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夜宿尼姑庵,发现尼姑贪淫,看到真相后吓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3 10:05 1

摘要:明朝嘉靖二十七年秋,山西地界连降七日暴雨,汾河决堤,万千良田顿成泽国。洪水退去,饿殍遍野,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明朝嘉靖二十七年秋,山西地界连降七日暴雨,汾河决堤,万千良田顿成泽国。洪水退去,饿殍遍野,瘟疫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太原府书生陈明远本欲赴京应试,见沿途惨状,心中凄然,遂将所带盘缠尽数散与灾民,自己则绕道太行山小路,指望早日抵京。不料连日赶路劳累,加上风寒侵体,行至潞安府地界时,竟发起高烧,步履蹒跚。

这日黄昏,陈明远勉强支撑病体,沿山间小道艰难前行。眼见天色渐暗,四野荒芜,正自焦急,忽见前方山腰处隐约有青瓦飞檐,心中一喜,加快脚步上前。

走近一看,竟是座尼姑庵,门楣上悬一褪色匾额,上书“清心庵”三字。庵墙斑驳,门前石阶生苔,显是香火不旺,年久失修。

陈明远犹豫片刻,上前轻叩门环。不多时,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一中年尼姑探出头来。这尼姑约莫四十上下,面容清瘦,眼神却颇为锐利。

“师太慈悲,小生陈明远,欲上京赶考,途中染病,恳请借宿一宵。”陈明远躬身行礼,只觉头晕目眩,险些站立不稳。

那尼姑上下打量他一番,见他确是病容满面,这才开门:“贫尼慧静,是本庵住持。施主请进,只是庵中皆是女尼,不便留宿男客。后院有间柴房,尚可遮风避雨,施主若不嫌弃,可在那里将就一晚。”

陈明远连声道谢,随慧静入内。但见庵内庭院整洁,却冷冷清清,只闻后堂传来隐隐诵经声。

慧静领他到后院柴房,道:“施主稍候,贫尼去取些被褥与吃食来。”言罢转身离去。

陈明远环顾柴房,虽简陋却还干净,便在一堆柴禾旁坐下,只觉浑身滚烫,口干舌燥。不多时,一小尼姑端着粥菜进来,低眉顺眼,放下食盘便匆匆离去,全程未发一言。

陈明远勉强用了些清粥,和衣卧下。半夜,忽被一阵闷雷惊醒,只觉头痛欲裂,浑身冷汗淋漓。他想起身喝水,却听窗外传来细微人语。

...明日必到,都准备妥当了?”一女子声音问道。

“师父放心,一切按计划行事。”另一人应答。

陈明远心中奇怪,这深更半夜,尼姑庵中何人在外私语?他悄悄挪到窗边,透过破旧窗纸缝隙向外望去,只见两个身影立在院中,一人正是住持慧静,另一人背对着他,看身形也是个尼姑。

“此番不同往日,事关重大,若有差池,你我性命难保。”慧静声音低沉。

“徒儿明白。只是...近日官府查得紧,听说新任按察使铁面无私,已查办了好几处...”

慧静冷哼一声:“清心庵地处偏僻,谁会注意?况且有王员外打点,万无一失。快去歇着吧,明日还有要事。”

二人各自散去。陈明远心中疑惑,但转念一想,或许是自己多心,出家人有些私事商议也是常情。他回到草铺躺下,不久又昏沉睡去。

次日清晨,陈明远醒来,觉病势稍减,便起身整理衣冠,欲向庵主辞行。刚出柴房,便见昨日送饭的小尼姑匆匆而来。

“施主,住持请您到前堂用斋。”小尼姑低声道,神色慌张,不时四下张望。

陈明远心中纳闷,随她来到前堂。慧静已等在堂中,桌上摆着几样素斋。

“施主昨夜休息可好?病体可曾好些?”慧静关切问道,与昨夜冷峻模样判若两人。

陈明远忙道:“多谢师太关照,已好些了。小生稍后用罢斋饭便即告辞,不敢再多叨扰。”

慧静笑道:“施主何必着急,贫尼观你面色,病根未除,不如在庵中将养一日,明日再行不迟。况且今日午后恐又有雨,山路难行。”

陈明远本觉病体确实未愈,又见住持盛情,便应承下来:“如此便再叨扰一日,多谢师太。”

用罢斋饭,慧静道:“施主可在庵中随意走走,只是西院乃贫尼与弟子们寝居之所,不便外人进入,还望见谅。”

陈明远连称明白,待慧静离去后,信步在庵中闲走。这清心庵虽不大,却也庭院深深,古木参天,别有一番清幽。他行至佛堂,见三四名尼姑正在做早课,诵经声不绝于耳,一派佛门清净景象。

然而细观之下,陈明远却发现些不寻常处:这些尼姑虽都低眉顺目,却不时偷眼观他,眼神交汇时又慌忙避开;佛堂香火不旺,佛像金漆剥落,尼姑们身着僧衣却多是细布料子,其中一人腕上还隐约露出金镯痕迹。

陈明远心中疑云更重,忽想起昨夜听到的“王员外”之名。这王员外他有所耳闻,乃是潞安府有名的富商,只是名声不佳,传闻与官府勾结,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正思忖间,忽闻西院传来女子啜泣之声。陈明远想起慧静嘱咐,本不欲多事,但那哭声凄切,似含无限悲苦,不由心生怜悯。他见四下无人,悄悄循声而去。

西院月洞门虚掩,陈明远轻推而入,但见院中别有洞天,回廊曲折,房间众多。哭声自最里间传来,他蹑手蹑脚走近,贴门细听。

“...放我回去吧,我家中还有老母需要奉养...”一女子哀声乞求。

“住口!既入此门,休想出去!乖乖听话,明日王员外来接,保你日后衣食无忧。”另一女子厉声呵斥,陈明远听出正是慧静声音。

“不,我不要...你们这是逼良为娼,假借佛门,行此恶事,必遭天谴!”

“啪”一声脆响,似是掌掴之声。慧静冷笑道:“天谴?这清心庵经营十年,送出的女子不下百人,怎不见天谴?劝你识相些,免得皮肉受苦!”

陈明远听得心惊肉跳,方知这尼姑庵竟是藏污纳垢之所,暗中从事贩卖人口的勾当。他欲退去报官,又恐打草惊蛇,正犹豫间,不慎碰倒门边花盆。

“谁在外面?”慧静厉声喝道。

陈明远大惊,慌忙闪身躲入旁边一间空屋。只听慧静开门查看,片刻后道:“怕是野猫碰倒了花盆。你看紧她,我去前院看看那书生。”

脚步声渐远。陈明远暗松口气,忽觉这空屋中有异香扑鼻,细看之下,发现墙角有一暗门虚掩。他推开暗门,眼前景象令他目瞪口呆——门后竟是间密室,内中珠光宝气,金银珠宝堆积如山,更有几口大箱,装满铜钱银锭。

陈明远正自震惊,忽闻脚步声返回,情急之下忙掩好暗门,藏身帷幔之后。慧静推门而入,径直走向密室,片刻后拿了一锭银子出来,喃喃自语:“这书生形迹可疑,不如给他些银两,早早打发走...”

待慧静离去,陈明远方从帷幔后出来,心中骇然:这清心庵表面是佛门净地,暗地里竟是罪恶渊薮!他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解救被囚女子。

陈明远回到前院,佯装无事,向慧静辞行。慧静果然取出一锭银子,道:“施主病体未愈,这些银两权作盘缠,请速速上路吧。”

陈明远推辞一番后收下,道:“师太慈悲,小生感激不尽,这就告辞了。”

慧静目送他出院门,立即命小尼姑闩上门闩。陈明远在庵外稍作停留,绕到庵后,寻了一处隐蔽矮墙翻身而入,藏身于后院竹林之中,伺机而动。

好不容易挨到夜深,庵中寂静无声。陈明远悄悄摸向西院,见最里间窗纸透出微光,隐约有人影晃动。他绕到屋后,舔破窗纸向内窥视,但见日间那被囚女子双手被缚坐于床沿,一胖大尼姑在旁看守。

正观察间,忽闻前院传来叩门声。不多时,慧静引着三人匆匆入院,为首的是个锦衣胖汉,想必就是王员外,身后跟着两名彪形大汉。

“人在何处?”王员外直截了当问道。

慧静笑道:“早已备好,就在屋内。员外放心,是个黄花闺女,性子烈些,但容貌姣好。”

王员外点头:“甚好。近日风声紧,新来的李按察使查得严,须得小心。这批货要送往大同府,那边自有接应。”

慧静压低声音:“听说李按察使铁面无私,已查办了几处窝点,我等是否暂避风头?”

王员外冷哼:“怕什么?官府中自有我们的人。你只需做好分内事,少不了你的好处。”说着取出一包银子递与慧静。

陈明远在暗处听得真切,心中愤慨:这伙人竟与官府勾结,做此伤天害理之事!他定要拿到证据,将他们一网打尽。

待王员外等人带着被囚女子离去,慧静掂了掂手中银两,对身边尼姑道:“去密室清点今日所得,明日入账。”

陈明远见时机已到,悄悄尾随她们来到那间空屋。待慧静与尼姑进入密室,他灵机一动,轻轻将门外挂锁扣上,将二人反锁在内。

慧静在密室中听得锁响,惊道:“怎么回事?”急忙推门,却已从外锁死。

陈明远在门外道:“师太在密室中好生歇息,待小生去官府禀报,自会有人来请师太。”

慧静大惊失色,在室内猛力撞门,骂道:“好个不知死活的书生!快放我们出去!”

陈明远不理,正欲离去,忽闻前院又传来叩门声。一小尼姑前去应门,但见火光通明,人声嘈杂,竟是官府衙役。

“开门!按察使大人到此巡查!”门外衙役高呼。

陈明远又惊又喜,忙躲回暗处观察。只见小尼姑惊慌开门,一众衙役拥簇一位官员入内,那官员约莫五十上下,面容清癯,不怒自威。

“本官李清风,奉旨巡查山西刑狱。今夜追查一伙人口贩子至此,有人见他们逃入庵中,特来搜查。”李按察使厉声道。

小尼姑战战兢兢:“回...回大人,庵中皆是女尼,不曾见什么歹人...”

李按察使不理,命衙役四下搜查。忽闻密室方向传来撞门声,慧静在内高呼:“救命啊!有贼人将贫尼锁在室内!”

衙役破门而入,放出慧静二人。慧静一见按察使,立即跪地哭诉:“大人明鉴!有歹人潜入庵中,将贫尼锁在密室,欲盗取庵中香火钱!”

李按察使瞥了眼密室中堆积的金银,冷笑道:“好个清贫的尼姑庵!这香火钱未免太多了些。来人,将全庵尼姑集合前堂,本官要逐一询问!”

陈明远见官府已到,心中大定,正欲现身说明原委,忽觉有人轻拍他肩膀。回头一看,竟是日间送饭的小尼姑。

小尼姑急摆手,低声道:“施主切莫声张,随贫尼来。”

陈明远满腹疑团,随她悄悄来到后院一间禅房。小尼姑闩好门,扑通跪地:“施主救命!”

陈明远忙扶起她:“小师父这是何故?如今按察使已在庵中,有何冤情尽可向他禀明。”

小尼姑泪如雨下:“施主不知,那李按察使...他才是这庵中真正的幕后主使!”

陈明远大惊:“此话怎讲?”

小尼姑道:“贫尼慧明,原是良家女子,三年前被掳至此,被迫落发为尼。这些年来,眼见无数良家妇女在此遭难,被贩卖他乡。那慧静不过是台前傀儡,真正的主脑正是李按察使与王员外!今夜所谓追查,不过是他们听说有书生窥破秘密,特来做戏给你看的!”

陈明远如遭雷击,颤声道:“这...这怎么可能?”

慧明道:“施主若不信,可看这按察使腰间是否佩一龙纹玉佩?那是他们一党的信物。王员外也有一块。他们在此经营多年,上下打点,结成党羽,做尽恶事,却借着官身掩护,无人敢查。”

陈明远想起方才见李按察使时,确见他腰间玉佩精美,只是距离较远,未看清纹样。若慧明所言属实,自己此刻现身,岂不是自投罗网?

正思忖间,忽闻门外脚步声近,有人道:“那书生不见踪影,定是藏在某处,仔细搜查!”

慧明急将陈明远推入一夹墙内,道:“施主在此暂避,贫尼去应付他们。”

陈明远藏在狭窄夹墙中,听得外面衙役盘问慧明,慧明从容应对,称未见什么书生。待衙役离去,他方从墙中出来,已是汗透重衣。

慧明道:“他们不会轻易罢休,施主须得尽快离开。贫尼有一计...”

不多时,庵中忽然起火,却是慧明点燃了后院柴房。顿时人声鼎沸,众人都去救火。陈明远趁乱翻墙而出,按慧明指示,向山中逃去。

他奔行半夜,直至天明,方在半山腰一座破败山神庙歇脚。回想这一夜经历,恍如梦境。正自喘息,忽闻庙外传来马蹄声,陈明远大惊,忙藏身神像之后。

但见两人步入庙中,其中一人道:“在此歇息片刻,那书生定是逃往山中,稍后继续搜寻。”

另一人道:“李大人有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小子窥破秘密,若让他逃了,我等都要掉脑袋。”

陈明远在神像后听得真切,不由冷汗直流。忽觉脚下一滑,险些跌倒,忙扶住神像,却触到一物,取下一看,竟是半块残破的玉佩,纹样与李按察使所佩极为相似。

那二人歇息片刻后离去。陈明远把玩手中残玉,忽见玉后有字,细看竟是“清风”二字!他猛然想起,李按察使名唤李清风,这残玉莫非与他有关?

正在此时,庙外又传来脚步声,一老樵夫背着柴捆入内,见陈明远,吃了一惊:“阁下是何人?为何在此?”

陈明远见是寻常樵夫,稍松戒备,道:“老丈莫怕,小生是赶考书生,途中遇匪,侥幸逃脱,在此暂避。”

老樵夫打量他片刻,道:“公子手中残玉从何而来?”

陈明远如实相告。老樵夫长叹一声:“这真是天意啊!此玉原是一对,乃李家传家之宝。十五年前,李清风为霸占家产,毒杀兄长李清明,这残玉便是李清明所有。当时惨案发生,就在这山神庙中!”

陈明远骇然:“老丈如何得知?”

老樵夫道:“老夫便是当年验尸的仵作!那时李清风已是举人,买通官府,将此案定为山贼所为。我因知晓内情,恐遭灭口,遂隐居山林。这些年来,李清风官运亨通,竟做到按察使,暗中却与地方豪强勾结,无恶不作。这清心庵不过是他一处敛财窝点罢了。”

陈明远听得心惊胆战,方知这李按察使不仅贪赃枉法,更有命案在身。他紧握残玉,暗下决心,定要将此獠绳之以法。

陈明远在老樵夫帮助下,避开搜捕,绕道前往太原府。他知潞安府官员多与李清风有染,唯有求助太原巡抚张大人。张大人为官清正,曾为陈明远塾师,对他颇为赏识。

一路艰辛,不必细表。十日后,陈明远抵达太原,求见张巡抚。张巡抚初闻此事,亦感震惊,但见陈明远拿出残玉,又闻老樵夫为证,方信为真。

“清风竟堕落至此!”张巡抚长叹,“只是他身为按察使,权柄甚重,若无确凿证据,难以动他。”

陈明远道:“学生愿为证人,只求大人为民除害。”

张巡抚沉吟片刻,道:“兹事体大,须得周密安排。你且在此住下,待本官详加筹划。”

不料次日,李清风竟亲至太原,拜会张巡抚。原来他得知陈明远逃往太原,心中不安,特来探听虚实。

张巡抚设宴款待,席间,李清风见陈明远竟在座,面色顿变,旋即恢复如常,笑道:“这位莫不是陈明远陈公子?日前在清心庵匆匆一别,不想在此重逢。”

陈明远不卑不亢:“按察使大人好记性。”

酒过三巡,李清风忽道:“近日潞安府出一奇案,有狂徒假冒书生,窥探尼庵,盗取财物,更纵火行凶。本官正全力缉拿,不知张大人可曾听闻?”

张巡抚捻须微笑:“略有耳闻。只是据本官所知,其中另有隐情。”

李清风面色微沉:“张大人此话何意?”

张巡抚忽正色道:“李清风,你可知罪?”

李清风霍然起身:“张大人何出此言?”

张巡抚击掌三声,后堂转出数人——正是那老樵夫、慧明尼姑,及被解救的几名女子。李清风见之,面色惨白,仍强自镇定:“此等贱民,岂可轻信?”

张巡抚取出一叠文书:“这是从你密室中搜出的账册,记录你这些年来贩卖人口、收受贿赂的明细。还有这半块残玉,可是你李家家传之宝?”

李清风见物证俱全,知事已败露,猛然掀翻酒席,欲夺路而逃。忽听四周喊声大起,伏兵四出,将其擒获。

经三司会审,李清风罪证确凿,供认不讳。原来他自中举后,便与地方豪强勾结,以清心庵为据点,贩卖人口,牟取暴利。为掩人耳目,更将不少知情官员拉下水,结成党羽。那王员外及慧静等一干从犯,也尽数落网。

案件上报朝廷,嘉靖帝震怒,下旨将李清风革职处斩,其余从犯或斩或流,清心庵被查封,受害女子尽数遣返故乡,发放抚恤。

陈明远因破案有功,受朝廷嘉奖,特许免试入国子监读书。次年春闱,他高中进士,授知县之职。为官后,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深得百姓爱戴。

而那清心庵,自此香火断绝,日渐荒芜。乡人传言,夜深人静时,庵中常有女子哭泣之声,说是屈死尼姑的冤魂不散。更有猎户称,月明之夜,曾见一肥胖女鬼在庵中游荡,口念“阿弥陀佛”,面目狰狞——那便是慧静阴魂不散,永世不得超生了。

至于那半块残玉,陈明远请巧匠修复,与老樵夫一同送至李清明墓前祭奠,告慰在天之灵。一段公案,至此方了。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说明您已经看完故事,麻烦您点个关注点个赞,举手之劳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本故事纯属虚构!谢谢观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小鑫民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