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件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简单:一个快六十岁的人,在一年里频繁出现在电视里,说明他还有活力,也说明背后有很现实的理由——两个还小的孩子需要他继续干下去。说他那句“要干到七十岁”,不是随口一说。结婚晚、当父亲也晚,这种家庭重担落在他身上,让他对选戏比别人更慎重、更
2024年,他参演的十部电视剧陆续播出,口碑大多不错。
这件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不简单:一个快六十岁的人,在一年里频繁出现在电视里,说明他还有活力,也说明背后有很现实的理由——两个还小的孩子需要他继续干下去。说他那句“要干到七十岁”,不是随口一说。结婚晚、当父亲也晚,这种家庭重担落在他身上,让他对选戏比别人更慎重、更有底线。
举个例子,他有次看到一个话剧剧本,男主有一场要在儿子墓前和前妻相认的戏。那戏他当场退了,理由也简单:孩子太小,他心里过不去。导演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他很坚决。有人会说这是矫情,也有人觉得这叫为人父的敏感——他自己就是按着这个标准来把生活和工作分得清清楚楚。
把时间拉回到更早,他被大众记住其实是中年以后。2010年前后那部《黎明之前》,他演情报处长,被观众叫成了“齐帅”,这是个分水岭。从那以后,《乱世三义》《私房钱》《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这些作品里,他虽然不是台柱子,戏份也不总多,但每次出场都有味道。观众常常说记不住名字,却一见脸就知道是他——这就是所谓“戏比人红”。他自己看得挺淡,工作靠本事吃饭,是他的常态。
再往前看,他的路并不顺。年轻时在印刷厂有份稳定工作,日子平稳但总觉得不够。十几岁就喜欢表演,16岁进了业余班,跟冯远征这些后来成了同行的人有交集。偷偷去考表演学校,两次落榜,到了23岁还在跑着考场,连身份证年龄都动了手脚。去上海戏剧学院面试时,他把这几年的折腾一股脑儿都说了,老师被他的诚恳打动,最后破格录取。后来同学们笑称他是“上戏的爹”,因为年龄比人家大一圈。
上戏毕业后也没啥后台。没关系、没资源,只能从副导演、跑龙套、管演出证做起。进了央视的节目组当副导,后来在情景喜剧里也当副导,靠着一点点机会抢到几个镜头。真正的转折在1999年:那次为导演郑晓龙当副导,被发现演得有味道,才拿到《一年又一年》里的亮子一角。那年他33岁,给父母打电话时哭了,说“十年了,我成了演员”。听起来像台词,背后却是十年折腾和全部希望。
婚姻和孩子到来得晚,改变了他的节奏。2008年一次聚会遇到比他小十岁的朱敏,两人在剧组有过短暂交集,那次重遇让他决定继续追。2011年结婚,2014年有了大儿子,2018年又生了小儿子。妻子为了家庭放下事业,全力支持他工作,这对他来说是既安心又有压力的一种支撑。他常开玩笑说,在家他排最后,连家里的两条狗都比他地位高;更多时候,他是真的把妻儿摆在前面。
工作态度上,他把每个小角色都当主角来演。戏接得不多的年头里,他把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反复琢磨,力求把人物的生活细节补足。久而久之,这种认真让导演们愿意再找他,圈内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金牌配角”。节奏赶的时候,一年三百多天在片场也不是夸张的说法,他就是那种能在镜头后面、跑来跑去把细节做好的演员。
关于他晚成名,有人说是运气,有人说是可惜。但对他而言,争论价值不大,他不爱吵,只把精力放在能打磨的地方。到了近六十岁还这么忙,既有现实压力,也有对演戏的想要继续的执念。朋友们调侃他“哪敢老”,他说不敢,孩子还小,这句简单的话里有着现实的重量和一份不服输的劲儿。
来源:赛车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