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毛主席专门致电吴石求证一事,吴石看到电报后幸福地笑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06:01 1

摘要:这三个原则中,只有第三个有点“虚”,几乎完全靠老蒋的自我感觉,因此到解放战争时期,老蒋最信任的前五个人就是陈诚、胡宗南、汤恩伯、杜聿明、周至柔。

最近,伴随着《沉默的荣耀》热播,有自媒体发文称“吴石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看到这种说法之后,我笑了。

因为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了解老蒋重用下属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重用浙江老乡

比如,陈诚、蒋鼎文、胡宗南、汤恩伯、周至柔、戴笠、俞济时等;

二、重用“黄埔系”

比如,胡宗南、杜聿明、廖耀湘、王耀武、宋希濂、黄维、张灵甫、郑洞国……

三、重用对他绝对忠诚的人

这三个原则中,只有第三个有点“虚”,几乎完全靠老蒋的自我感觉,因此到解放战争时期,老蒋最信任的前五个人就是陈诚、胡宗南、汤恩伯、杜聿明、周至柔。

这五个人中,四个是他的老乡,其中杜聿明是黄埔系,而且对老蒋极其忠诚。

更明显的是,陈诚带兵打一仗败一仗,却因为是老乡、对老蒋又忠诚而官运亨通,最终在国府内部都称呼陈诚是“小委员长。”

请问,上面的名单中,有吴石的身影吗?哪怕是“黄埔系”后面的“……”再长,也不会出现吴石的名字,尽管老蒋张嘴闭嘴称呼吴石是“吴状元”,但不是嫡系也没用。

道理很简单,吴石不是浙江人,也不是黄埔系出身。所以,即使吴石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800多名毕业生中的状元又能如何呢?

在国府内部,几乎人人皆知吴石是个军事人才,更是个参谋奇才,下图就是官媒文章中对吴石军事造诣的部分评价:

也就是说,当年国军高级将领打仗时,几乎人人带着吴石编写的军事著作拜读,因此官媒才不吝赞美之词“如果他不是出生在战乱时代,难保不会成为一代兵学大家。”

就是这么一个人才,结果因为不是老乡,也不是嫡系,就始终和带兵打仗无缘,从来没有获得过一次掌握军权的机会,你说换作是谁,能没有怨气吗?

这,就是吴石下决心离开蒋介石的第一个原因。他想带兵打仗,想驱逐日寇,想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却空有一身军事才华而无法得到施展。

小编我这么分析是有证据的,绝对不是我凭空臆想,因为证据就在吴石和蒋经国的对话之中。

在剧中,蒋经国代表父亲劝说吴石不要一意孤行,吴石说:“蒋先生的党国,人人心中有自己,大多心中有派系,少数心中有党国。唯独,无人心中有人民,而心里一旦有了人民,就再也泯灭不了。”

蒋经国听完这番话,知道吴石心意已决,立刻起身摇头而去。

吴石这番话中就明说了“老蒋讲究派系”。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老蒋最忌惮和重要防范的就是“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而白崇禧和吴石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同班同学,私交甚好。

1940年,吴石出任第四战区参谋长,也是白崇禧极力推荐的结果,因此老蒋一直认为吴石的政治背景是“桂系”。

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作为参谋长的吴石数次拟订作战计划发给老蒋,同时提出中央军派兵参战,结果老蒋为了保存实力、消耗“桂系”力量而按兵不动。

这年年底,豫湘桂战役惨败,国军付出了60万人的巨大伤亡,因此吴石愤怒地辞去职务回家“养病”,这期间多次告诉家人:“国民党不亡,天理难容。”

可见,老蒋不顾国家民族的危亡,一直在排除异己,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

所以说,吴石既不是老蒋的心腹,也不是他的爱将,顶多算是老蒋心中的干将而已,再说难听一点,老蒋拿他当“工具”。

再加上国民党腐败无能,对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这就是吴石下决心离开蒋介石的另外两个原因。但是,“他不受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是主因。

吴石所说“心里一旦有了人民,就再也泯灭不了”是指自己内心笃定要坚持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又和我党的主旨不谋而合,这就是吴石下决心为我党工作的原因。

好了,咱们现在知道了吴石为啥会背离老蒋,接下来咱们回到主题:1949年,毛主席专门致电吴石求证一事,吴石看到电报后幸福地笑了。

1947年4月,在中共秘密党员、国民党国防部中将高参吴仲禧的牵线搭桥下,吴石正式接受我党领导,开始秘密为中共华东局提供重要情报。

吴仲禧,吴石的老乡,两人是一起从小玩大的挚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两个一起参加了北伐学生军。1915年,两个人又同时就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全面抗战前夕,吴仲禧秘密加入我党,他是吴石的领路人,也是吴石最信任的朋友。

吴石赴台之前,曾经协助提供了两批重大情报,对于我军取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这两批情报对于我军的战略进攻方向和兵力、火力配置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这些情报都经过华东局社会部部长舒同的手亲自送到了毛主席手中。

解放后,根据吴仲禧(时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写的《回忆吴石烈士》一文证实,吴石第一次为我党提供帮助是在淮海战役前夕。

1948年6月,吴仲禧以“国防部中将部员”的身份被派到“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工作,于是潘汉年就让他抓紧搜集和“淮海战役”有关的重要情报。

由于吴仲禧的身份无法接触核心机密,于是就跑到南京找吴石想办法。

吴石说,该司令部参谋长李树正是我在陆军大学任教时的学生,我写一封私信带给他就可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果然,李树正对老师的话认真对待,带着吴仲禧到总部机要室观看作战地图,地图上标记着整条战线上的部队番号、驻地、兵种和各种火力配置。

吴仲禧一边看,一边开动大脑速记,看完之后立刻装病赶到上海,把默记的情报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潘汉年。

吴仲禧说,“这些情报对于我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9年1月,“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的计划提到议事日程,而要占领南京的第一个巨大屏障就是长江,因此解放军急需要掌握国军的长江布防图。

这个重大任务,毫无疑问又交给了吴石。

不久之后,吴石就把一张很大的《长江布防图》交给了情报员何康,何康立刻把这份绝密情报交给了时任上海策反工作委员会的书记张执一。

何康,1983年担任农业部长。吴石被评为烈士后,在他的直接帮助下,吴石的长女吴兰成一家从内蒙古牙克石林场调入北京安置。

当粟裕司令员打开这份《长江布防图》时,才连连称赞提供情报的人一定是个擅长绘图的参谋奇才,因为这份情报图细致入微到了极致,居然能详细“标注到敌人的团一级兵力配置”。

1949年4月,吴石提前获悉自己即将出任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于是就前往香港联络站汇报情况,接受新的指示,组织上答应他会尽快安排新的联络员接洽。

吴石赴任之后没几天,香港情报站就派遣联络员谢筱迺(nai)来到了福州。

双方接头之后,谢筱迺向吴石转达了周恩来的问候,吴石非常感动。

接下来,两个人商定了新的接头暗号、地点和情报传递方式。

当时,组织上考虑到吴石获取的情报具备很高的价值,因此专门围绕他建立了一条秘密情报线,每次谢筱迺从他手中获取情报后,就利用附近的秘密电台发出。

这期间,吴石提供的情报“很杂”,主要是国民党华东、华南、台湾的兵力部署、调配等情况。

那时候,每到半夜时分,距离吴石住所不远的一处宅院内,就会有一个我党的秘密电台开机工作,然后把吴石在白天提供的秘密情报传递给党中央毛主席。

有一次接头,吴石把情报交给谢筱迺时,郑重地问了一句:“我送的东西,毛主席和周总理能看到吗?”

谢筱迺听到以后笑而不答,吴石立刻领会自己违反了纪律,马上笑着摆手说,“我不该问,不该问。”

其实,谢筱迺很想告诉吴石,毛主席经常看他提供的情报,但是我党有保密纪律约束,因此谢筱迺不能明确告诉吴石。

又过了几天,谢筱迺突然收到了一份毛主席专门发给吴石的电报,内容是请吴石重新核实一个国民党军队的番号所在地。

当谢筱迺把这份电报交给吴石时,他才知道自己提供的情报都是直接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看的,于是幸福地笑了……

来源:二蛋锐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