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滇缅公路,在当代人的印象中它不过是一条通向缅甸的普通公路而已,并且,随着320国道(上海一瑞丽姐告口岸)和杭瑞(杭州一瑞丽)高速公路的先后建成通车,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大瑞(大理一瑞丽)铁路……系列现代化的交通线已逐步取代这条曾经的滇西交通大动脉。虽然滇缅公路的作
滇缅公路,在当代人的印象中它不过是一条通向缅甸的普通公路而已,并且,随着320国道(上海一瑞丽姐告口岸)和杭瑞(杭州一瑞丽)高速公路的先后建成通车,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大瑞(大理一瑞丽)铁路……系列现代化的交通线已逐步取代这条曾经的滇西交通大动脉。虽然滇缅公路的作用已今非昔比,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和伟大意义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断然不能忘却的。因为在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修建不仅神速,更是云南各族儿女为苦难中的华夏民族筑起的一条″抗战生命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封锁中国沿海港口,想方设法切断中国同国际社会的传统交通线,以阻止国际社会援华物资的进入,妄图把中国变成一座孤岛。面对国家危殆、民族危机、人民遭受苦难之际,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主席龙云在国民政府最高国防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的设想,力图以此来开辟新的国际战略通道,让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呼吸共命运。
滇缅公路工程于1937年12月启动,它沿用英法殖民者早期的勘察资料,确定从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畹町,再到缅甸腊戌。公路全长1146.1公里,其中从昆明到边境畹町就有959.4公里,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为昆明至下关,早已于1935年土路通车。最为棘手的是西段,由下关起至滇缅交界的畹町,全长547.8公里为新修路段。这一段不仅要翻越横断山系纵谷区的云岭、怒山和高黎贡山余脉,还要跨越漾濞江、胜备江、澜沧江、怒江等急流深谷……面对如此险恶的地理环境,要打通滇缅公路谈何容易!当时美国的公路工程处权威人士断言:滇缅公路至少要三年才能建成。
然而,日寇的穷追猛打及自然环境的狂暴凌虐,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却存在于民众之中。筑路队除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外,还有云南省征调沿线17个县、包括汉、彝、白、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等10多民族百姓的血肉之躯。当时,青壮年大多已奔赴抗日前线,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了修筑滇缅公路的主力,他们自带工具和口粮,住窝棚、睡洞穴。
大理白族妇女杨桂英带领着"娘子军",在怒江段创造了日铺碎石80立方米的惊人纪录。她们发明的"竹簸箕接力传石法"被编入工程手册,成为那段艰苦岁月中闪耀的民间智慧。
距热水塘村五十千米外的峡谷深处,奔腾的怒江在巍峨的群峰间劈开一道深邃的裂谷。怒江西岸的老虎嘴是一段几乎垂直的悬崖,却又是滇缅公路的必经之处。热水塘的村民迎难而上,连几岁的娃娃都加入了筑路队伍,其中最小的年龄才1岁多就被母亲带着去了,小孩抓一把土、敲一块小石头,都能帮着干点活儿……他们用最简单的工具加上最无畏的信念,硬生生地在悬崖上抠出了一条近4米宽的路面。
滇缅公路采用″边勘测,边施工″的方案,全线施工人数平均每天5万多,到高峰期每天施工人员高达20多万人。正是以原始工具完成了土石方1100多万立方米、桥梁536座、石涵洞2198个、木涵洞1114个,石档墙477.8米的奇迹。
更不能忘却的是那些在施工中因爆破、坠崖、塌方等因素而失去生命的民工们,仅西段就伤亡超2万人,3000余人殉职。
至1938年8月,九个月时间不算长,这条翻越28座2000米以上高山的滇缅公路就全线贯通。它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打通了中国接受国际援助和对外作战的重要通道。
有人说:滇缅公路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一条公路,虽然没有支付一分工钱,但它的代价是每公里三块墓碑。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报道称赞:"只有中国人民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得到";美国报纸盛赞:"可同巴拿马运河的工程相媲美";罗斯福称滇缅公路为"人类奇迹"。
这条云南人民用手指抠出来的滇缅公路的通车成为1938年至1942年中国唯一一条陆上国际通道。几年来,它共运送战略物资45.2万吨,日均输入军需超300吨,占国际援助总量的90%以上,包括汽油、枪支和药品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召唤下,广大爱国侨胞与祖国风雨同舟,南洋华侨陈嘉庚组织3200余名青年侨民成立″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驾驶卡车来往于滇缅公路上。他们冒着枪淋弹雨为抗战前线运送物资,不幸的是其中1000余名侨胞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平均每公里就牺牲一人。这也进一步彰显出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滇缅公路因打破了日军全线封锁及"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所以,他们视此路为眼中钉肉中刺,飞机轰炸、汉奸破路、间谍猖獗,无所不用其及。对此我方相应制定了《滇缅公路警备计划》。各驻防部队严防死守,沿线民工即炸即修。
1940年,英日签署了《封闭滇缅公路协定》,被迫禁运三个月后的首个开放日,日军又开始了大轰炸,先后有超400架次的轰炸机疯狂朴来,妄图掐断这条"东方战场的输血管"。
日军曾多次轰炸功果桥和惠通桥,使桥体严重损毁,并且短期内又难以修复,中国工程人员启动了以"汽油桶做浮桥"牵引车辆过江的创新方案。从而这条简陋却坚韧的"钢铁浮龙"便支撑起了滚滚的车轮……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一度中断,1945年重新修复后的滇缅公路开始支撑反攻。
滇缅公路总工程师谭伯英在日记中这样说:"平均每推进1.6公里就有3人伤亡,全线土石方量足以能够绕地球赤道三圈,当3000多具遗体被就地掩埋在路基之下时,这条公路已不仅是交道线,更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纪会碑!"
2023年滇缅公路相关遗址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小罗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