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不晚,看数据:去年中国智慧教育平台被点爆,80亿次访问里,40%账号注册年龄超30岁。
“35岁才想起读书,是不是晚了?
”
后台这条留言,点赞最高。
晚不晚,看数据:去年中国智慧教育平台被点爆,80亿次访问里,40%账号注册年龄超30岁。
有人边喂奶边考Python,有人把被裁那天当开学日。
学历早不是护身符,会“升级”才是。
——
婚姻也在换系统
民政局的章咔哒一声,比去年又少35%的人去领。
可另一边,婚姻补习班排队,150%的增量,课程名字直白:吵架怎么不崩、钱怎么一起管。
老师不劝合,只教“共同成长”四个字,说透了就是:先把自己升级,再谈双人副本。
工作副本更难
LinkedIn偷偷把“转行成功率”年龄线拉到45岁,数字还涨了六成。
秘诀?
无非把过往经验拆成乐高,缺哪块就补哪块数字化积木。
日本有家公司专陪50岁+大叔把三十年工厂经验包装成SaaS,半年营收千万日元,听着像段子,账户是真到账。
贵人也不再是饭局上那位“大哥”
清华做了个实验:弱关系网友给的机会,质量比铁哥们高35%。
翻译成人话:点赞之交的随手一拉,可能比亲戚攒局更管用。
疫情那年冒出来的线上行业群,现在还在活跃,每天有人丢项目、找人、找钱,像24小时不打烊的夜市。
抗逆力被写进KPI
世界经济论坛发话:2025年,心理韧性是十大核心技能。
大白话就是:会崩溃不算啥,能快速拼回去才值钱。
深圳有公司把员工扔进“挫折模拟舱”,模拟项目黄了、客户跑了、账户冻了,哭完继续复盘,三个月后再测,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飙一大截——脑子真被练厚了。
经验也开始云端化
抖音上“银发讲师团”话题50亿播放,爷爷教修电机,奶奶教做账,弹幕一排“比我大学导师讲得清楚”。
德国更绝,立法建“经验银行”,退休专家把脑子里的暗知识存进去,企业按小时付费提取,老爷子在家躺赚,经验二次投胎。
——
所以,35岁、45岁、55岁,这些数字只是系统提示音:
“您当前版本过低,是否立即更新?
”
点“稍后”也行,就是后面关卡会卡成PPT。
真正把人拉开距离的,不是机会来了谁先看到,而是看到那一刻,你有没有现成的“升级包”。
留言区说说,最近一次点下“立即更新”是因为啥?
来源:小猫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