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巴以冲突始终是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即便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平静期”,以色列政坛的极右翼势力对巴勒斯坦人的敌意也从未消退。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巴以冲突始终是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即便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平静期”,以色列政坛的极右翼势力对巴勒斯坦人的敌意也从未消退。
内塔尼亚胡及其政治盟友,例如以强硬言论著称的本·格维尔、主张扩张定居点的斯莫特里奇,以及曾发表争议性言论的埃利亚胡,长期通过煽动对立来巩固自身权力基础。
这种意识形态不仅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借口,更成为阻碍和平进程的隐形枷锁。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突袭,这一事件成为局势升级的导火索。
然而,以色列随后的报复行动却逐渐演变为一场波及平民的人道灾难。
据联合国机构统计,自2023年5月27日至10月9日期间,超过2600名巴勒斯坦人因人道援助物资分发点的混乱而丧生。
更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公开将加沙民众称为“人畜”,而2025年1月起长达六周的人道援助中断,则让国际社会看到政策背后的系统性压迫。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仇恨不仅停留在言论层面。无国界医生组织报告称,以色列军队曾袭击明确标识的供水车辆。
在停火协议生效后,违反停火的行为仍达80次;而半岛电视台曝光的囚犯待遇,包括戴着手铐眼罩的遗体、遭受酷刑的证词,都指向了制度性暴力。
在我看来,当政治决策与军事行动开始突破人类文明的底线时,所谓的“安全诉求”已异化为集体惩罚的工具。
若想理解今日加沙的悲剧,我们需要回溯历史的因果链。
如今掌控以色列政坛的极右翼势力,其意识形态根植于一种矛盾:他们或他们的祖先作为移民抵达巴勒斯坦土地,却试图通过否定原住民权利来确立自身合法性。
这种逻辑在行动中体现为对巴勒斯坦人系统性权利的剥夺,从切断水电资源到轰炸医院学校,从限制援助到袭击觅食民众。
数据显示,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投掷了总计20万吨炸弹,这片仅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受的爆炸当量令人窒息。
而斯德泰曼拘留中心的集体强奸案、对医护人员的逮捕折磨、对难民营的定向袭击,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一幅超越军事必要的暴力图景。
正如法国《世界报》引述的专家观点,这是一种“窒息战略”,旨在从物理与心理上摧毁一个群体的生存根基。
值得深思的是,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持续支持与人权价值观之间的割裂。
当特朗普政府促成的停火协议被屡次违反,当囚犯交换中曝光的酷刑证据被国际媒体披露,地缘政治利益似乎总是压倒人道关怀。
个人认为,真正的和平从来不会诞生于仇恨的土壤。当一方试图用绝对武力终结冲突时,历史证明这只会播种更深的仇恨。
巴勒斯坦人世代居住的家园问题、难民权利问题、资源分配问题,终究需要回到谈判桌前用平等对话解决。
而今天对平民的每一次伤害,都在为明天的冲突埋下引信。
信源来源:外网报道
来源:米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