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哈佛团队发现抗癌小坑CRATER,T细胞在这直接杀灭癌细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3 06:02 1

摘要:早年前就有研究发现,跑到肿瘤里面的杀伤性T细胞大多“没战斗力”,没法好好识别癌细胞;后来又有团队发现,肿瘤引流淋巴结才是免疫治疗的“启动站”,能帮T细胞扩增、奔赴战场。而最近,哈佛大学Leonard I. Zon团队在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的新研究,又挖出了抗

免疫治疗给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但一个关键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那些能杀死癌细胞的杀伤性T细胞,到底从哪来?

早年前就有研究发现,跑到肿瘤里面的杀伤性T细胞大多“没战斗力”,没法好好识别癌细胞;后来又有团队发现,肿瘤引流淋巴结才是免疫治疗的“启动站”,能帮T细胞扩增、奔赴战场。而最近,哈佛大学Leonard I. Zon团队在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的新研究,又挖出了抗癌T细胞的一个全新“发源地”——肿瘤周边那些像“月球坑”一样的特殊结构,科学家给它起名叫“CRATERs”(全称是抗原呈递/T细胞结合和滞留肿瘤区域),简单说就是T细胞专门“蹲点”杀癌细胞的“战场”。

为了看清T细胞的动向,研究团队先做了个“小机关”:给斑马鱼做了基因改造,让它体内的CD8阳性杀伤性T细胞带上荧光标记,还标记了能呈递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样群体。通过3D共聚焦成像,他们清晰看到,黑色素瘤斑马鱼的肿瘤周边,有直径约50微米的“小坑”,这些“坑”占了未治疗肿瘤表面的12%左右。更关键的是,“坑”里的T细胞密度比其他地方高得多,大多数T细胞都聚集在“坑”内5微米范围里,还会和黑色素瘤细胞贴在一起,就像在“识别并攻击”癌细胞。

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坑”特别“挑位置”,大多长在血管周围100微米内,甚至离血管只有10微米;而且“坑”里还存在树突状细胞样免疫细胞,能帮忙呈递抗原。基因分析还揭穿了一个秘密:“坑”里的B2M基因表达量很高,这种基因能帮T细胞更好地识别癌细胞——要是把B2M基因敲掉,T细胞就不会再往“坑”里聚,而是散在肿瘤里“瞎逛”。这说明,“坑”就是T细胞专门识别、攻击癌细胞的“专属战场”。

不过,光在斑马鱼身上发现还不够。研究团队又去验证小鼠和人类样本: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里,在黑色素瘤、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里,都找到了这种“坑”!更让人兴奋的是,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有响应的患者,肿瘤里的“坑”更多;而没响应的患者,T细胞都是散在肿瘤里,根本不往“坑”里聚。这意味着,“坑”的数量可能直接关系到免疫治疗的效果——“坑”越多,T细胞越能集中发力杀癌细胞。

团队还扩大了研究范围,看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早期肺癌组织里没发现“坑”,但其他阶段的肺癌里都有。这说明“坑”不是黑色素瘤专属,可能是很多实体瘤里T细胞“有效作战”的普遍特征,不是偶然现象。

更关键的实验在后面:给黑色素瘤斑马鱼用了免疫治疗药物后,“坑”的覆盖率变高了,大“坑”变多了,“坑”里的T细胞数量增加,活化的T细胞也多了,还能直接在“坑”里杀死癌细胞——与此同时,肿瘤生长被明显抑制,体积也缩小了。但如果斑马鱼的B2M基因被敲掉,免疫治疗就没这效果了,“坑”也没变化。这一下就实锤了:“坑”就是免疫治疗启动抗肿瘤免疫的关键“站点”。

这个发现的意义可不小。以前大家找T细胞的来源,要么是外周血,要么是淋巴结,现在多了“肿瘤周边坑”这个新方向。未来要是能搞清楚怎么让肿瘤长出更多“坑”,或者让T细胞更愿意往“坑”里聚,说不定就能让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免责声明:本文仅用于医学科普,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癌症治疗方案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肿瘤类型、分期等个体情况制定,切勿依据本文信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或判断疗效。

参考文献:

1. BioTalker. 《细胞》:肿瘤被“坑”杀!哈佛大学团队发现全新抗癌结构,杀伤性T细胞可在里面直接杀死癌细胞丨科学大发现[EB/OL]. 2025-10-22.

2. 哈佛大学医学院官网. Leonard I. Zon团队发现CRATER结构: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杀伤癌细胞的关键位点[EB/OL]. 2025-10-21(中文编译版).

3. 奇点网. 《细胞》重磅:哈佛团队找到抗癌T细胞新“据点”,肿瘤周边“小坑”是免疫治疗关键[J]. 科学大发现, 2025, (10): 23-26.

来源:综合科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