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图“攟”点宝!这个学霸家族的藏书,就是半部江南文化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21:13 1

摘要:“攟古”,积聚古物之意。苏州潘氏代表人物,晚清重臣、金石名家、收藏家潘祖荫(1830-1890)有藏印曰“攟古广[ān]”。“继美”,典出《新唐书·贾至传》,指家族美才美德的传承。本次年展以此四字为名,为的是表达两重含义:一为褒扬苏州潘氏薪火相传、存亡继绝的志

攟[jùn],《说文解字》释为“拾也”,有拾取、聚集之意。

一年一度,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品大展即将揭幕!

本次年展主题为:攟古继美——上海图书馆藏苏州潘氏典籍文献展

“攟古”,积聚古物之意。苏州潘氏代表人物,晚清重臣、金石名家、收藏家潘祖荫(1830-1890)有藏印曰“攟古广[ān]”。“继美”,典出《新唐书·贾至传》,指家族美才美德的传承。本次年展以此四字为名,为的是表达两重含义:一为褒扬苏州潘氏薪火相传、存亡继绝的志趣;二为推动这一热爱、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

苏州潘氏即大阜潘氏,原在安徽歙县,世代业盐为生。其家族迁居苏州并开启科举之路的历程,始于二十四世潘仲兰。因经商所需,潘仲兰频繁往来于歙县与苏州之间,最初租住在苏州南濠街,到二十五世潘景文,又购得黄鹂坊桥旁的宅邸,自此,潘氏一族正式在苏州定居。

摄于:潘世恩故居。今苏州状元博物馆

乾隆三十四年(1769),潘氏二十九世潘奕隽成为家族首位进士,自此门庭渐盛,科甲蝉联,子孙多以举业进入官场,相继出现了状元潘世恩、探花潘世璜、探花潘祖荫这样的家族杰出代表。其他如潘世璜、潘曾莹、潘遵祁等族人也多进士及第,退隐地方后亦成为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名流或地方士绅。李鸿章曾为潘氏后人题“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时人称苏州潘氏为“吴门冠族”,多有“吴中言科第人文之盛者,必以潘氏为称首”之赞誉。

这样一个簪缨世家的壮大,与家族内部深厚的读书、藏书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南地区素有“文献之邦”之称,明清以来尤多热衷藏书读书、著书立说的文人学士,苏州潘氏家族即为其中之一。“功名不可强而图也,学问则可力而致也”,这是潘奕隽的祖父潘暄告诫孙辈的箴言,此言深植家族传统之中,使聚书、藏书之风在族中代代赓续。自潘奕隽“三松堂”奠基,至潘博山、潘景郑“宝山楼”捐公,连续六代的家族藏书活动,成为潘氏族人构建文化身份、参与学术共同体对话的核心媒介,也对其积累文化资本、维系家族文脉、提高社会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图书馆作为苏州潘氏家族文献的重要庋藏之所,汇聚了大量家族成员的书信、日记、文稿、手札、诗集,以及历代递藏的古籍善本、碑帖拓片等各类型文献,为研究潘氏家族历史、江南区域文化及士人学风传承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史料。

11月18日,上海图书馆东馆一号展厅,“苏州潘氏”与您不见不散。

2025年“攟古继美——上海图书馆藏苏州潘氏典籍文献展”展品清单第一展区:潘氏家族的撰述与交游品名版本《大阜潘氏支谱》清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潘奕隽致黄易手札墨迹潘奕隽致钱泳手札一墨迹潘奕隽致钱泳手札二墨迹袁枚致潘奕隽手札墨迹王鸣盛致潘奕隽手札墨迹段玉裁致潘奕隽手札墨迹潘奕藻致潘奕隽手札墨迹《思补老人自订年谱》稿本潘世恩诗笺墨迹潘世恩家书墨迹潘曾沂手札墨迹《墨缘小录》稿本《小鸥波馆日记》稿本《陔兰书屋日记》稿本《绂亭日记》稿本潘遵祁致俞樾手札墨迹潘遵祁致陆心源手札墨迹《西圃图》墨迹《潘文勤日记》稿本潘祖荫致鲍康手札一墨迹潘祖荫致鲍康手札二墨迹潘祖荫致李鸿藻手札墨迹潘祖荫致俞樾手札墨迹潘祖荫致潘钟瑞手札一墨迹潘祖荫致潘钟瑞手札二墨迹潘祖荫致潘钟瑞手札三墨迹潘祖荫致胡澍手札墨迹潘祖荫致张鸣珂手札墨迹潘祖荫致李鸿裔手札墨迹潘祖荫致胡义赞手札墨迹潘祖荫致沈树镛手札一墨迹潘祖荫致沈树镛手札二墨迹潘祖荫致陆心源手札墨迹潘祖荫致吴大澂手札一墨迹潘祖荫致吴大澂手札二墨迹潘祖荫致汪鸣銮手札墨迹潘祖荫致潘祖谦手札墨迹潘祖荫致王懿荣手札一墨迹潘祖荫致王懿荣手札二墨迹潘祖荫致王懿荣手札三墨迹潘祖荫致叶昌炽手札一墨迹潘祖荫致叶昌炽手札二墨迹潘祖荫致徐琪手札墨迹潘祖荫致陈彝手札卷墨迹陈介祺致潘祖荫手札一墨迹陈介祺致潘祖荫手札二墨迹李文田致潘祖荫手札墨迹吴大澂致潘祖荫手札墨迹张之洞致潘祖荫手札墨迹吴重憙致潘祖荫手札墨迹潘祖荫致吴云手札墨迹左宗棠致潘祖荫手札墨迹潘祖荫致王懿荣手札墨迹潘祖荫致陈介祺手札墨迹盂鼎释文墨迹克鼎释文墨迹《延煦堂金文拓本目》抄本《滂喜斋藏书记》两种稿本《滂喜斋藏书记》《宋元本书目》江阴缪氏抄本《龙树院唱和图咏》墨迹《鄂行日记》稿本《香禅精舍集》(南京图书馆藏)稿本《香禅精舍丛词》稿本《侧翅集》清香禅精舍抄本潘钟瑞致潘祖荫手札墨迹《金石补编》稿本潘志万致叶昌炽手札墨迹《桐西书屋书目》(南京图书馆藏)潘志万笏盦抄本潘志万致潘钟瑞手札墨迹《寿墨簃图》墨迹《昙花图》墨迹潘博山、潘景郑致叶恭绰手札墨迹《怀辛斋书目初稿》稿本张元济致潘博山、潘景郑手札墨迹章太炎致潘景郑手札墨迹叶恭绰致潘景郑手札墨迹第二展区:潘氏家族的典籍收藏品名版本《施注苏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宋荦刻本《上尊号碑》清拓本《西畴居士春秋本例》宋刻本《杜工部集》宋刻本《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宋刻本《金石录》南宋龙舒郡斋刻本《重镌金石录十卷人家印歌》 卷墨迹《许真人井铭》宋拓本《读书敏求记》清雍正四年(1726)赵孟升松雪斋刻乾隆十年(1745)沈尚杰双桂草堂乾隆六十年(1795)沈炎耆英堂递修本《侍郎葛公归愚集》宋刻本《诸儒鸣道》宋刻端平二年(1235)闽川黄壮猷修补本《汉隽》宋刻本《广韵》宋刻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宋刻元公文纸印本《东观余论》宋嘉定三年(1210)庄夏刻四年订补印本《周髀算经》宋嘉定六年(1213)鲍澣之汀州刻本《孙子算经》宋嘉定六年(1213)鲍澣之汀州刻本《张丘建算经》宋嘉定六年(1213)鲍澣之汀州刻本《九章算经》宋嘉定六年(1213)鲍澣之汀州刻本《梁溪先生文集》宋刻本《藏书家印记序跋》清滂喜斋抄本《孔丛子》宋刻本《后村先生大全诗集》宋刻本《通鉴纪事本末》宋宝祐五年(1257)刻明修本《鬳斋考工记解》宋刻元明递修本《白虎通》元刻本《宋季三朝政要》元皇庆元年(1312)陈氏余庆堂刻本《颜氏家训》元刻本《吕氏春秋》元至正嘉兴路儒学刻本《四书》元刻本《皇朝仕学规范》明洪武蜀藩刻本《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刻本《存复斋文集》明成化十一年(1475)项璁刻本《静春堂诗集》明抄本《法帖释文》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海东金石苑》稿本《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北宋拓本《虞恭公温彦博碑》南宋拓本《茶录》宋拓本《周益文忠公集》宋刻本《长啸轩诗稿》《月坡词》抄本《香隐盦词》清咸丰八年(1858)刻本《秀水朱氏家乘》潘志万手抄本《浣花集》明抄本《牧斋投笔集》清抄本《道因法师碑》南宋拓本《卢正道碑》清初拓本《礼记集说》元天历元年(1328)建安郑明德宅刻本《历代帝王法帖释文考异》明正德刻本《南史》明张溥刻丽百堂印本《盐铁论》明末刻本《毛诗故训传》《郑氏诗谱》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周氏枕经楼刻本《前汉书》清同治八年(1869)金陵书局刻本《辛臼簃诗讔》两种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青虚山房集》稿本《过叔度家传》《华太君纪略》稿本《吉云居书画录》稿本《管子案》稿本《虞山先哲小纪》稿本《左传读》稿本《自述学术次第》稿本《陆右丞蹈海录》《李江州遗墨题跋》清康熙十二年(1673)王乃昭手抄本《明通鉴》清初抄本《绍陶录》清金氏含清书屋抄本《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清无越思斋抄本《管子》清陈奂家抄本《云山日记》清劳权手抄本《论语竢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元和管氏抄本《元朝征缅录》《女真招捕总录》清严元照抄本《京畿金石考》抄本《行朝录》抄本《梁溪词选》缪氏云轮阁抄本《越绝书》民国南陵徐氏影抄明嘉靖梅守德刻本《篆隶万象名义》清抄本《守山阁丛书》1922年上海博古斋影印本《梁师亮墓志》三种合册旧拓本《敬节法师塔铭》旧拓本《章吉老墓志》明初拓本《刘融斋熙载先生殿试策》墨迹吴云致吴大澂手札墨迹方地山致徐乃昌手札墨迹陈直致徐乃昌手札墨迹

备注:展期内将对部分展品进行一次换展。

特别鸣谢南京图书馆

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