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汾酒故乡、英雄吕梁迎来一场文明盛会。10月18日至21日,山西省文明实践优秀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37个文明实践优秀项目齐聚一堂,以鲜活的形式、扎实的成效,勾勒出三晋大地文明实践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为深秋的吕梁增添了浓浓暖意
金秋十月,汾酒故乡、英雄吕梁迎来一场文明盛会。10月18日至21日,山西省文明实践优秀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在我市举行,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37个文明实践优秀项目齐聚一堂,以鲜活的形式、扎实的成效,勾勒出三晋大地文明实践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为深秋的吕梁增添了浓浓暖意与奋进力量。
图为《纸上生花 文明吕梁》项目展演现场。 冯帅 摄
三级联动搭平台 聚焦需求育项目
此次活动的举办,既是响应中央文明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四个行动”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主办,吕梁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融媒体中心、市新时代文明创建中心共同承办,旨在通过“储备一批、提升一批、推广一批”示范性强的文明实践项目,为全省文明实践工作注入新动能。
“强基固本增能力,为民服务展形象”,鲜明的活动主题贯穿始终。活动创新采用“分批展示+集中展示”的模式,37个项目先经分批次展示接受检验,评委团根据项目综合内容与展示情况严格筛选,最终16个优秀项目脱颖而出进入集中展示环节,搭建起全省文明实践成果交流互鉴的桥梁,为打造“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文明实践品牌奠定基础。
作为活动承办地,吕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服务保障,让来自各地的参与者感受到“英雄之城”的热情与担当。“这次活动搭建起科学理论与群众连接的桥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太行山下的暖心帮扶到黄河岸边的文化守望,从非遗传承的创新探索到民生服务的精准落地,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以文明实践为抓手,将文明种子播撒进街巷村落。”各地市参演人员一致认为,此次活动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互鉴提升契机,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把所学所获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文明的种子在交流中生根发芽,品牌的力量在实践中熠熠生辉,新时代文明之花必将在三晋大地上更加绚烂多彩地绽放。
项目鲜活接地气 文明实践暖人心
活动现场,一个个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明实践项目,生动诠释着这一核心内涵,用“沾泥土、冒热气”的实践,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非遗活化传承,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来自吕梁市的《纸上生花 文明吕梁》项目,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阳剪纸推向舞台中央。中阳县剪纸艺术家协会牵头成立的“非遗星火服务队”,开展“少年承艺·非遗绽新芽”活动超300场次,覆盖9所学校;“银龄课堂·剪出夕阳红”连续多年成为老年大学“爆款课”,累计覆盖人群6000多人,开展活动500多场。展演中,背景视频溯源剪纸非遗底蕴,情景剧呈现“专业引领+多元协同”的服务团队,压轴的剪纸服饰走秀与大幅作品展示,让中阳剪纸从展厅走进生活,从吕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剪纸不再是‘老物件’,而是生活里的社交热点。”中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任晓明介绍,除了该项目,当地“理+帮”“餐前一刻钟”等文明实践品牌同样深入人心,真正让非遗成为凝聚人心、传播文明的重要力量。
民生服务精准化,让温暖关爱“实”起来。太原市推荐的《助盲陪跑 逐光前行》项目,用一根橘色陪跑绳连接起视障者与社会的温暖纽带。“2024年秦皇岛马拉松赛上,看到陪跑者用绳子牵着视障者跑步,我就埋下了成立跑团的种子。”陪跑团负责人李洁回忆,2024年9月21日跑团成立时仅几人,如今已发展到425人,其中三分之一为视障者。舞台上,身着橘色服装的跑团成员生动演绎着“用盲杖叩响跑道韵律,用双脚丈量前行距离”的故事,橘色象征的光明,照亮了残障朋友的心灵,也书写着城市文明的荣光。
精神传承有温度,让红色基因“传”下去。阳泉市推荐的《致敬老兵》项目,以镜头为笔,记录下抗战老兵的精神火种。摄录师李强在展演中分享:“十余年间,我们走访近80位抗战老兵,留存60.95小时音像档案。一开始老兵眼神浑浊木讷,回忆战场杀敌时,眼神会变得像出鞘宝剑般锐利,这种转变深深震撼着我。”项目通过“老兵进军营”“爱心群联动”“画册出版”等形式,让“战地天使”卞维英、“八路奶奶”高峰等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名字重新清晰,让阳泉抗战记忆从地方走向全国,将民族精神的血性密码代代相传。
此外,临汾市《文脉润新城》、晋中市《“村村有约”百姓名嘴话新风》、长治市《“老”来府前》、大同市《我是大泉山小小讲解员》、忻州市《静乐县“讲+理”》、晋城市《“小朋友·大朋友”互助行动》、朔州市《长城守护者》、运城市《“好运之城·爱尚盐湖”经典歌曲大家唱》等项目,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山西文明实践的创新探索,让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文明的星火已在三晋大地燎原成炬。
项目展示中,参与者的心声更显真挚。《文明“交”响乐 全民“益”起来》项目负责人王忠惠说:“这次活动是成果检阅,更是学习机会,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交城‘益起来’品牌培育,让文明实践更精准服务群众。”演职人员白戏瑞感慨:“文明实践让城市更温暖,我会继续用行动传递文明。”演职人员赵昀则表示:“情景演绎、文艺演出把文明实践‘演’了出来,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文明新风就在身边。”
聚力同心谋长远 文明之花永续开
“这些项目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抽象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可感可知、鲜活生动的具体实践,这份源于基层、服务群众的真挚情怀和不懈探索,令人感动,更让人对文明山西的未来充满信心。”活动主评委张海涛在总结点评时,用“三个特点”概括了此次展示项目的亮点:一是定位精准,紧扣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普及党的政策等六大工作内容,精准回应时代命题和群众期盼,清晰回答“为谁做、做什么”;二是内容创新,摒弃传统说教模式,采用打卡、集章、小剧场等“活”起来、“潮”起来的形式,用老百姓的家常话、身边事传递文明理念,吸引力与感染力十足;三是落地扎实,项目路径清晰、团队稳定、机制可持续,志愿者队伍壮大、群众参与度高、社区环境改善等成效可感可及,充分体现了“实干家”精神。
张海涛坦言:“评审过程中面对众多优秀项目反复斟酌、难以取舍,每个项目都凝聚着心血和智慧,都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排序对我们来说是艰难又幸福的抉择。”
活动落幕,但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立足当下,山西文明实践工作已明确清晰路径:将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接地气”的方式让科学理论深入百姓心中,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基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培养本土化文化活动“带头人”,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的文明实践品牌;组织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围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法律服务等领域开展帮扶,实现“以实践带创建、以创建强实践”;聚焦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八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规范文明行为、普及文明礼仪,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山西省加快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展演期间,与会人员还前往我市汉画像石博物馆和吕梁英雄纪念馆现场观摩,观看了吕梁市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展演,感受我市移风易俗“传统焕新、陋习革除、新风扎根”的生动面貌。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