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桑顺良和肖娟娟这对恋人,总让人觉得时代的大潮真能把人生的轨迹搅得天翻地覆。1948年那会儿,他们俩刚从山东菏泽中学毕业,年纪轻轻就许下了一生一世的承诺,谁知道一眨眼,海峡就把他们隔开,各自在两岸过着截然不同的日子。
说起桑顺良和肖娟娟这对恋人,总让人觉得时代的大潮真能把人生的轨迹搅得天翻地覆。1948年那会儿,他们俩刚从山东菏泽中学毕业,年纪轻轻就许下了一生一世的承诺,谁知道一眨眼,海峡就把他们隔开,各自在两岸过着截然不同的日子。
桑顺良去了台湾地区,当了警察,一干就是三十年,从没娶过媳妇;肖娟娟留在大陆,守着那份旧情,也没再找别人。等到桑顺良得了重病,临走前还惦记着把骨灰带回去给肖娟娟,结果高秉涵这个老乡帮了大忙,1991年把骨灰和一封遗书捎回菏泽。
肖娟娟一看信,哭了,但没多久就办了场冥婚,抱着骨灰坛子完成了他们当年的誓言。几个月后,她也走了,两人终于合葬在一起。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感慨,爱情这东西,有时候真就这么倔强,跨越时空也不松口。
桑顺良这人,从小在山东菏泽长大,家里条件一般,他高中念得认真,1948年7月从菏泽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徐州警察学校。
那时候,徐州离菏泽足有280公里,路不好走,但桑顺良一门心思想去深造。肖娟娟是他的同学,两人从高中时候就互相看对眼了,毕业前夕,他们俩郑重其事地许下承诺:非你不娶,你非我不嫁。简单一句话,却像钉子一样扎在心里。
本来约好中秋节见面,谁知肖娟娟家里有事,没去成。从那以后,桑顺良去了徐州,学校生活挺紧张的,每天操练、学习警务知识,他还抽空写信回去,报平安,顺便念叨念叨思念。
可好景不长,那年头局势动荡,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桑顺良就读的学校从徐州迁到南京,又在1949年初跟着大部队撤到台湾地区。桑顺良当时二十出头,跟着队伍上船,船一开,海峡就成了天堑。
去台湾的时候,谁也没想这是永别,大家都觉得局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稳了,能回来探亲。可事实是,从1949年起,两岸交流基本断了,桑顺良就这样被困在岛上。肖娟娟留在菏泽,继续过她的日子,家里人劝她找对象,她总是一笑置之,说等桑顺良回来。两人从此断了音讯。
桑顺良在台湾地区从警校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当警察,身高一米八的他,长得高大英俊,工作也踏实,很快就升了职。但他从没考虑过结婚的事儿,周围同事朋友介绍对象,他都婉拒了。肖娟娟那边,也是一样,媒人上门,她谢绝了所有,一个人操持家务,日子过得清苦却坚定。
这分离不是一时半会儿的,足足三十年过去,桑顺良在台湾地区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他干警察这行,负责治安巡逻,台北街头那些年变化大,从战后重建到经济起飞,他亲眼看着岛上从简陋到热闹。但每到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菏泽的土路和肖娟娟的模样。
那时候通信不便,信件寄不出去,桑顺良就自己写日记,记录下那些碎碎念。肖娟娟在大陆,也没闲着,她教书为生,学生们喜欢她讲课时那股认真劲儿,但她从不提个人事儿。
两人就这样,各自守着那份承诺,日子一天天熬过去。那段时期两岸关系紧张,探亲政策遥遥无期,桑顺良他们这些老兵,只能靠回忆打发时间。肖娟娟呢,村里人渐渐习惯了她单身的模样,有人说她傻,她也不争辩,就这么扛着。
日子长了,桑顺良开始攒钱,准备万一有机会回大陆,就第一时间去找肖娟娟。他在台湾地区买了小房子,家具简单,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高中毕业时的合影,肖娟娟笑得甜。
他退休前,升到中层,管着一小队人,工作强度大,但身体还硬朗。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经济腾飞,街上到处是新楼和摩托车,桑顺良也跟着时代变迁,学会了骑自行车上下班。
可思念这事儿,从没少过,他偶尔和老乡高秉涵聊天,高秉涵是山东同乡,两人因为口音熟络起来。高秉涵在台湾地区开小店,日子过得凑合,桑顺良有时去坐坐,喝茶拉家常,但从没深聊过心事。
肖娟娟在大陆的日子,也没轻松。五十年代,她在当地学校教语文,学生一批批毕业,她看着他们成家立业,自己却还是单身。村里经济条件一般,她帮家里干农活,种地、喂鸡,闲时看书写字。六十年代动荡,她参与集体劳动,教书育人,但感情上空空的。
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风吹到基层,她的生活稍稍宽裕了点,但还是守着那份旧情。两人虽隔着海峡,却像心有灵犀,各自拒绝了无数次相亲。那年头,结婚是大事儿,不娶媳妇会被人说闲话,但他们俩都不在乎,就这么扛下来了。
1978年,桑顺良五十多岁,去单位做例行体检,结果查出肝癌晚期。医生说时日不多了,他没慌张,先是回家整理东西。那时候台湾地区医疗条件不错,但他选择保守治疗,不想折腾。
病床边,他开始写遗书,字里行间全是给肖娟娟的交代。高秉涵来看他时,桑顺良把骨灰坛和信封托付给他,说如果有机会回大陆,一定交给肖娟娟。
高秉涵当时就答应了,两人是老乡,这事儿他记在心上。桑顺良就这样走了,1980年左右的事儿,享年五十多岁。台湾地区给他办了简单的追悼,骨灰存起来,等着高秉涵带回。肖娟娟那边,还不知道这些,她继续教书,日子平平淡淡。
1987年,台湾地区当局终于松口,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这事儿在岛上轰动了好一阵子。高秉涵是老兵之一,他收拾行李时,没忘桑顺良的嘱托。骨灰坛小小一个,裹了布,塞进行李箱里。
信封里,桑顺良写得详尽,说如果肖娟娟还活着,就帮他们补办冥婚;如果她不在了,就把骨灰埋在她墓旁。信的结尾,桑顺良反复强调,生不能同,死也要一起。这份遗书,透着股不甘和深情,高秉涵看完,眼圈红了。
高秉涵回大陆后,先安顿好自己,然后1991年专程去菏泽找人。那时候两岸交流刚起步,路途不远,但手续繁琐。他打听了好几天,终于在村里找到肖娟娟。她那时六十多岁,白发苍苍,还在教书,一个人住小屋。
高秉涵说明来意,把骨灰和信递过去,肖娟娟一看信,泪就下来了。她说,这些年她也没负桑顺良,一直等着他。原来,肖娟娟从没结婚,拒绝了所有媒人,就守着高中时的那份情。高秉涵问她愿不愿意补办冥婚,她点点头,说早就准备好了嫁衣,就等这一天。
第二天,他们在村里简单办了仪式,肖娟娟穿上红嫁衣,抱着骨灰坛子,完成了拜堂。高秉涵做见证人,村里几个人围着,没大张旗鼓,但场面庄重。这场婚礼,迟到了四十二年,却圆了桑顺良的心愿。肖娟娟说,她不后悔这些年的等待,因为这份情,值了。
几个月后,肖娟娟身体不行了,她走得安静,没拖泥带水。村里人按照她的意思,把她的骨灰和大桑庄村外坡地合葬和桑顺良的骨灰坛子在一起。墓碑简单,刻了两人名字,从此他们长眠一处,再也不分开。
如今说起这事儿,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它还是让人心里一热。这段故事,后来被高秉涵讲出来,成了两岸交流的佳话。
1990年代初,两岸老兵探亲越来越多,桑顺良和肖娟娟的事儿,激励了不少人去寻根问亲。桑顺良的遗书,现在存档了,字字句句像在诉说那份不舍。肖娟娟的嫁衣,也成了村里的纪念,提醒后人,爱情有时需要大毅力。
两岸关系如今虽有起伏,但像他们这样的桥,还是在民间搭着。桑顺良的骨灰回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让更多人明白,家和爱,总有办法绕过障碍。
来源:娱七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