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告里写得很清楚:10月21日到23日,每天早上6点到下午18点30分,南海某片海域要进行实弹射击,期间任何船只不得靠近。意思就是这几天白天那一片水域是禁区,过往船只务必避让,航行要按规定走。消息一发出,港口、航运公司、渔民,甚至拖轮、补给船都被不同渠道提醒了
清澜海事局在中国海事局网站上挂了个航行警告:
公告里写得很清楚:10月21日到23日,每天早上6点到下午18点30分,南海某片海域要进行实弹射击,期间任何船只不得靠近。意思就是这几天白天那一片水域是禁区,过往船只务必避让,航行要按规定走。消息一发出,港口、航运公司、渔民,甚至拖轮、补给船都被不同渠道提醒了一遍。
这事不是临时起意。按海事的惯例,他们在放公告前会做一套流程:训练单位先把演习方案、弹药投放范围确定好,海事局拿到后把禁航坐标画到图上,再统一通过上级网站发布。发布前一天和当天,海事会通过海上电台、航行警告广播和港口信息系统重复提示,必要时把避让办法和应急联系方式写明,救援力量也会待机以防万一。
港口那头一接到通知,调度室就把相关航段在航运系统里标成限制区。靠港的货船靠泊和离港计划会被微调,靠泊窗口要重新排。航运公司方面,航线会绕开被封的海段,大家掂量着是绕行多跑点路,还是等演习结束再进港;绕行意味着油耗和时间成本上去了,延误费和绕航费用谁来出,就得各方协商。油轮、滚装船这种对时间敏感的船舶,货主往往会催着要赔偿方案,船方得和客户沟通。
渔民那边更直接,群里热闹得很。有人说“这几天少出海,省得走错航道碰上演习区”;也有人担心海面声响和水下震动会影响鱼群。渔政通常会劝小型作业船停航避让,告诉大家临时靠岸或避风的点,渔港收购商也会相应调整收购时间,避免渔民白跑一趟。拖轮、补给船、海上供应服务会接到停靠或改道的指令,生意上会有短期影响。
执行层面有不少细节,值得注意。禁航坐标会被更新到电子导航系统里,海图一更新,雷达或导航屏幕上就能看到警示。海监、渔政和海警会在沿海安排巡航,提醒小船靠岸或驶离;港口值班台根据具体申请给出临时通行建议。若有船误闯,海事会用无线电联系,情况严重的会被驱离或盘问。演习区边上会有明显布设的航标和封锁迹象,空域也会有公告,民航和渔机要格外留神。
把镜头拉远一点看,这类海上实弹射击并不少见。海军和相关部队把它当作常规训练,训练火器精度、通信配合和实战条件下的协同是主要目的。近年来各国都在规范发布训练信息,海事机构的工作就是在尽量不影响民用航运的前提下,协调好双方。对商船和渔船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时间和航线上的调整,提前规划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对商业航运的影响可以更具体:大型货轮的航线相对死板,绕行会增加航里和油耗。航运公司会权衡成本和时效,是走更远一点的路,还是停一停等演习结束。港口要重新分配泊位,管理堆场和仓储,避免货物滞堆。船长得和公司、港口、海事局保持联络,确认安全通行时间窗。港口操作人员忙着协调靠泊顺序,尽量把连锁影响压缩在最小范围内。
国际上经过的船也会收到信息。南海是重要航道,很多国际航线会经过,演习禁区若与常规航路相交,外籍船舶会通过海事信息交换系统或AIS接到警示。跨国航运企业有专门团队负责航线调整,港方还会把消息在航行系统上广播,确保洋船桥楼也能看到提示,避免国际运输突遭影响。
安全和环境方面,实弹射击不是敲锣打鼓就完事。现场通常会划出保护圈,进行安全评估,演习单位要负责发射和回收,海事负责发布和监管。遇到意外,海事和应急会合力救援。渔业影响会被相关部门关注,训练前后可能会做水质和渔业资源回访。但这些措施是程序性保障,关键还是看现场执行有没有把关、信息发布是不是及时到位。
这条航行警告的来源是中国海事局官网,随后也被央视军事等媒体转发。官方一发,相关部门和企业就按通知调整,流程比较清楚:演习单位安排训练、海事发布禁令、港口和航运按通知调度、渔政和海警在现场监管,大家分头把影响控制住。演习结束后,海事局会撤销禁令,海面通航恢复,信息也会更新到各大平台。
演习日子里,港口值班室灯还亮着,调度员在屏幕前不停点开航次表;渔民把小船靠码头上锁,微信群里有人报了今天不出海;航运公司的航线规划小组还在算着绕行的成本;海事台的广播按程序一句一句发着提醒。这一套动作看起来杂,但按步走,大家都在按程序把风险降到能接受的范围里。
来源:好学小羊UDAgo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