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去年扒过一次AI算命:扫你朋友圈三张图,就能报出你家住几楼、猫叫啥、上周刚分手。
“大师说我31岁会离婚,结果我30岁就把结婚证烧了。
”——这不是段子,是豆瓣“反玄学”小组里点赞最高的热评。
底下两千多条跟帖,清一色“我也是”“+1”。
原来被同一套话术忽悠的,不止一个两个。
央视去年扒过一次AI算命:扫你朋友圈三张图,就能报出你家住几楼、猫叫啥、上周刚分手。
不是通灵,是爬虫。
数据拼得越像“神算”,转账越爽快。
有人为“破太岁”花掉18万,最后发现对方是四线城市的小网吧老板,连八字都不会排。
更离谱的是,北大实验室让200个人每人填三份问卷,再随机发“专属命理报告”。87%的人惊呼“太准了”,其实那份报告是拿上周星座运势改的,只换了个主语。
心理学上叫“巴纳姆效应”——人天生爱对号入座,把废话听成圣旨。
为啥还愿意掏钱?
说到底是怕选错。
考研还是考公?
跳槽还是留守?
城市越大,选项越多,越想把方向盘交给“看不见的手”。
算命先生秒变代驾,一句话就免责:“命里无时莫强求。
”失败有了背锅侠,心里就松一口气。
可命真的写死了吗?
明代袁了凡拿日记本做实验,每天干了啥、做了几件好事,一条条记。
十年后发现,原先“算准”的寿命、子嗣、功名全被改写,于是留下一句狠话:“命由我立,福自己求。
”翻译过来:老天爷给的只是草稿,改不改看你下多大笔。
不想写日记也行,现在就有笨办法——
1. 把犹豫的事写在纸上,左边写“最坏结果”,右边写“我能怎么兜”,写完撕掉。
行为心理学管这叫“灾难暴露”,一周下来焦虑掉一半。
2. 每月挑一天做“错误复盘”,把踩过的坑剪成15秒短视频,只给自己看。
连续三个月,决策速度提高30%,这是硅谷小公司流行的“Fail-log”。
3. 找个真朋友当“杠精”,重大决定前让他唱反调,被怼完还能坚持,基本错不了。
比“大师”靠谱,还免费。
去年网信办下架那一百多个命理小程序,后台数据流出:用户平均停留7分钟,付款率最高的节点,不是看结果,而是听完那句“你最近是不是总失眠”。
一句似是而非的关心,就能让钱包自动解锁。
套路被拆穿后,评论区里有人自嘲:“原来我交的不是智商税,是情绪租。
”
说到底,人求的从来不是命,是确定感。
把未知外包出去,图个轻松。
可外包久了,肌肉会萎缩。
再精密的算法也算不出你下一秒突然想跑去看海的冲动,更算不到咬咬牙跳槽后撞上的那个贵人。
真要说有什么“改运秘籍”,大概就是:别怕选,别怕错,把结果扛回来自己拆。
拆多了,命就长成了你的形状。
来源:亲切咖啡OC
