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跟一些读者对话,他们分享了《极简沟通》带给自己的启发和改变,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理解《极简沟通》本身变得更容易呢?
你好,我是《极简沟通》的作者张零。
最近跟一些读者对话,他们分享了《极简沟通》带给自己的启发和改变,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让理解《极简沟通》本身变得更容易呢?
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通过分享《极简沟通》的5个底层逻辑,来帮助大家降低学习难度。
不管你是读者,还是第一次遇见《极简沟通》,这篇文章都有价值。让你快速了解极简沟通是什么?深度理解它与其它沟通学问,比如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的不同。
沟通,如同空气,无处不在,却也常常被我们忽视。它既是我们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石,也是通往幸福与成功的路径。
然而,许多人在提升沟通能力的道路上,常常陷入“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沟通不好”的困境。《极简沟通》提供了一套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开拓了一条从认知升级到行为重塑的完整修炼路径。
底层逻辑1:沟通能力是行为训练的结果,而非知识堆积
我们常常误以为,提升沟通能力就是学习更多的话术和理论。但《极简沟通》指出,沟通是一个即时的、动态的互动过程,高度依赖我们的即时反应。
真正的沟通能力,体现在我们无意识状态下的“习惯性模式”中,而非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注意力模式”里。
想象一下,当对话陷入僵局,对方情绪激动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翻书查阅“应对策略”。我们的反应,往往是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的直接体现。
如果旧的习惯是辩解、退缩或攻击,那么无论我们知道多少“正确”的道理,身体的反应依然会是旧模式的重演。
《极简沟通》的核心洞察在于:真正的改变,始于对“习惯性模式”的重塑。就像赛车手将无数次的过弯练习内化为肌肉记忆一样,沟通高手也将有效的沟通原则和模型,通过刻意练习,最终融入自己的行为习惯。
因此,学习沟通的终点不是“知道”理论,而是让有效的行为模式,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自然反应”。
底层逻辑2:从60分到90分,聚焦“艰难复杂”场景的表现
《极简沟通》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没有人的沟通能力是零基础。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早已具备了应对大部分日常沟通的能力,或许已经达到了60-70分的水平。
因此,沟通学习的本质,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从普通到优秀的进阶过程,即从“尚可”到“卓越”的跨越。
而这个进阶的关键,不在于将简单的闲聊做得更完美,而在于提升我们应对“艰难复杂”场景的能力。
这些场景是沟通能力的试金石,也是大多数人能力的“天花板”。书中提炼了五种典型场景:
强烈的负向情绪:如面对伴侣的抱怨、客户的愤怒投诉,此时道理苍白无力,情绪成为主导。
彼此的立场对立:如商业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团队内关于技术路线的根本分歧。
双方认知差异大:如向非专业人士解释复杂概念,或与成长背景迥异的人探讨价值观。
遭遇他人的排斥:如新加入一个团队,被“穿小鞋”,或自己的提议被集体无视。
处于劣势的地位:如向上级提出加薪请求,或作为犯错方,向对方道歉并请求原谅。
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时刻,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沟通水准。
底层逻辑3:从众多影响因素中,定义出三个关键因素
当面对复杂的沟通场景时,我们本能地想要用,同样复杂的方式去应对。
具体表现为:试图列出所有可能影响的因素,预设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准备多套详细的应对方案,努力记住各种沟通技巧和话术。
这种"以复杂应对复杂"的方式看似周密,实则存在严重问题:注意力过度分散,反而模糊了真正的关键点;增加了认知负担,影响了临场的反应能力;引发更多焦虑,甚至干扰了正常的发挥。
因此,越是复杂的系统,越需要简单而稳定的控制中枢。
极简沟通并没有面面俱到所有影响因素,而是从众多影响沟通的因素中,定义出了三个关键因素(你的信念、沟通对象、沟通需求),并将它们作为核心的关注点。
只关注三个影响因素,并不是否定其它因素不重要,而是恪守了少即是多的理念,也是极简沟通与其它沟通学问的根本区别。
底层逻辑4:用三个工具,实现由内而外的修炼
《极简沟通》基于“减法思维”和“第一性原理”,将影响沟通的众多因素简化为三个最核心的变量,并为此设计了三大工具,即“极简沟通三剑客”,与其说它们是三个工具,不如说是三种修炼。
核心原则 (Core Principles) - 校准内在“信念”的罗盘
沟通始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和假设。我们持有的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解读信息、如何表达,并直接影响沟通的起点。
核心原则旨在帮助我们避开四种有害的“陷阱式信念”,确保沟通从一个积极的心态开始。
状态象限 (State Quadrant) - 导航“沟通对象”体验的地图
成功的沟通在于从“自我为中心”转向“以沟通对象为中心”。
状态象限通过纵轴(对方的情绪感受)和横轴(对方认知到的价值意义)两个维度,精准判断并引导我们带给沟通对象的体验。
这两个维度构成了四种沟通状态:友好型、理想型、破坏型和风险型。
沟通高手的核心任务,就是敏锐地诊断当前所处的状态,并主动采取行动,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有意识地将沟通从任何区域引向价值与感受俱佳的“理想型”。
目标模型 (Goal Model) - 明确“沟通需求”的行动指南
很多沟通失败的原因,不在于缺少方法,而在于方向完全错了。明确沟通需求,才能选择正确的路径。
目标模型将所有沟通需求归纳为三大基本类型(影响、连接、协作),并提供了清晰的实现路径,让行动精准高效。
在实际沟通中,这三大需求还常常以组合目标的形式出现(例如,你需要影响上级,但同时也要维系好与他的连接)。
此时,就需要我们灵活地组合运用三种基本需求的路径,以达成更复杂的沟通目标。
底层逻辑5:搭建工具和能力的桥梁,实现知行合一
拥有了“三剑客”工具,如何将其从“认知”转化为“本能”?这便是“极简沟通ACE系统”的使命,它将每一次具体沟通转化为一次训练,一个微型的学习闭环。
评估 (Assess):在沟通前或沟通中,有意识地使用“三剑客”工具进行分析。例如:我现在是否陷入了“认为沟通没用”的陷阱式信念?当前我们处于哪种沟通状态?我这次沟通的根本需求是“影响”还是“连接”?
选择 (Choose):基于评估得到的信息,利用“三剑客”工具做出更优的决策。例如:我决定调整心态,恪守路径原则;我选择先通过倾听改善对方情绪,再传递价值;我明确了沟通的需求是协作,需要找到共识。
创建 (Establish):将决策转化为有效的表达和行动,并观察结果,完成一次练习的闭环。
通过在“注意力模式”下不断循环ACE任务,我们将“三剑客”工具的应用方式,逐渐内化为“习惯性模式”的一部分,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写在最后
从2020年4月我出版第一本书《极简沟通:让沟通化繁为简的学问》开始,极简沟通一直在升级迭代,目前的《极简沟通2.0》提供了一个成熟的版本。
《极简沟通》的底层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修炼闭环”。它首先精准定义了需要攻克的“高价值”难题(艰难复杂的沟通),然后聚焦于三个关键因素,开始用“减法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提供了最核心的应对框架(“三剑客”工具),最后通过一套刻意练习系统(ACE系统),将理论工具转化为行为习惯。
成为沟通高手,并非遥不可及的天赋,而是一场可以规划、可以训练的自我修炼。通过这套逻辑,我们不再是被动应对沟通挑战的参与者,而是能在不确定的沟通场景中,主动创造确定性结果的沟通“船长”。
来源:高情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