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写字楼里的白领,是穿着高跟鞋的模特,是走在商场镜面橱窗前,自信昂首的年轻女孩。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美仿佛是属于城市的。
是写字楼里的白领,是穿着高跟鞋的模特,是走在商场镜面橱窗前,自信昂首的年轻女孩。
而在某个被高楼大厦遮挡视线的角落,一群曾经也年轻、也漂亮的女人,却被生活一点点磨平了棱角,连“照镜子”这件事,都变成了奢侈。
她们是村里的留守妇女,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手掌粗糙干裂。
每天奔波在锅灶与田埂之间,脸上早已看不见青春的痕迹。
但就在一个偶然的春节,一位叫娟子的化妆师回到老家。
带着一箱化妆品,悄悄唤醒了她们内心深处那份早已沉睡的“自我”。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昂贵的服装,她只是用一支眉笔、一块粉饼,为这些女人打开了一扇久违的“镜子”,而镜子里的她们,第一次看到:
原来,自己也可以美。
01 撬开沉默
周文娟出生于湖南永州,北京学化妆出身,是一名职业造型师。
2020年初,她带着一箱化妆工具回乡探亲,却因无聊措施被迫滞留在家。
她的第一位“顾客”,是年逾八旬的奶奶。
奶奶终日戴着头巾,腰背佝偻,脸上的皱纹如同树皮般交错。
但在娟子眼里,老人家并不“老”,她只是缺了一点“呵护”。
“奶奶,你要不要让我给你化一次妆?”娟子笑着问。
老人愣住,随后羞涩一笑,“上次打扮,还是结婚的时候呢。”
娟子轻轻帮她撑平眼角的皱纹,上了粉底修了眉形,又在她嘴唇上点了淡淡的玫瑰色。
当奶奶对着镜子看见那个神采焕发的“陌生女人”时,竟红了眼眶。
“我还以为自己再也年轻不回去了”,她说。
消息不胫而走,村里的婶婶姑姑们都跑来看热闹,眼里带着羡慕。
这些过惯了围裙当礼服的女人们,也终于在“试试吧”的鼓励中,坐上了娟子的“化妆椅”。
婶婶们刚坐下时,总是手足无措,有人一边抹护肤霜一边说:
“我这脸,洗脸都用肥皂,怕是涂啥都不吸收”,有人笑着问:“这口红我该张嘴还是闭嘴?”
娟子不厌其烦地为她们一遍遍讲解、安慰。
她们皮肤干裂粗糙、布满红血丝,眼皮也因长期劳作下垂,底妆常常打不匀,腮红也显得斑驳。
但娟子从未敷衍过任何一张脸“她们的脸,是她们这一生走过的路,付出的劳”,娟子说。
她选择最贴合肤色的粉底,避开眼袋和皱纹的位置精修,一点点打亮五官轮廓。
02 爱上自己
一个半小时过去,每一位妇女从镜子前起身的那一刻,眼神都亮了。
“我觉得我变得年轻了。”
“我老头看到我都认不出来了,说我像我们当年谈恋爱那会儿。”
有一位大婶,丈夫回家后,愣了几秒才反应过来是谁,夸她“像电视里的人”。
大婶竟然笑着落了泪,“我都忘了自己能被人夸好看。”
化完妆后,娟子会给她们拍照。
她们翻出柜子里最好的衣服,有的是结婚时买的旗袍,还有人戴上了早已尘封的项链胸针。
她们在镜头前笑得拘谨又满足,像一群重返少女时代的小姑娘。
拍照结束后,有个婶婶突然站起来说:
“我要去把我缺的那两颗牙补上,我也想咧嘴笑的时候漂漂亮亮的。”
之后的日子,村里不少女人偷偷买了润肤霜、防晒霜,甚至研究起了抖音上的护肤视频。
“我问了娟子,四十岁还能用眼霜不”、“她说当然能!我们还年轻得很!”
曾经以为“打扮是城里人才有的事”,如今她们才知道——原来打扮是爱自己的开始。
娟子把这些妆容前后的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引起巨大反响。
有人评论:“原来美不是年纪的专属,而是态度的体现。”
还有人说:“农村妇女也有被看见的权利,谁说她们不该美?”
很多网友都留言:“我想给我妈妈也化一次妆”、“她们笑的样子好动人。”
娟子没有因此收钱,也没有借机接广告,她说:
“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让她们觉得自己也值得被关注、被喜欢,那就值了。”
即便回到工作岗位后,她仍坚持每年抽时间回村免费化妆,只为继续那场“美丽的唤醒”。
03 写在最后
很多人说,女人这一生,要为丈夫、孩子、家庭牺牲很多。
但她们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定义。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和农活锅灶,女人的世界,也可以有口红、有笑靥、有自信的光芒。
或许这一生太多时候,我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孩子的成绩、丈夫的饭菜、公婆的健康……唯独忘了为自己忙一回。
化妆只是一个起点,它不是“虚荣”,而是“自我肯定”的表达。
就像那位化完妆的姑姑所说:“我这辈子从没觉得自己值钱,但今天,我好像也挺好看的。”
愿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年轻或年长,都不要忘了:
生活再苦,也别苦了自己,别等别人来爱,自己先学会好好爱自己!
来源:笑侃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