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频的文案模拟了一场师生对话:“老师,除了‘包的’,我还可以说什么。”“孩子,你还可以说,万无一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你还可以知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除了‘绝绝子’,我还可以说什么”“你可以说,水秀山明,美不胜收,风光旖旎,你还可以知道‘一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视觉中国
最近,有媒体发布了一则“除了网络用语,我们还可以说什么”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尤其是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
视频的文案模拟了一场师生对话:“老师,除了‘包的’,我还可以说什么。”“孩子,你还可以说,万无一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你还可以知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除了‘绝绝子’,我还可以说什么”“你可以说,水秀山明,美不胜收,风光旖旎,你还可以知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次次对比中,高下立判,这是一次对语言的唤醒,也是一场文化审美的回归。
当前,“网络黑话”与“网络烂梗”充斥日常交流,无论成人还是青少年,都极易被其裹挟,陷入人云亦云的表达困境。偶尔使用或许无伤大雅,但现实是,这些浅表化、碎片化的表达正过度侵蚀我们的思维与精神世界。不少中小学生尤为严重,“烂梗”频出,似乎离了它们就无法开口,赞美只会用“绝绝子”,表达负面情绪只剩“裂开”。正常的语言组织与得体表达日渐困难,“语言匮乏症”与“文字失语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
社会大众,尤其是家长与教师,对“黑话烂梗”的泛滥早已忧心忡忡。网络空间中,不少声音旗帜鲜明地指出:“‘黑话烂梗’消解了语言的精准、美感与底蕴”“它们对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审美情趣乃至价值观塑造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此前,亦有教师铿锵发声:“不要盲目跟风网络烂梗”“说好中国话,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尊严”。这些反对和呼吁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源于对语言生态与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AI已能撰写报告、模仿人类思维的今天,我们却一味沉溺于“烂梗续命”,任由表达趋于扁平、思维趋于惰性。当机器越来越“像人”,人却越来越“像机器”,这不仅是语言的危机,更是人的危机。因为除了语言的丰富与深度外,我们失去的更是“人之为人”的思想与灵性。
治理语言生态,需要疏堵结合的综合施策。在“堵”的层面,家长教师要坚定对过度的“黑话烂梗”说不,网络平台的内容过滤更是不可或缺。而在“疏”的维度,更需要用“文化细糠”滋养干涸的表达土壤、拯救“文字失语”。
用成语诗句“秒杀”网络烂梗的视频,为何广受好评?正在于它超越了单纯批判,以“文化细糠”正面迎击“语言快餐”,在对比中唤醒大众对母语之美的感知与认同。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美不胜收”远比“绝绝子”更能传递景色的层次,当“胸有成竹”替代“包的”成为自信表达的选择,语言的重建便有了根基。
我们该如何系统性地放大“文化细糠”的传播声量,让中式那些神级表达,成为真正的语言主流、文化主流?学校教育应当突破应试窠臼,将语言美学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在更多实践中体会中文的韵律之美、意境之深。家庭环境需要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家长以身作则,在亲子对话中有意识地使用丰富表达,将文化传承融入生活细节。网络平台应主动担责,通过算法优化、内容推荐等,让优质表达获得更大流量,为传统经典开辟传播新径。文化产品更要勇于创新,将“中式神级表达”融入影视、游戏、短视频,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拯救“文字失语”,本质是重建有温度、有厚度的人文表达。让“中式神级表达”重新成为语言的主流,这是一种必然选择,更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表现。这场文化的回归与精神的觉醒,注定是场持久战,但每多一个人选择“美不胜收”而非“绝绝子”,就是为中华语言文化的生命力注入一份活力。重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文化表达,找回的不仅是几个成语诗句,更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精神家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