底色。
而真正将这些宏大的基础设施与国家政策,转化成福祉,输送到社会生活每一个细部的,则是一张无处不在的科技之网。
自平台成立以来,十年间,拼多多持续助力中国乡村发展,不断优化从售前选品、售中体验到售后保障的完整消费路径,深化“消费平权”实践,让不同地区的用户都能享受到一致的高质量服务,将曾经“边缘”的乡村无缝对接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中。
一根根细细的网线,汇聚成一条“数字普惠通路”,它让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动变得前所未有地顺畅,让发展的机会、选择的权利,平等流淌。
改变,正始于一些微不足道的日常。一颗突破季节与地域限制的玉米,一件为卧病母亲网购的纯棉睡衣,一个为写作而添置的荞麦枕头……这些细碎的物事,像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一股巨大的浪潮,重新塑造着如马慧娟这样数以亿计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将他们送往更美好的生活。
▲广袤乡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摄影:陈逸航)
尾声
10月,马慧娟要去长沙出差,她那辆从朋友那里淘来的二手汽车,将又一次快乐地驰骋在通往河东机场的道路上。
“好好生活,踏实写作”,马慧娟对未来的寄语,很简单,很坚定。她想要记录更多的时代故事,与这个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这个朴素的愿望,在今日中国找到了它的实现路径。
当我们回望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所走过的十年,其意义或许不止于商业世界的演进,更在于它如同一位沉默而坚定的同行者,以十年光阴,参与了一场关于“连结”的漫长叙事。
“每一个用户,每一项需求,每一笔消费,都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块‘拼图’,共同拼出普惠时代的宏大画卷。”
它守护的,不仅是马慧娟在指尖完成的每一笔订单,更是亿万普通人对美好生活意义的追求与尊严的抵达。它让发展的阳光穿透地理的藩篱,赋予每个角落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与底气。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