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货在热门平台和线下摊点一路狂奔,动辄2400%的暴利、先卖后审的上架机制、再叠加“知假也买”的从众心理,让监管总是追着跑
假货在热门平台和线下摊点一路狂奔,动辄2400%的暴利、先卖后审的上架机制、再叠加“知假也买”的从众心理,让监管总是追着跑
我第一次在直播间看到“康帅傅”的时候,屏幕上“姐妹快冲”“最后50单”的弹幕像催命符,手指还没抬离屏幕就听见主播喊“断货不补”
这不是你眼拙,这是有人故意把商标、配色、包装做得像,让你在三秒钟里犯错
“缪缪包包”就是典型,一字之差,灯光一打,像极了正品的那种“像”
说白了,套路早就织好,就看你哪一刻分心
利润是最实在的驱动力
一个成本二十块的小玩意,卖到五百并不稀奇,宣传里配上“厂货直降”“断供清仓”,你会觉得捡了便宜,商家其实赚的是看不见的那部分差价
有业内人士提到,小作坊靠AI改个图、换个标、连夜排版包装,再找仓发货,生产端越来越“聪明”
平台端不少地方还是“先上架、后抽检”,等执法上门,链接早就卖空、店铺也能秒换
当2400%的空间摆在眼前,产业链只会越做越细
这条链条不是几个人的小打小闹
起初是作坊里偷工减料,后来是分工精细的供应链:有人采原料,有人做面料和配饰,有人负责改图与包材,有人跑物流和分销
2024年重庆酉阳警方破获的跨国制售假冒名包案,把这条灰色流水线撕开给人看——2019年以来在广东设厂,一路批发到境外三十多个国家,最终抓了37人,捣毁黑工厂5个、黑窝点18处,涉案3亿多元,案件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这规模和组织度,跟你以为的“街边摊仿品”不是一回事
外面还有更远的触角
2025年,越南广宁省警方端掉一个由中国籍人员操控的假冒体育用品走私网络,仓里堆着六千件球类和球拍,线上通过社交平台出货,跨境乃至跨语种的链条跑得飞快
我总在想,货走得越远,真伪边界就越模糊,消费者维权也就越难
可为什么大家还是买?
有业内人士提到,经济压力、虚荣心和从众心理合力推动“知假买假用假”
有人直说,“我只要鞋能穿三年,不在乎是不是名牌”
现实也不太长脸:2024年的抽查数据显示,消费品合格率在八成七左右,剩下那两成多虽未公布假货具体占比,但食品、电器的投诉涨了三成
前阵子我一个同事试了个“代购”面霜,过两天脸颊起疹,跑医院拿了药,账单一摞
假的不只是品牌,可能还有安全
销售端的刺激更凶猛
有业内人士提到,不少主播带假货的佣金能拿三到五成,平台抽成之外还给流量扶持;
只要有人投诉再下架,钱早到手了
配合刷弹幕、限时倒计时、假库存条——“只剩23件”“抢完不补”——氛围一烘托,人更容易把判断交给屏幕
当你的购物决策被“直播间的情绪”绑架,理性就会被折扣吞没
但市场不是没有自我修复力
SHEIN用9块9的T恤、对得起价格的做工,生生把一片山寨快时尚挤出空间,李宁、特步等国产品牌靠性价比慢慢夺回份额
平台也在补课:2025年抖音上线溯源认证,约两百个品牌支持一键查真假,流量优先给认证商品;
淘宝直播推主播认证,至少把“谁在带、带的是什么”摆到台面
当“便宜”和“看得明白”同时成立,假货就失去最大筹码
监管层面也在加码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查处的假货案件超10万件,涉案金额数百亿,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报告称因假货导致的损失每年上万亿元
冲击不仅在账面上
多位知情者反映,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因假货被稀释,近年下滑了15%
劣币驱逐良币不是抽象词,而是研发团队项目被搁置、工厂的良品率被价格战拖着往下掉
打假的人没有停过
从1995年“假索尼耳机”开始,王海靠消法索赔打响第一枪;
到2021年盯上地摊食品添加剂,2024年又曝光带货假红薯粉条,2025年账号被禁后仍回应外界,继续调查化妆品代购,投诉累计超12000次
有人说职业打假吃的是“维权红利”,可在一个假货体量依旧庞大的市场里,总要有人盯着那些缝
没有人愿意把希望寄托在个体英雄,但他出现时,至少提醒我们别把规则当摆设
我喜欢逛夜市,摊车旁常摆着“特价三包”“断码清仓”
有次拎起一袋“康帅傅”,包装的绿比记忆里更浅,碗盖的字体轻飘,老板顺口一句“这批是工厂流出的”,像是给你一个“懂行”的台阶
真相是,工厂很少“好心流出”,更多是有人专门做给你看的“像”
那一刻,决定你掏不掏钱的,常常不是真假,而是你心里那点“别错过”的焦虑
网上卖假执法难、平台门槛低、消费者知假也买,这三件事加在一起,才是今天假货的“现实三角”
短期内,查处仍旧重要;
中期,平台的商品准入、抽检频次和流量分配会决定水往哪里流;
长期看,还是要让正品把“价格打下来、信息讲清楚”
抓得到的假当然要抓,但更大的胜利,是让人愿意花同样的钱去买真
作为消费者,我给自己立过两个原则
第一,不把判断外包给弹幕和折扣;
第二,不买来路不明的“超值大牌”,哪怕它只比正品便宜两百块
你会发现,商家怕的不是你较真,而是你看得懂
当看得懂的人多起来,假货的生意,才会显得没那么好做
市场从来不缺“更便宜”,它缺的是“便宜而可信”
这话听上去朴素,却比“抓不胜抓”的口号要实在
接下来比的,是谁先把价格和可信度同时做到位;
那一天,假货的路,也就自然走不远了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