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0日,记者跟随宁夏“奋力打好能源安全绿色发展及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攻坚战”集中采访组,走进石嘴山市玖倍尔5G智能观光牧场,感受数字技术为传统畜牧业带来的变革。
10月20日,记者跟随宁夏“奋力打好能源安全绿色发展及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攻坚战”集中采访组,走进石嘴山市玖倍尔5G智能观光牧场,感受数字技术为传统畜牧业带来的变革。
牧场内,通过智能挤奶机器人的精准操作,鲜奶顺着管道自动流入制冷系统,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在牛舍另一侧,智能推料机器人正借助配套磁钉的引导和自身雷达感应功能,灵活穿梭于牛栏之间,均匀地将饲料推至食槽,确保每一头奶牛都能及时进食。“这些智能设备不仅减少了人工投入,还能精准把控挤奶、饲喂的每个环节,提升牛奶品质和奶牛养殖效率。”牧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玖倍尔5G智能化牧场建设项目计划安装16套利拉伐V300智能挤奶机器人及其配套的VMS制冷系统,还将配套智能清粪系统、智能饲喂系统、智能推料机器人、粪污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等设备。”宁夏玖倍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路说,在宁夏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与平罗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正积极探索农机与奶牛养殖领域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路径,致力于将该牧场打造成集奶牛智能化生产示范、技术研发、技能培训、参观体验、奶业科普教育、资源循环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5G智能牧场展示基地。牧场于2023年6月向市场推出自有品牌“奶牛咖”鲜奶吧,以现打鲜奶以及鲜酿酸奶为主要产品,依托自有牧场的稳定供应,保障了奶源的新鲜和安全。截至目前,鲜奶吧在银川市开设13家、在吴忠市开设5家,鲜奶吧还开到了兰州市、西安市,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据了解,智能观光牧场建成后,将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自动化、智能化奶牛养殖技术应用体系,助力畜牧养殖装备提档升级,为宁夏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项目达产后,智能牧场日产鲜奶可达48吨,每年预计实现产值6307.2万元,平均每亩地年产值22.53万元。智能牧场投入运营后,劳动力投入将大幅减少,劳动率较目前国内规模化牧场运作水平提升3.32倍,节省人工50%以上。
还有以下资讯
宁夏2025年引黄灌区冬灌工作开启
10月20日11时,随着唐徕渠开闸引水,2025年宁夏引黄灌区冬灌工作正式开启。
今年引黄灌区计划冬灌引水10亿立方米左右,灌期37天,灌溉面积500余万亩。前期对沙湖、典农河进行生态补给,重点保障葡萄、经果林、枸杞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用水需求,后期主要对白皮地进行灌溉。据了解,盐环定扬黄工程、红寺堡扬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将于10月下旬陆续通水,沙坡头南北干渠10月31日引水,青铜峡河东各干渠同步于11月1日启动,为明春农业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为确保冬灌工作顺利开展,宁夏水利厅加强对灌区土壤墒情的监测,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求,科学制定灌溉计划,为精准灌溉提供依据。各水利部门抢抓停水期施工黄金窗口,对渠道、泵站、闸门等设施开展全面检修,重点实施设备调试、清淤除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水利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类灌溉设施进行调试和维护,保证灌溉设备在冬灌期间正常运行。
青铜峡市“和美乡村”建设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日前,在青铜峡市叶盛镇龙门村“塞上江南·和美乡村样板村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在进行养殖棚、育雏棚等基地土方回填工作,工人们为新建的大棚进行热熔焊接施工。
今年以来,青铜峡市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龙门村党支部书记陈开春介绍,该项目投资226万元,新建养殖棚、育雏棚、饲料仓库、遮阳棚、堆粪棚各一座,并购置自动喂料设备、铲粪车等设备,目前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的70%。“项目建成后,我们村第一年计划育雏大鹅1万只、鸭子3万只,今年,预计给村集体经济效益带来近30万元收入,带动本村10名群众就近务工,每位群众每年的务工收入在2.5万元至3万元。”陈开春说。
青铜峡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宋亮说:“今年以来,青铜峡市打造叶盛镇龙门村、瞿靖镇蒯桥村等4个‘塞上江南·和美乡村样板村’。目前蒯桥村、蒋东村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龙门村、闫渠村计划在11月中旬前建设完成。”“塞上江南·和美乡村工程”聚焦“规划布局美、人居环境美、田园风景美、兴旺富裕美、人和善治美”,通过打造样板村建设,大力挖掘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效能。项目实施以来,吸纳群众务工100余人,增加务工收入130余万元。
“青铜峡市力争到2027年累计建设和美样板村45个,在全市构建和美乡村样板‘矩阵’,形成‘千村引领、全域和美、城乡共富、全面振兴’发展格局。”宋亮说。
宁夏原种场水稻收割工作全面展开
10月以来,宁夏原种场水稻收割工作全面展开,干部职工抢抓晴好天气,依托全程机械化作业推进秋收进度。作为全区水稻良种繁育核心基地,这批兼具高产抗逆特性的良种,将为宁夏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原种场水稻繁育再获突破,共种植宁粳28号、宁粳68号等13个品种1983.5亩,较去年新增2个品系、扩大种植面积729.1亩。得益于科学培育,预计原种单产同比提升50公斤/亩,总产量将达119万公斤,进一步提升原良种市场占有率,为宁夏水稻用种安全提供坚实保障。田间地头,大型联合收割机与小型收割机正高效作业,截至目前已完成600余亩水稻收割。“相比传统人工收割,机械化作业不仅将单日效率提升数倍,更能精准控制留茬高度,减少秸秆浪费与土壤损耗,实现收割、减损、护地一举多得。”宁夏原种场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水稻良种繁育的“主力军”,宁夏原种场以科技为引领,通过精准水肥调控、无人机“一喷三防”、全程机械化覆盖等技术手段,确保良种纯度与品质。其繁育的品种如宁粳68号兼具早熟、耐盐碱等优异性状,已成为农户青睐的优选品种,将辐射带动宁夏水稻产业提质升级,夯实粮食安全“芯片”根基。
石嘴山市
完成超6万处农田设施“体检”
10月21日,记者获悉,石嘴山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回头看”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59个项目超6万处设施“体检”,累计整改问题846个,整改率75.33%,预计11月底实现问题全部清零。
石嘴山市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明确整改“时间表”“路线图”,聚焦工程质量、规划设计、资金使用等关键领域,实行“一项目一责任人、一项目一台账”管理。经全面摸查,共梳理出1161个问题,涵盖597个点状设施、367个线状设施、7个面状设施问题,其中管护不到位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1123个、建后管护问题38个,分类标注1025个可立行立改问题、98个需长期整改问题,确保底数清、责任实。
目前,市级督导组已开展40余次督导检查,对未竣工验收或在质保期内的问题,督促施工单位限时整改,15个相关项目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针对剩余问题,石嘴山市正结合秋季农田水利建设黄金期,组织乡镇、村组及管护单位加快推进,对已整改问题“回头看”,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双提升。
来源:华兴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