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评论丨消费驱动增长成效显著,仍需优化结构释放内需潜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06:03 1

摘要:“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实现了质量与速度并重的发展。其中,消费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稳定在50%以上(2024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约为55%),成为推动

刘锋(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实现了质量与速度并重的发展。其中,消费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作用日益凸显,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稳定在50%以上(2024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约为55%),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服务消费快速崛起,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重要。展望“十五五”,如何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体验,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将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所在。

“十四五”期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巩固。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5%—60%之间,显著高于投资和净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拉动力”。尤其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消费市场的稳定复苏为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服务零售额增速更为亮眼,全年增长6.2%,显著高于商品消费。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服务零售额增长5.3%,延续了强劲势头。这一趋势表明,我国居民消费正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消费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

消费结构深刻变革:从“衣食住行”到“品质体验”

“十四五”期间,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以“衣食住行”为代表的物质消费占比逐步下降,而服务性、体验性、发展性消费快速增长。

首先,服务消费占比提升: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类支出显著增加。如2024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0.4%,而2025年1—4月,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4%,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9%,远超GDP增速。

其次,健康与安全支出上升:医疗保健、健康食品、商业保险等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2024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3%,而2025年1—3月,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2.2%,中西药品类增长2.1%。

第三,智能化与绿色化消费兴起:新能源汽车、智能设备等品类快速增长。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8.7%,而2025年1—3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9.3%,通讯器材类增长26.9%。

第四,跨期消费意识增强:消费者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如教育投资、养老储备等。如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46.1%,而2025年1—4月,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4%,反映消费需求从基础生存向保值增值延伸。

这些变化反映出我国居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生存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与个人发展。消费行为从“短期满足”转向“长期价值”,从“拥有物品”转向“享受服务”。此外,2024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1.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6.6%)持续快于城镇居民,显示下沉市场消费潜力持续释放,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优化。

消费体验与权益保障成为新需求核心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对体验与保障的要求显著提高。在“能消费”和“敢消费”之间,“易消费”成为关键转化环节。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注重交易过程的透明度、公平性与安全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消费者对侵权行为的容忍度降低,对快速、有效的合法权益保护渠道需求迫切;信息透明度要求提高,包括定价机制、产品来源、服务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公开成为基本诉求;市场公平性期待上升,消费者反对各类隐性壁垒、价格歧视、区域限制等不公平交易行为。

这些变化要求政府与市场共同构建更加透明、公平、高效的消费环境。例如,2025年1—4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7%,显示数字化消费场景的普及,但配套的权益保护机制需同步完善。同时,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对监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需完善服务质量标准与信用评价体系,以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十五五”提振消费需系统施策与精准发力

展望“十五五”,我国消费市场仍具备巨大潜力,但也面临一定的结构性挑战:居民储蓄率较高与消费动力仍待提振的现象并存,反映出在购买力、安全感、便利性三个维度仍存在堵点。笔者认为,下一步政策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夯实就业与收入基础,完善社会保障网。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是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应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畅通融资渠道,清理拖欠账款,提供融资支持等措施稳定其经营预期,需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公共采购支付规范化破解。同时,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但收入中位数增速略低于平均值,需强化再分配调节功能,壮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二,强化民生保障,稳定预期,提升消费者信心。财政支出应进一步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倾斜。2024年全国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支出占比居前,但基层医疗、养老供给仍待强化。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长护险试点,增加普惠托育供给,降低家庭在“三育”(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支出压力。通过增强民生保障,缓解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释放消费潜力。2025年货币政策强调“提振消费”,需与财政政策协同,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推动灵活就业者社保全覆盖,通过消费补贴定向转移支付提高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同时,需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为服务消费创造时间条件。

第三,优化消费制度环境,破除结构性堵点。一是破除制度壁垒:需持续推进跨境消费、服务贸易等领域便利化改革,优化个人外汇额度管理,扩大海南自贸港等免税政策效应。二是强化权益保护:完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推行小额诉讼程序,加大侵权惩罚力度,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重点领域。三是提升监管效能:可考虑建立“消费便利化指数”监测体系,实施“消费堵点”清单管理,定期督查清理,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第四,稳住大宗消费,强化政策精准滴灌。针对家电、汽车、家居等重点领域,需延续“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并动态调整补贴范围与力度。对于汽车消费等,建议结合基础设施配套(如充电网络建设)与场景创新(如社区展销),破除消费壁垒。同时,可考虑完善消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试点“消费保险”等创新机制,提升消费者信心。

第五,深挖新型消费,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可考虑更多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如“AI+文旅”),吸引年轻群体。今年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显示数字消费潜力巨大。需加强县域电商基地与供应链建设,培训主播人才,优化农特产品供应链。针对老年人等群体,则应开展数字技能公益培训,扫除消费障碍。

第六,扩大服务消费,优化供需两端协同。服务消费是下一阶段消费增长的主要空间。2024年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10.9%,但养老、医疗等领域供给仍需加力。应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短板领域,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品牌化升级。同时,完善服务质量标准与信用评价体系,提升服务供给质量与消费者信任度。例如可通过落实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配齐社区服务网点,满足居民就近消费需求。在节假日发放专项消费券,刺激文旅、家政等服务消费,稳定市场主体。

从“高储蓄”到“高消费”:构建良性循环新机制

“十四五”期间,我国消费市场在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仍有提升空间。2025年居民储蓄率仍处高位,部分反映民生保障短板尚未完全填补。

“十五五”期间,应以制度改革为抓手,聚焦破除影响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如区域壁垒、价格歧视)、填补高质量商品和服务供给空白、弥合关键民生领域保障短板。通过大宗消费提质扩容、新型消费数字赋能、服务消费场景创新、收入分配改革深化、消费权益保护强化五大路径,系统激发内需潜力。唯有如此,才能将储蓄潜力转化为消费动能,将市场规模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坚实内需支撑。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